国医大师陈绍宏:重症圣手,急症先锋

2022-10-9 19:45| 发布者: 宝尤好| 查看: 1300| 评论: 0

摘要: 陈绍宏毕生致力于中医急诊事业,倡导“能中不西,先中后西,西理中用,中西融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单纯运用中医药治疗急性脑出血,研制出具有“益气活血”功效的中药制剂“中风醒脑液”,能大幅度降低急性脑卒中 ...

 

陈绍宏,19424月生,从医55年,毕生致力于中医急诊事业,倡导“能中不西,先中后西,西理中用,中西融合”,率领团队勇闯医学禁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单纯运用中医药治疗急性脑出血,研制出具有“益气活血”功效的中药制剂“中风醒脑液”,能大幅度降低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急诊科,一个离死亡最近的科室。

急危重症,医学界公认的“天花板”级别的挑战。

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一楼,一位中医人在急诊室里穿梭,他是陈绍宏。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见过国医大师陈绍宏的人,脑海中很容易浮现出李白《侠客行》里的句子,勾画他救死扶伤,敢于向医学“天花板”亮剑的侠客形象。

危急重症,贯穿着他的中医生涯。在他求学、从医的道路上,“中医是慢郎中”“中医是安慰剂”“中医治不了急危重症”的言语深深刺痛着他。

55年来,他一直在用疗效,为中医治疗危急重症正名。


 国医大师陈绍宏:重症圣手,急症先锋

陈绍宏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1 因母病想学中医:少年坚定走上中医路

学中医,是陈绍宏幼年时立下的志向。

小学时,他的母亲患上了肝癌。家庭的变故让他在心中下定决心:“既然西医治不了母亲的病,我就想学中医或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一模一样的前四个志愿——“成都中医学院”彰显了他的决心。第五个志愿,他也填上了“北京中医学院”。

1960年,陈绍宏进入成都中医学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习,在求学的6年里,令他印象最深的是在四川省射洪县基层医院跟随75岁老中医谢湘泉学习的经历,老师在临床上对于古方的活用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时我古方的基础比较薄弱,第一天跟诊的时候,老师就用了70多个方子,而我只熟悉其中的几个。这样,我就看到了我和老师之间的差距。”同时,陈绍宏心里也在打鼓:这些古方,真的能治急危重症吗?

一个病例改变了他的看法。

有一天,一位20岁的小伙从临近的县被滑竿抬到谢湘泉老师的门诊。这位小伙患了对口疮(项部蜂窝组织炎,属中医险症),高热神昏,病情危重,西医院认为无法手术。家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到了中医。

在看到这位小伙的时候,陈绍宏心里也在打鼓,这么危重的病情,真的能救活吗?

在老师的要求下,陈绍宏首先为患者辨证施治,他自信满满地认为是火毒炙盛(实证)导致的。没想到老师说:“辨证不对,‘饮食、劳倦、喜怒不节,始病热中’,应为新婚之后,阴精暗耗,元气不足则火亢,根据内经理论‘火郁发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当开仓廪汤。”

陈绍宏亲眼见证了,在服用三剂仓廪汤后,这位被判“死刑”的小伙逐渐可以进食,病情好转,最终痊愈了。

这段经历不仅让他坚信中医能治急危重症,也让他意识到,中医古方是一个宝库,如果能够结合临床全面的四诊、精准的辨证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将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而自己的中医经典知识储备以及临证水平还亟待提高。

于是在那个春天,天蒙蒙亮,射洪县的油菜花田里,人们总能看到一位背古方的年轻人。

从在油菜花田里背方开始,陈绍宏走上刻苦求知的道路。在实习期间,他背诵了《伤寒论》《温病条辨》等经典著作和500多个经典名方。“这些经历让我终生受益匪浅。”陈绍宏说。

 

2 立下三条军令状:引领中医急诊事业发展

八张病床,是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刚开科时候的病床数。

1984年,应卫生部的号召,有条件的医院建立急诊科。当时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还只有急诊室,医院任命陈绍宏为首任急诊科主任。陈绍宏坦言,当时,一个沉重的担子落在了他的头上。起初,他的信心并不足:“因为当时我在中医内科工作,去西医院看急诊的人比较多,而中医院的急诊是门可罗雀。”

“你们胆子大,让中医当急诊科主任。”当时,院内的不少西医对于院领导让中医领衔筹建急诊科颇有微词。

没想到,越是质疑和挑战,陈绍宏反而越想迎难而上了。陈绍宏说,自己敢于挑战的精神源于自己在基层的工作经历。

19661968年,他主动到四川省人民医院学习西医,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69年,他又主动要求分配到四川省甘孜州稻城县工作,这一干就是10年。

“在稻城县人民医院工作的10年间,因为高原交通不便、人口稀少,来就诊的病人不多。”面对荒凉的高原,他也从未放弃过对中医的学习。

陈绍宏告诫自己,病人少也不能懈怠、不能消沉,一有时间就钻研中医经典古籍,并将理论付诸实践。

虽然与爱人分居了10年,但在这段经历中,他进一步系统地总结了中医经典的内涵,并从实践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为患者服务,并与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79年,他被调回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从事内科临床和教学工作。

正是这样的性格和经历,让陈绍宏在面对筹建中医急诊科的任务时,立下了三条军令状:“三年内,把医院的急诊局面打开。让老百姓知道,中医学院附院也可以看急诊;三年内,建立一支中医急诊队伍;争取在三年内能够单纯用中医中药治疗一个到两个医学界所公认的急症病种。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我自动辞去急诊科主任的职务。”

这之后,他便着手筹建中医急诊队伍,筹建急诊科团队,对留观病人实行病房化管理。并向社会大力宣传医院能够治疗急症,增加社会对中医学院急诊科的了解。

本着先易后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思路,团队开展了中医药治疗高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肠炎)等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增强了运用中医药治疗急症的信心。

19855月,时任卫生部副部长的陈敏章到医院视察工作,他问陈绍宏:“你能告诉我你们用中医药治疗急症的比例占多少?”“中医治疗占百分之四十,中西医结合占百分之三十,纯西医治疗占百分之三十。”

这让当时来视察的领导感觉难以置信。但一位急诊留观病人的案例让在场所有人都心服口服。


12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