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医道传承•王新陆论治血浊

2022-10-22 20:39| 发布者: 医智宝| 查看: 881| 评论: 0

摘要: 血浊这一概念是对血的运行与功能异常的高度概括:不仅是各种现代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形成之后又能作为继发性致病因素,加重其病理变化,与现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着密切关系。明确血浊的辨证与治疗,有利于深 ...


2.化浊行血汤是辨治血浊基本方

血浊证的基本治法是清化血浊。清,使之纯净、洁净之意,唯有清,才能使血液清纯,恢复其应有的功能状态;化,使其性质或状态改变之意,唯有化,才能使血液中的污浊之物、有害物质祛除。但考虑到血浊既成,不仅影响血液的清纯状态,亦必将影响血液的循行状态,导致血液循行迟滞等病理改变,故而拟方化浊行血汤针对血浊证的基本证候进行治疗。亦即在清化血浊的基础上,本着“先安未受邪之地”原则,适当选用行血之药以起到“见血之浊,当知血之滞,故先行其血”的目的。

化浊行血汤组成:荷叶15g,焦山楂30g,决明子30g,赤芍15g,制水蛭9g,酒大黄6g,路路通15g,虎杖30g,菊苣9g

方中荷叶、决明子、焦山楂三药,其功均善清化浊邪而为君。荷叶味苦、涩而平,入脾、胃经,能升阳利湿化浊,通利小便。清阳得升则浊阴自降,湿邪得利则血浊可清。决明子味甘、苦,微寒,入肝、肾、大肠经,能清肝明目,通便祛浊。《药性论》曰“利五脏,除肝家热”。《医林纂要》谓之“泻邪浊”。两药合用,通利二便,前后分消,共奏化浊之功。山楂味酸、甘,微温,入脾、胃、肝经,入血分而活血散瘀,化浊消积。《本草纲目》谓之“化饮食,消肉积,癥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痛胀”。三药均为平和之品,化血浊,行血脉,而又无耗阴伤血之虞,共为君药。

制水蛭、酒大黄、赤芍三药为臣药。水蛭味咸、苦,性平,入肝经。咸入血走血,苦泄结,咸苦并行,故能助山楂行血通脉,又能破浊血恶血。而其性亦缓,如《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言:“水蛭最善食人之血,而性又迟缓善入,迟缓则生血不伤,善入则坚积易破,借其力以攻积久之滞,自有力而无害也。”同时,《本经》谓其“利水道”,又有利于泻浊邪。酒大黄味苦、性寒,入脾、胃、大肠、肝经,功善入血,泻下攻积,清热解毒,活血祛浊。《药品化义》谓之“气味重浊,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有斩关夺门之功”。《本草纲目》云“大黄……泻脾胃血分之邪,而降其浊气”。赤芍味苦,性微寒,入肝经,功善清热凉血,散瘀止痛。《别录》谓其“通顺血脉”,《药性论》言其“治肺邪气……血气积聚,通宣脏腑拥气……强五脏,补肾气,治心腹坚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三药同用为臣药,共行化浊活血之功,以助君药之效。

路路通、虎杖、菊苣三味为佐药。浊邪客于血脉,随脉道通行全身,十二经脉无处不到。因此,方中选用路路通“通行十二经穴”(《本草纲目拾遗》),通引君臣药直达病所,用以为佐助药,且路路通味苦,性平,本身即有利水除浊之功。虎杖味苦,性寒,入肝、胆经,功能活血化浊,清热利湿解毒。《名医别录》云“主通利月水,破留血症结”。《药性论》谓之“治大热烦躁,止渴,利小便,压一切热毒”,尤善用于血浊郁而化热者。菊苣味微苦,性凉,入脾、肝、膀胱经,功能清肝利胆,健胃消食,利尿消肿。《中华本草》介绍其功能主治是:“主湿热黄疸,肾炎水肿,胃脘胀痛,食欲不振。”《新疆中草药手册》讲:“清肝利胆。治黄疸型肝炎。以菊苣三钱水煎服,并用适量煎水洗身。”以上三味,以通为用,利水泄热化浊,共助君臣而为佐药。

化浊行血汤九味相伍,效专力宏,靶向明确,共收清化血浊、行血畅血之效。

加减:兼有气滞者,在化浊行血的基础上加入既入血分又入气分的郁金和香附,可助行气散滞之功;兼有热毒者,在化浊行血的基础上加入药性偏寒,而又偏入血分的玄参、紫草以行清热之效;兼有寒凝者,在化浊行血的基础上加入味辛而性温热,善走脏腑或入血分而温里祛寒的鸡血藤、泽兰、吴茱萸、炮姜以行温里散寒之效;兼有痰湿者,在化浊行血的基础上加入化痰祛湿之厚朴、草果;兼有正虚者,在化浊行血的基础上加入绞股蓝和红景天,具有扶助正气、补益精微的作用。

 

血浊理论临床价值

血浊理论是现代疾病谱系变化的产物,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深化和发展,血浊理论应用于临床,有其明显优势。

 

1.早期预测无症状疾病之要法

无症状性疾病是指化验检查或特异性检查发现异常,能够确诊疾病,但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或体征的一类疾病。如无症状脑梗死患者可能完全没有临床症状,只在头颅CTMRI检查时意外发现;早期的高尿酸血症患者可以没有关节炎、痛风等临床症状,而仅表现为血尿酸增高;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心电图出现缺血性ST-T改变,但临床无心绞痛发作;肾病综合征患者除有尿蛋白、血脂等实验室指标异常外,无任何临床症状;临床所见的无症状性糖尿病、高血压病等,更是比比皆是。

无症状疾病因症状缺乏而有别于其他疾病,因此以症状为中心的问诊受到限制,但通过仔细的望诊、闻诊、切诊等可以弥补问诊缺乏的不足,而对疾病进行辨治。也就是说,中医对疾病的诊治具有前瞻性、推测性,例如,中医可从脉弦细、头晕目眩、烦躁易怒等肝肾阴虚之证中推测患者有中风的可能;另外,根据“肾主骨”的理论,还可以推测具有肾虚表现的人易患颈椎病等骨质增生类疾病;也可以根据患者素食肥甘厚味、体态肥胖、舌苔厚腻、脉弦滑等推测患者可能患有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症等。

血浊理论充分体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特色,又与现代科技成果紧密结合,把实验室检测、影像学表现等现代诊断技术作为中医四诊的延伸,对无症状性疾病的诊断极具重要意义。

 

2.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之关键

从对血浊理论的内涵阐释可以看出,血浊是现代疾病的病理枢纽,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方面,血浊是现代致病因素作用的结果。由于医学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淫致病渐退其次,而精神因素、环境污染、不良生活习惯等成为现代人致病的主要因素,这些致病因素均可作用于血,导致血浊的产生。另一方面,血浊是现代疾病产生和发展的关键。诸多现代致病因素均可导致血浊的产生,影响血的濡养和化神功能。血浊还导致痰、瘀、毒等病理产物的产生,相兼为病,加重病情。血浊、痰、瘀、毒,四者常相兼为病,相互增益,致使疾病复杂,缠绵难愈。

血浊是诸多现代疾病的病理枢纽。因而,清化血浊对现代疾病的防治有非常重要意义,此乃治本之法,且有利于其他病理因素的祛除,以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目的。

许多现代疾病,诸如代谢综合征、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蛋白血症、痛风等,均具有血浊证的特征。清化血浊可以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目的,具有非常重要的预防医学意义。讨论血浊与现代疾病的关系以及清化血浊法在现代疾病防治中的作用,有助于深入研究中医学“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寻求防治现代疾病的新途径,为探求更有效的方药开拓思路,从而提高临床防治现代疾病的效果。(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山东中医药大学 王栋先)

12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