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医教研并进,创建国内第一个中医儿科医院 在建设小儿肾病、脑病、呼吸病专科专病的同时,由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教学医院,丁樱还力主加大以上三个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以及专科病区、科研项目、实验室基地等多方面的配套建设。 丁樱十分重视科研,在其办公桌上,常年摆着一株雷公藤,这是她临床用来治疗过敏性紫癜的良药,也是她做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丁樱曾先后申请“十一五”“十二五”两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带领团队研究中药联合雷公藤多苷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疗效与毒副作用,结果证实“大毒有大效”,且副作用在可控范围内。后又提出雷公藤多苷及雷公藤颗粒在儿科临床的使用方案和使用剂量,证实其疗效及安全性。 在后来的发展中,儿科还先后成立了小儿心血管、消化、内分泌、结缔组织病、重症监护、精神心理、遗传代谢等专业。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建设,各专业均具备一定规模,儿科形成了医、教、研并进的发展格局。 2004年,随着专科规模不断扩大,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已经发展成为具有215张床位、3大病区的院中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医院。2014年又扩至355张床位、5个病区。近年来,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医院小儿难治性肾病、过敏性紫癜性肾炎、重症肺炎、哮喘、脑性瘫痪等疑难疾病、急危重症的收治率逐年增加,改变了老百姓眼中“中医只能处理常见轻病、慢病”的观念。 如今,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医院年门诊量达60多万人次、开放床位609张,开展的中医特色诊疗技术40余项,开设小儿肾病、风湿病、脑病、肺病、感染、急危重症、外治等9个独立专业病区,是唯一拥有小儿肾脏病理国家三级实验室、全国中医儿科疑难疾病会诊诊疗中心的单位。病房收治患者的数量、疾病谱的广度难度、专业特色均位于全国中医儿科之首,在国内产生了重大影响。 由于儿科专科专病建设特色突出、成绩优异,且形成了临床、科研、教学等配套发展的专业格局,在儿科领域足以独当一面,2015年12月,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正式获批并挂牌“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儿童医院”。2021年,河南中医药大学又正式成立儿科医学院,实现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科学及临床学位全覆盖的中医儿科培养体系。
4 严师亦慈母,带出一支中医儿科强劲队伍 丁樱深知,人才是学科和专科建设的基础,没有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中医儿科很难行稳致远。她对中医儿科人才的培养有多重视,从其实际行动中可见一斑。在2000年前后,儿科最艰苦的日子里,丁樱毅然将科里的几名学术骨干送到了北京进修学习,自己却每天守在科里。她的一番苦心没有被辜负,并形成了一股凝聚人心的力量,让那些科室骨干成员在见了世面、长了本领以后,还心甘情愿地回到儿科科室,和丁樱一起打拼。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任献青是丁樱的第一个硕士和第一个博士研究生,也是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建设中陪着她一起经历过“苦日子”的同事。他说:“科室最困难的时候,丁老师主动把家里的台式电脑搬到儿科供大家查资料、记录科研数据用,她也是科里每天最早到岗、最晚下班的,几乎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 “丁老师常常告诫我们,在中医之路上,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要把眼光放长远。所谓‘芝麻’,就是眼前的物质利益。丁老师担心我们年轻人为了物质利益走捷径,在事业上有所偏废。做学术、做科研是需要沉下心来的,尤其是做科研,早期条件十分艰苦,投入精力很多却可能迟迟不见成果,年轻人很容易放弃。”老师的谆谆教导,对任献青来说就像定海神针和指路明灯一样,让他在奋斗的路上不再浮躁和彷徨。 数十年来,无论工作多忙,丁樱都坚持完成课堂和临床教学的一线工作和管理,尤其是儿科研究生的课程及临床实习,都由她亲自主抓。丁樱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总是直言不讳地指出,并给与指导改进。她常说:“如果学生在成长的阶段,作为老师不能够非常明确地指出来存在的问题,这个学生就错失了改正的机会。” 据丁樱的学生、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医院副院长张霞回忆,丁樱是在儿科研究生导师里最早施行例会制度的,开会时所有研究生上台进行汇报,有个临床、科研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因为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在汇报时常常出现语病,丁樱发现这个问题后,及时给予了指正。从那以后,这个学生就非常认真地去训练语言表达能力,不久后便把这个短板补了上来,这对他后来的讲座、答辩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和学业上、工作中的“严师”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在生活中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力所能及的照顾。有些学生家境困难,丁樱了解情况后,会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钱帮助他们。工作闲暇之余,她也会拉着学生和科室里的年轻医生话家常,细心地询问他们在生活中是否有困难,就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有些已经毕业的学生在联系丁樱时,亲切地称呼她为“导师妈妈”。 在丁樱培养的109名硕博士和42名师承学术继承人中,有三分之一在国内外高校、医院成为学术骨干,成为儿科主任者已有十余名。“当看到一批批青年骨干迅速成长起来并为儿科作出重大贡献的时候,我由衷感到欣慰,并有成就感。”让更多年轻人从“承者”变成“传者”,让中医儿科开枝散叶,是丁樱最大的心愿。
5 在诊室里,她是亲切又耐心的“医生奶奶” 今年已71岁的丁樱,目前依旧坚持周一至周五全日制工作,每天早晨7点准时坐班车赶往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7~8点处理完儿科的各项事宜,9点准时出诊。丁樱的学生也是助理高敏介绍,即便有上级文件规定了她所在级别的挂号费用,丁樱仍坚持多年坐诊普通门诊,只因担心那些穷苦病人挂号困难。她成为国医大师后,全国各地前来求医的疑难疾病的患儿日渐增多,颇耗精力,在医院多次征求意见下,今年才增加了挂号费用。 “看病是个良心活儿,来儿科看疑难门诊的都是转了好多医院才找到我们这里,患儿和家长急切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是我们不能跟着着急,要更加细致地明确诊断,更有耐心地做好医嘱。”丁樱坐诊期间经常这样嘱咐自己的学生,她深知,对患者的耐心是从医的一门必修课。 旭旭(化名)是一名狼疮性肾炎患者,在很小的时候父母便带着他辗转各地看病,但都没有好的治疗效果,后在朋友的建议下求诊于丁樱。经过几次治疗,旭旭的病情逐渐控制住了,现在十几年过去了,旭旭一直健康成长,全家对丁樱的感激不言而喻。 旭旭的母亲说:“丁老师对孩子比我们做父母的还要负责,以前治疗时,孩子病情一好转,我们就会放松警惕,想着也不挡吃不挡喝的,带孩子出去玩,结果原本控制住的病情就复发了。丁老师得知后非常心疼孩子,耐心地给我们讲,一旦得了这类病,孩子就像是在走钢丝,家长对孩子的饮食、活动都要格外关注。自此之后,我们都谨遵医嘱。” 疑难病门诊的另一位患儿家长听到旭旭母亲的一番话,也忍不住感慨:“跟丁老师认识这么多年,最大的感觉是丁老师对孩子就像亲奶奶一样,非常用心。丁老师行医这么多年,患者少说也有成千上万了,可是对于每个在她这里看过病的孩子,只要走到她面前讲两句,甚至都不用说话,她就能想起孩子正在吃什么药,病情发展到什么程度,对孩子情况的了解比我们家长还清楚。” 也正是这样细致、耐心的诊治过程,让丁樱时常错过饭点,到下午两三点门诊结束才能吃上几口饭,但她甘之如饴。在她看来,“医生为患者,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徐婧、许守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