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局关于发布中药新药用于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 则等5个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通告(2017年第217号)
为鼓励和引导中药新药的研发创新,加快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审评技术标准体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制定了《中药新药用于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药新药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药新药用于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药新药用于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药新药用于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现予发布。 特此通告。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 2017年12月18日
附件5
一、概述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是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为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或终末期阶段。欧美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成人心衰患病率为1%~2%,并随年龄增长而增加,70岁以上可达10%。中国心衰注册登记研究(China-HF研究)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国内88家医院的8516例心衰住院患者数据进行分析,患者平均年龄66岁,男性占54.5%,冠心病、高血压患者占比分别为49.4%,54.6%,住院死亡率为5.3%。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慢性心衰的治疗理念发生了重大转变,从短期的血流动力学改善,转变为长期神经内分泌干预的修复性策略。近年来,心衰诊疗指南不断更新,整体治疗水平不断提高,但进一步减少死亡和再住院,改善临床症状,增加运动耐量,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经济负担,仍是临床不断追求的目标。 慢性心衰属中医学“心衰病”“喘证”“水肿”“痰饮”“心悸”“怔忡”等病证范畴,对其病机较一致的认识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本虚以气虚为主,常兼见阴虚,或加重为阳虚证,标实以血瘀证最为普遍,常兼见水饮、痰浊;治疗上,常以益气、益气养阴或益气温阳固本,以活血、利水、化痰治标。近年国内中医、中西医结合学者围绕慢性心衰的中医药辨治方案、临床疗效评价及中西药合用安全性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为本指导原则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本指导原则,为用于治疗慢性心衰中药新药上市前临床研究的试验设计提供参考。 二、临床研究要点研究者应根据中药新药的组方及应用特点、临床前研究结果,确定药物的临床定位,明确临床试验目的。根据试验目的,确定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观察重点,按照临床研究的一般原则,确定科学、合理和可行的临床试验方案。 慢性心衰的治疗目标不仅是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延缓或逆转心肌重构,减少死亡和再住院。开发用于治疗慢性心衰中药新药的临床定位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减少死亡和/或再住院 慢性心衰病死率高、再住院率高,减少死亡和/或再住院,改善预后,是慢性心衰治疗的远期目标。 2.延缓或逆转心肌重构,改善心功能 心肌重构是慢性心衰发生发展的基本病理生理过程,延缓或逆转心肌重构,改善心功能,是慢性心衰治疗的关键。 3.改善临床症状/体征 慢性心衰患者通常以呼吸困难、乏力和水肿为主要临床症状/体征,临床症状/体征改善可作为近期治疗效果的体现。 4.增加运动耐量,提高生活质量 慢性心衰患者因心功能低下导致运动耐量受限,显著降低生活质量,运动耐量增加和生活质量提高可作为慢性心衰治疗的近期目标。 在临床试验方案设计时,应根据中药新药临床定位的不同,对受试者选择、对照选择、疗程与观察时点确定、安全及疗效评价指标选择等方面充分考虑,以能够体现药物自身特点和应用价值为目标导向。 不同的试验分期有不同的目的,解决不同的问题,临床试验设计有所不同。 1.Ⅰ期临床试验 用于治疗慢性心衰的新药,一般具有心血管活性,因此在进行一般项目观察的同时,特别建议观察心血管效应,如心率、血压、心电图,必要时可考虑血流动力学以及凝血功能等指标。 2.Ⅱ期临床试验 作为探索性试验阶段,可根据慢性心衰不同临床类型、不同中医证型、不同原发疾病、不同疾病阶段等开展包括剂量等方面的探索性研究。基于风险考虑,可首先观察心衰严重度分级较低的患者。 3.Ⅲ期临床试验 作为确证性试验阶段,在目标适应症范围、剂量基本确定的基础上,可纳入心衰严重度分级较高的患者。一般应符合随机、盲法、多中心的试验设计要求,可以采用加载设计,安慰剂或阳性药物对照。慢性心衰患者多为老年人,在保证安全和符合伦理学要求的前提下,Ⅲ期临床试验可适当放宽年龄限制。 1.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基础心脏病的病史及典型的心衰症状/体征,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多普勒超声定量分析心脏结构及功能各指标,区别射血分数降低的慢性心衰、射血分数保留的慢性心衰和射血分数中间范围的慢性心衰诊断。左室容量及射血分数(LVEF)测量推荐采用改良Simpson法。 诊断慢性心衰可参考《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2016ESC:急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等当前最新诊疗指南,其中心功能严重度的分级参照美国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 2.中医辨证标准 慢性心衰的中医辨证分型及辨证要点可参考《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等当前行业内公认的共识或指南,亦可根据药物的特点、目标适应症特点,采用教材或专著等推荐且行业内认可的标准。 (1)气虚血瘀证 主症:气短/喘息、乏力、心悸。 次症:①倦怠懒言,活动易劳累;②自汗;③语声低微;④面色/口唇紫暗。 舌脉: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脉络迂曲青紫),苔薄白,脉沉、细、涩或虚无力。 (2)气阴两虚血瘀证 主症:气短/喘息、乏力、心悸。 次症:①口渴/咽干;②自汗/盗汗;③手足心热;④面色/口唇紫暗。 舌脉:舌体瘦,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脉络迂曲青紫),少苔或无苔或剥苔或有裂纹,脉细无力。 (3)阳气亏虚血瘀证 主症:气短/喘息、乏力、心悸。 次症:①怕冷和/或喜温;②胃脘/腹/腰/肢体冷感;③冷汗;④面色/口唇紫暗。 舌脉:舌体胖,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脉络迂曲青紫),或有齿痕,脉沉、迟无力。 具备主症2项,次症2项,结合舌脉,即可诊断。 (4)兼证 痰饮证:①咳嗽/咯痰;②胸满/腹胀;③面浮/肢肿;④小便不利。 舌脉:舌苔润滑,或腻,或有滑脉。 具有上述症状1项,结合舌脉,即可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