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阴病纲要●厥阴病时相

2023-1-6 16:05| 发布者: 杏林| 查看: 150| 评论: 0

摘要: 厥阴病时相主要以 328 条的"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为纲要。丑至卯于一日之中,为凌晨 1 时至上午 7 时;一月之中,为初三以后的 7 天半;一年之中,为农历 12月至 2 月。有关厥阴病欲解于丑寅卯的意义,我们拟分 ...
厥阴病时相主要以 328 条的"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为纲要。丑至卯于一日之中,为凌晨 1 时至上午 7 时;一月之中,为初三以后的 7 天半;一年之中,为农历 12月至 2 月。有关厥阴病欲解于丑寅卯的意义,我们拟分两方面来讨论。

 1. 丑时义

(1)两阴交尽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开始,因此,丑对于厥阴来说具有非常特别的意义。丑于一岁而言,恰为冬之末。一年四时中,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合之则为二阳二阴。而丑置二阴(即秋冬也)之末,正合厥阴"两阴交尽"之义。故厥阴之欲解时起于丑,与《素问》对厥阴的定义是非常符合的。

(2)丑辟临 丑于十二消息卦中正好与临卦相配,临卦为阳息之卦,在这里它有两层涵义。第一层则如《周易尚氏学》中所云:"临视也。"用眼睛看东西就叫做视。所以,视物又叫临物。为什么要将视这样一个涵义放到丑里面呢?这是很有意思的。首先,在前面我们谈厥阴经义的时候,曾谈到足厥阴的流注时间就在丑时,它于丑初起于大敦,于丑末止于期门。而这里又将丑定为厥阴的欲解时。这便告诉我们,丑与厥阴,尤其是与厥阴肝的联系是非常特殊的。而肝开窍于目,目者所以视物者也,这就说明视的问题与肝的关系、与厥阴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与肝密切、与厥阴密切,就必定与丑密切、与临密切。所以,当我们看到这样一个密切的联系时,我们不禁要感叹,医义,易义、文义哪个在先,哪个在后呢?有时候确实说不清楚它的先后。它里面往往是此中有彼,彼中有此。故习医者,当于医、于易、于文皆不可轻忽。临的另外一层涵义,就是临界交界的意思,现代物理学亦有临界这个概念。所谓临界,就是此一状态与彼一状态之交界。丑为什么有临界这个意思呢?前面我们讲到,丑为两阴之交尽,为冬之末。作为冬之末,它与什么临界呢?冬末之后,即是春的到来,所以,丑是以冬临春的交界点。丑就像一道门,跨过这道门就进入到另外一个全新的状态。古人讲厥阴经常用到阴尽阳生这个词,其实无论从阴阳离合的角度还是从时相的角度,厥阴都是这样一个意思。丑为冬末,又为岁末,故丑又为阴之尽,丑的这样一个涵义与厥阴是很相应的。《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对罢极之本我们已经结合"将军之官"作了讨论。其实,罢极还有另外一层与丑相关的涵义。极的意义已如前述,有极限的意思,极点的意思。以一岁而言,什么是作为岁的极点呢?这个极点就在冬末,就在丑上。在这个"极"尽之后,能不能开始一个新的循环呢?这是很关键的一个问题。前面我们将丑喻为门,这道门跨过了才是新的一年,跨不过则依然在旧岁里。中医为什么讲太过不及呢?以上述这个极而言,还没到时候你就跨过了,这叫太过,时候已经到了,你却迟迟不跨,这就叫不及。所以,罢极起什么作用呢?罢极就是保证人体能及时地跨过这道门,从而与天地的步调保持一致。

(3)丑与厥 丑为阴将尽阳将生之时,亦为阴阳交替,新旧交替之时。所以,厥阴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要落实在这个上面。如果这个交替没有很好的实现,那就会产生一个很严重的证,这个证就叫厥。我们看厥阴篇一共有 56 条原文,而讨论"厥"的地方有多少处呢?有 52 处。因此,在厥阴篇里,几乎条条原文都在谈厥。这便给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厥阴病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讨论厥。厥为什么是厥阴病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厥阴病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多厥?是什么因素导致厥呢?这个问题在原文 337 条里说得很清楚:"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什么是阴阳气不相顺接呢?其实就是指上述阴尽阳生的过程不能很顺利的交接,就是指上述阴阳交替、新旧交替不能很好地完成。而厥阴的功用已如上述,它是保证上述交接能够顺利完成的关键因素。现在厥阴发生病变了,上述的阴阳气怎么能够顺接呢?那当然就会有厥证的发生。厥阴篇何以有如此大量的篇幅在讨论厥呢?就是由于有这个因素。从厥证的这样一个涵义,从厥阴与丑,从丑与临的这样一个联系,我们感到中医这门学问与时间的关系太密切了。如果仅仅认为中医的这部分与时间相关,那部分与时间无关,这个认识是不完全的。时间于中医是无处不在的。所以,学习中医,时间这个观念须臾不能离。337 条将厥证产生的主要因素告诉了我们,就是"阴阳气不相顺接",那么,由这个因素所致的厥证,它有什么最主要的临床特征呢?这个特征就是同条所述的"厥者,手足逆冷是也"。手足也就是四肢,如果我们结合上述的时间观念,手足四肢应该定位在哪里呢?应该定位在辰戌丑未里。在十二地支里,亥子属水(冬),寅卯属木(春),巳午属火(夏),申酉属金(秋),辰戌丑未属土。土所在的时段正好是四时的季月所在。《素问·太阴阳明论》所云:"脾不主时,旺于四季。"这个四季就是指的四时的季月。季月有什么特征呢?季月就是与下一时相临的月,所以,四季或者辰戌丑未又可称为四临。怎么四临呢?丑临春也,辰临夏也,未临秋也,戌临冬也。既然讲临,就有一个交界的问题,顺接的问题。因此,丑这一关是冬与春顺接,辰这一关是春与夏顺接,未这一关是夏与秋顺接,戌这一关是秋与冬顺接。而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春为阳中之阴,夏为阳中之阳,秋为阴中之阳,冬为阴中之阴。所以,我们讲四时的顺接实际就是讲了阴阳的顺接。可见阴阳的顺接主要是在辰戌丑未这四个点上进行的。前面我们讲到,辰戌丑未属土,属四肢。从时上而言,天地也好,人也好,它的阴阳气的顺接都是在这四个时段进行。从空间方位,从具体的地点而言,天地在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隅,而人即在此手足四肢。所以,手足四肢其实就是人体阴阳气顺接的重要场所。因此,如果阴阳气的交接不能顺利地进行,那么,无疑首先就要从手足四肢上表现出来,为什么 337 条说"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呢?就是这个道理。手足为人体阴阳气相顺接的场所,这一点特别的重要。它是我们认识何以致厥,以及厥证特征的一个基本着眼点。既然辰戌丑未都是阴阳的顺接点,在上述顺接点上出现问题都可以发生厥。那为什么我们在辰戌未的时候没有提出这个问题,而要在最后讨论丑的时候提出这个问题呢?说明丑这个顺接点与其他三个顺接点还是有区别的。其他三个点只是四时之间的顺接点,负责四时之间的交替,而丑这一点却是年与年之间的顺接点,负责年与年之间的交替。因此,相比之下,丑这一点是最大的阴阳顺接点。我们再看整个六经的欲解时,辰为少阳欲解时,为少阳占之;未为太阳欲解时,为太阳占之;戌为阳明欲解时,为阳明占之,而丑却为三阴共同的欲解时,为三阴共占之。这在十二支中是绝无仅有的。由此可见,从六经的时相角度言,丑的分量与其余各支的分量相较,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样我们就会对"为什么在丑的时候,在厥阴的时候专门提出厥?为什么厥阴病厥证最多?"这样一些问题有更清楚的认识。

 (4)厥热胜复 下面简单地讨论一下厥热胜复。厥热胜复也是厥阴篇一个很重要的内容。由上面的讨论可知,丑这一关过去以后,就进入春的状态,这时的阳气日益增长,日益升发。如果这一关过不去,挡住了,那阴阳气便不相顺接,这个时候阳气便得不到增长,得不到恢复。所以,厥证讲阴阳气不相顺接,而它的核心问题就是阳气没有办法增长,没有办法恢复,就是阳气不能由阴出阳。阳气不恢复,不能由阴出阳,那当然会出现手足逆冷。如果这样一个状态得不到纠正,厥证持续地发生,那么最终就会危及生命。如果上述的状态得以纠正,阴阳气顺接了,阳气得以增长,得以由阴出阳,那么手足自然会由逆冷转为温暖,这种情况与逆冷相比较就称之为热。因此,厥阴篇的厥热胜复实际上就是讲的手足的逆冷和温暖的情况,也就是厥热的情况。厥的情况多,逆冷的情况多,说明阴阳气不相顺接的问题十分严重,阴尽不能阳生,阳气没法恢复,那当然会导致死亡。如果反过来,是温暖的情况多,热的情况多,这就说明阴阳气不相顺接的问题逐渐得到纠正,阳气渐生,渐复,疾病当然就易于转向康复。所以,我们观察厥热的情况,实际上也就是观察了阴阳交替,阴阳顺接的情况,也就是观察了疾病转危或转安的情况。

 2. 厥阴方义

 (1)厥阴的立方原则 厥阴病的诸多问题实际上都是由厥阴的本性失用所致,而厥阴病的治疗及厥阴病的最后解除当然就是围绕厥阴本性的恢复。厥阴有什么本性呢?以上我们所谈的很多问题其实就是厥阴的本性。而这个本性与厥阴病的欲解时,以及与欲解时所对应的方最相关切。一旦厥阴在根本的意义上失去了它固有的时方属性,那么厥阴病便会随之发生。因此,我们为厥阴立方实际上就是要立它原有的那个方,就是与丑寅卯相对应的那个方。我想这应该是厥阴立方的一个根本原则,当然也是中医立方的一个根本原则老子也好,孔子也好,都非常强调"道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那中医这个道是什么呢?就是时方!这是我们应该时刻记住的问题。丑寅卯的这样一个时方是冬尽春来,是阴尽阳生。它跨越冬春二气,因而就具有冬春二气的特征。冬气寒凉,春气温热,所以,丑寅卯时方实际上是一个寒温夹杂,寒热相兼的时方。不过从寒温二气的比例而言,丑冬占一,寅卯春占二,故温热的比例要远大于寒凉。这便应该是在寒热之气上厥阴立方的一个原则和特征。另外,厥阴属风木,风木之数为三为八,风木之味为酸,因此,除上述寒热比例以外厥阴的数,厥阴的味也是厥阴立方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2)乌梅丸解 根据上述的立方原则,我们可以看到,厥阴篇的乌梅丸是厥阴病显而易见的主方。首先,我们看乌梅丸是在哪一个条文里讨论的呢?是在 338 条。这是不是一个巧合呢?我看不是。从这样一个条文序号,我们就应该看出古人真是煞费苦心,连一个序号也不会浪费,也要借此向我们传递一个信息。什么信息呢?就是三八的信息,就是风木的信息。我们借此机会再回看 38 条,38 条也是用这个三八之数,它讨论的是什么呢?它讨论的是大青龙汤。青龙为东方之属,为风木之属,由此便知这个安排不是偶然,而是要借此表达象数的关系,表达象数与时方的关系。由乌梅丸在这样一个特殊条文中出现,已然知道它绝非厥阴篇的寻常之方。接下来我们看乌梅丸在用药的寒温之气上有什么特征,乌梅丸从总体来说,由寒温两组药构成。其中温热药为乌梅、细辛、干姜、当归、附子、蜀椒、桂枝,共七味;寒凉药黄连、黄柏、人参(人参于《神农本草经》为甘、微寒。)共三味。合之,温热为七,寒凉为三,温热比例远大于寒凉,正与前述厥阴之立方原则相符。紧接着我们看第三个问题,这个方的名字叫乌梅丸,那肯定是以乌梅为君的。为什么要以乌梅为君呢?以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也。以厥阴之味酸也。既然是厥阴的主方,那当然就应该用酸。而酸味药中还有什么能过于乌梅呢?因此,乌梅理所当然的应该成为厥阴主方的主药。在乌梅丸中,乌梅用的是 300 枚,干吗不用 200 枚呢?可见这个数又一次体现了厥阴的方时特性。乌梅丸在用乌梅的基础上,再以苦酒渍乌梅一宿。苦酒即酸醋,这便酸上加酸了。在《伤寒论》中,用酸味药虽不只是乌梅丸,可是以用酸的程度而言,乌梅丸却是无以复加的。从乌梅丸的上述三个方面,一个气,一个味,一个数,都与厥阴的时方,都与厥阴的本性甚相符合,因此,乌梅丸作为厥阴病的主方应该是没有疑问的。在讨论完乌梅丸的上述三个方面以后,也许大家会提出一个问题来,厥阴为阴尽阳生,厥阴为风木,因此,厥阴最主要的一个本性就应该是升发。而以我们过去的经验,像乌梅、苦酒这样一类酸性的药具有很强的收敛作用。既然厥阴要升发,为什么又要以酸收酸敛为君呢?这便形成了一个很大的矛盾,这个矛盾如果不解决,即便乌梅丸的上述问题好像谈清了,可是对乌梅丸乃至整个厥阴的治方我们还是很难落到实处。落不到实处,对于乌梅丸的运用当然就谈不上左右逢源。木性升发,酸性收敛,升发为什么要用酸敛呢?这个道理在《老子·三十六章》中隐约可见,其曰:"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我们将《老子》的这样一个"微明"引申到厥阴里,引申到乌梅丸里,便是:"将欲升发之,必固酸敛之。"为什么要这样呢?大家看乌梅丸的组成,乌梅丸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里面的温热药特别多,一共七味,这是整个《伤寒论》用温热药最多的一个方子,再没有任何一个方的温热药能够超过它。乌梅丸的温热药既多且杂,川椒、当归可以说是温厥阴的,细辛则温太阳少阴,干姜、附子虽三阴皆温,然干姜偏于太阴,附子偏于少阴,桂枝则是太阳厥阴之药。因此,乌梅丸中的这些温热药实际上是很杂乱的,可以说它是四面八方的温热药。既然是四面八方的温热药,那它们当然就要温四面八方。可是现在我们有个限定,有个固定的目标,我们不需要它温四面八方,我们只需要它温厥阴一方。这怎么办呢?张仲景在这里告诉了我们一个很巧妙的方法,就是重用乌梅、重用酸味药。乌梅就好像是一面旗帜,这面旗帜一树起来,原来杂乱无章的散兵游勇就统统地归拢到这面旗帜下,在这面旗帜的指引下,力往一处使,劲往一处发,都来温这个厥阴。所以,乌梅丸之用乌梅,这个意义实在太深刻了。由乌梅丸我们看到了经方的鬼斧神工,由乌梅丸我们看到了张仲景的立方用药之巧,确实令人拍案叫绝。乌梅丸有了乌梅这面旗帜,就能将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聚于厥阴,就能够帮助厥阴之气突破阴的束缚,从而承阴启阳。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升发,实现阴阳的顺接。此非"将欲升发之,必固酸敛之"乎。从整个厥阴及乌梅丸的意义而言,厥阴之气之所以不能升发,之所以不能顺接阴阳,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受到阴寒的束缚,而在束缚的过程中就必然会产生郁遏,郁遏即会生热。为什么乌梅丸在大量温热药里要配上二味苦寒呢?目的就是要消除这个郁遏所生热。最后一味药是人参,人参有扶正的作用,可以加强上述的力量。另外,张仲景用人参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生津止渴。厥阴提纲条文的首证不就是消渴吗?用人参正好起到止渴的作用。再者,乌梅丸除人参的止渴作用外,大家还应该记得《三国演义》望梅止渴的故事,望梅即能止渴,况服梅乎。因此,乌梅丸治消渴于事于理皆相符。此为乌梅丸之大义也。综之,乌梅丸是临床极重要极常用的一个方剂,不但可以治 338 条所述的蛔厥,久利及消渴,尚可用于巅顶头痛,睾丸肿痛等疾。于生殖系其他病变,亦可参乌梅丸意治之。总之,只要我们对乌梅丸的理真正弄通了,临证运用何愁不左右逢源,信手拈来。我想不但乌梅丸如此,《伤寒论》的 112 方皆如此,只要理上贯通了,事上的圆融只不过是迟早的事情。这亦是本书写作的一个最主要的目的。为什么本书的书名要定为"思考中医"?思考什么呢?无外乎就是这个理,无外乎就是对自然与生命的时间解读。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