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发布《溶瘤病毒产品药学研究与 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的通告(2023年第2号) 为规范和指导溶瘤病毒产品的药学研发、生产和注册,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部署下,药审中心组织制定了《溶瘤病毒产品药学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见附件)。 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关于印发药品技术指导原则发布程序的通知》(药监综药管〔2020〕9号)要求,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查同意,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特此通告。 附件:溶瘤病毒产品药学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 2023年2月10日 溶瘤病毒产品药学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目录 一、前言...................................................................................
4 二、适用范围...........................................................................
4 三、一般原则...........................................................................
5 四、风险评估和控制...............................................................
7 五、生产用物料.......................................................................
9 1. 起始原材料.....................................................................
9 1.1 病毒种子.......................................................................
9 1.2 质粒
DNA................................................................... 13 1.3 生产/包装细胞............................................................
13 2. 其他生产用物料...........................................................
16 六、生产工艺.........................................................................
17 1. 工艺研究与开发...........................................................
17 1.1 原液生产工艺.............................................................
18 1.2 制剂生产工艺.............................................................
19 1.3 工艺过程控制.............................................................
20 2. 工艺验证 ......................................................................
21 七、质量研究和质量标准
..................................................... 22 1. 质量研究
...................................................................... 22 1.1 鉴别和结构分析.........................................................
22 1.2 生物学活性.................................................................
23 1.3 含量
............................................................................24 1.4 纯度、杂质和污染物.................................................
24 1.5 其他特性.....................................................................
27 2. 质量标准
...................................................................... 28 2.1 检验项目.....................................................................
28 2.2 标准限度.....................................................................
29 2.3 分析方法.....................................................................
29 2.4 标准品/对照品.............................................................
30 八、外源病毒因子检测和控制 .............................................30 九、稳定性研究.....................................................................
32 十、包装及密封容器系统 .....................................................33 十一、名词解释.....................................................................
34 十二、参考文献.....................................................................
34 一、前言 近年来,溶瘤病毒作为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一类产品受到广泛关注,其主要通过裂解肿瘤细胞和激活机体自身免疫来发挥作用。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和研究不断深入,溶瘤病毒产品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对正常细胞的影响进一步降低,产品的安全性进一步提高。随之,溶瘤病毒产品类型增加迅速,不同类型产品从基因设计、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均可能存在差异。为规范和指导这类产品的研究、开发和评价,制定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基于当前的技术发展和科学认知,针对溶瘤病毒产品药学研究提出建议和一般性技术要求,具体品种的适用性应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产品研发过程中亦可根据产品研发实际情况,采用其他更适合或有效的方法,但是必须符合药物研发的规律,并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本指导原则主要针对产品申报上市阶段的药学研究制定,产品临床试验阶段的药学研究可根据各阶段的研发特点和研究目的,参考本指导原则开展与阶段相适应的研究。 二、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中溶瘤病毒产品包括野生的、减毒的或经过基因修饰的具有复制能力的病毒产品,其可选择性地感染肿瘤细胞和/或选择性地在肿瘤细胞中复制以裂解肿瘤细胞,也可同时表达外源基因以提高相应功能,还可通过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类产品。 三、一般原则 溶瘤病毒产品的研发和申报应符合现行药品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用于人体的溶瘤病毒产品的生产应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 GMP)的基本原则和相关要求。同时,溶瘤病毒产品的研发、生产、使用和废弃处理应符合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1. 一般要求 溶瘤病毒一般是具有复制能力的活病毒,在基因设计、生产工艺、质量研究和控制、贮存和运输,以及临床使用等方面均面临诸多挑战,因而应结合药物开发阶段开展相应的研究。为了确保安全性,应从生产用物料、生产工艺过程控制和/或终产品等各个阶段严格控制外源因子污染的风险。应关注和充分评估病毒多次传代后基因序列和/或氨基酸序列突变的风险,并采用合理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监测,确保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性。由于溶瘤病毒产品活性成分特殊,还应关注生产过程中污染和/或交叉污染风险的评估和控制,以及产品生产、储存和临床使用过程中对人员、动植物、微生物及环境潜在风险的评估和控制。 2. 不同研发阶段的考虑 溶瘤病毒产品的研发应遵循药物研发的一般规律,在整个研发周期内应采取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策略。 临床试验阶段,重点关注与药物安全性相关的问题,确保临床试验用药物的安全性。一般情况下,临床试验用药物的质量应不劣于非临床研究用药物质量。另外,结合产品特点,还需关注以下方面,如病毒本身的安全性,应从其来源、构建/筛选、传代历史和检定,以及必要的稳定性研究等方面综合考虑;外源因子是溶瘤病毒产品尤为关注的控制项目之一,应从病毒构建/筛选、起始原材料(如病毒种子、生产/包装细胞)、生产过程中可能使用的动物/人源材料、生产过程控制和/或终产品等方面综合考虑,避免外源因子污染;同时,还需对临床试验用药物生产工艺进行初步确认,建立初步的中间体控制项目和标准;开展相关质量研究,进行必要的方法确认,建立适用于临床的质量标准,保证临床样品的质量;开展初步的稳定性研究,稳定性研究应能支持临床试验开展,并对包装及密封容器进行适用性评估。 临床试验期间,以不增加临床受试者安全性风险为前提,适时推进工艺优化和质量研究,使前期药学研发数据能够支持后期临床试验开展。随着对产品质量属性和生产工艺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临床试验数据与产品质量属性相关性分析的不断积累,应逐步确认工艺步骤和关键工艺参数、关键质量属性,建立生产过程控制项目和可接受标准,完善质量研究和质量标准。原则上,建议在确证性临床之前确认生产工艺和处方、生产场地、关键生产用物料来源、产品质量标准等,生产工艺应基本稳定,工艺规模和控制与商业化生产相当,应尽可能避免在确证性临床阶段或确证性临床试验后发生可能影响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大药学变更。 上市申报阶段,基于产品特性、生产工艺和质量属性的深入研究和数据积累,确定产品的关键质量属性和关键工艺参数,完成全面的工艺验证,确定商业化生产工艺和处方。质量标准中应明确检验项目、分析方法和标准限度,分析方法应进行全面的验证,标准限度的制定要有依据。稳定性研究和包装及密封容器系统相容性研究应采用代表性样品开展,研究内容和数据应完整、全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