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1-1经络系统简图 一、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按其流注次序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被称为“正经”。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和含义 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和脏腑三部分组成。手足,表示经脉在上、下肢分布不同,手经表示其外行路线分布于上肢,足经表示其外行路线分布于下肢。脏腑,表示经脉的脏腑属性,如肺经表示该经脉属肺脏,胃经表示该经脉属胃腑。阴阳表示经脉的阴阳属性及阴阳气的多寡。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以区分阴阳气的盛衰(多少):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气有多少异用也。”“阳明何谓也?”“两阳合明也。”“厥阴何也?”“两阴交尽也。”根据阴阳气的多少,三阴三阳之间组成对应的表里相合关系(图1-1-2)。三阴三阳的名称广泛应用于经络的命名,经别、络脉、经筋也是如此。 (二)十二经脉的分布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灵枢·海论》概括地指出了十二经脉的分布特点:“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在内部,十二经脉隶属于脏腑,在外部,分布于四肢、头和躯干。 1.外行部分 十二经脉“外络于支节”。这里的“支节”,可理解为是经脉在四肢、头和躯干这些体表部位的分支和穴位。一般经穴图和经穴模型都表示这些内容(图1-1-3)。 (1)四肢部:四肢内侧面为阴,外侧面为阳。手足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手足阳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以大指向前、小指向后的体位描述,手三阴经分布于上肢的内侧,其中,上肢内侧面前缘及大指桡侧端为手太阴,上肢内侧面中间及中指桡侧端为手厥阴,上肢内侧面后缘及小指桡侧端为手少阴;手三阳经分布于上肢的外侧,其中,分布于食指桡侧端至上肢外侧面前缘为手阳明,无名指尺侧端至上肢外侧面中间为手少阳,小指尺侧端至上肢外侧后缘为手太阳。 图1-1-3 十二(四)经脉分布概况 足三阳经分布于下肢的外侧,其中,下肢外侧面前缘及第二趾外侧端为足阳明,下肢外侧面中间及第四趾外侧端为足少阳,下肢外侧面后缘及小趾外侧端为足太阳;足三阴经分布于下肢的外侧,其中,大趾内侧端及下肢内侧面中间转至前缘为足太阴,大趾外侧端及下肢内侧面前缘转至中间为足厥阴,小趾下经足心至下肢内侧面后缘为足少阴。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少阳在中(侧),少阴、太阳在后。在小腿下半部及足部,足厥阴有例外的曲折、交叉情况,即排列于足太阴之前,至内踝上8寸处再交叉到足太阴之后而循行于足太阴和足少阴之间。 (2)头和躯干部:十二经脉在头和躯干部的分布,大致是手三阴联系胸;足三阴联系腹及胸;手足三阳联系头。阳经在头和躯干部的分布较广泛,大致情况是阳明行于身前,少阳行于身侧,太阳行于身后,在头部也是如此。 分布于躯干部的经脉由内而外划分成若干侧线,这些侧线距正中线的距离及与经脉的对应关系如表1-1-1所示。 表1-1-1 躯干部侧线的距离及与经脉的对应关系 2.内行部分 十二经脉“内属于府藏”,即指其内行部分。脏腑中,脏为阴,腑为阳。手三阴联系于胸部,其内属于肺、心包、心;足三阴联系于腹部,其内属于脾、肝、肾,这就是所谓的“阴脉营其藏”。阳经属于腑,足三阳内属于胃、胆、膀胱;手三阳内属于大肠、三焦、小肠,这就是所谓的“阳脉营其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