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络的作用及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2023-3-28 17:06| 发布者: 蒲公英| 查看: 266| 评论: 0

摘要: 经络学说不仅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经络的作用还体现在中医各科的临床应用中。经络理论与临床实践是相互结合、相互依存的。 一、 经络的作用 《灵枢•经脉》指出:“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 ...

经络学说不仅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经络的作用还体现在中医各科的临床应用中。经络理论与临床实践是相互结合、相互依存的。

 

一、   经络的作用

《灵枢•经脉》指出:“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概括地说明了经络系统在生理、病理和诊治疾病等方面的重要性。其所以能决定人的生和死,是因为其具有联系人体内外和运行气血的作用;处治百病,是因其具有抗御病邪、反映证候的作用;调整虚实,是因其具有传导感应而起补虚泻实的作用。

 

(一)沟通内外,网络全身

《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虽有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互相联系,互相配合,进行有机的整体活动,使人体内外、上下、前后、左右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保持协调统一。人体的这种整体联系和整体活动主要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十二经脉及经别重在人体体表与脏腑,以及脏腑间的联系;十二经脉和十五络脉,重于体表与体表,以及体表与脏腑间的联系;十二经脉通过奇经八脉,加强了经与经之间的联系;十二经的标本、气街和四海,则加强了人体前后腹背和头身上下的分段联系。经络系统以头身四海为总纲,以十二经脉为主体,分散为三百六十五络遍布全身,将人体各部位紧密地联系起来,使人体各部的活动保持着完整和统一。

 

(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灵枢•本藏》言经络“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说明经络具有运行气血、濡养周身及协调阴阳的作用。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在全身各部的输布有赖经络的运行。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在气血的温养濡润后才能发挥其正常生理作用。无论是“宗气”“原气”“营气”还是“卫气”,必经过经络营运于周身内外,使得气血“内溉藏府,外濡腠理”(《灵枢•脉度》),从而使体内的脏腑和体表的五官七窍、皮肉筋骨,均能息息相通,协调一致。在经络的联系下,气血盛衰和机能动静保持相对平衡,使人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

 

(三)抗御病邪,反映证候

《素问•气穴论》说“孙络”能“以溢奇邪,以通营卫”。这是因为孙络分布范围广而浅表,因此当病邪侵犯时,孙络和卫气发挥了重要的抗御作用。如果疾病发展,则可由表及里,从孙络、络脉、经脉……逐步深入,出现相应的证候反应。《素问•缪刺论》说“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藏,散于肠胃”即是此意。温病学派运用“卫、气、营、血”概念来分析热性病浅深发展变化,临床上发现的疾病体表反应点就是以经络的功能为理论依据的。

经络反映证候,可以是局部的、一经的、数经的或是整体的。在临床,经络的阴阳气血盛衰可出现寒热虚实等多种证候表现,疾病由表及里,由三阳经传入到三阴经的发展变化过程,体现了经络与经络之间,经络与脏腑之间,存在着相互间的联系。如太阳病可出现“热结膀胱”和小肠腑证;经络的阴气不足也会出现五心烦热、盗汗等阴虚内热的表现。

 

(四)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灵枢•官能》说:“审于调气,明于经隧。”这是说,应用针灸等治法要讲究“调气”,要明了经络的通路。针刺时的“得气”和“行气”现象是经络传导感应现象的表现。经络在针或灸等的刺激下,可起到双向调节作用,使之向着有利于机体恢复的方向转化。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经络对机体各个系统和器官都能发挥多方面、多环节、多途径的调整作用。经络就像是人体四通八达的网络,在正常情况下能运行气血,协调阴阳,传递信息到人体各部。当发生气血不和及阴阳失衡等病症时也是通过经络将疾病的信息反应出来。针灸等治法是通过激发经络本身的功能,疏通经气的传导,使机体阴阳处于平衡状态,即如《灵枢•刺节真邪》所言:“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

 

二、   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可体现在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诊断方面为经络诊法和分经辨证,是根据经络来切脉,诊察体表和辨别证候。治疗方面为循经取穴和分经用药,即根据经络来选取腧穴或选择不同治法及药物。

 

(一)  经络诊法

《灵枢•经水》说“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这些都是就经络部位进行诊察的方法,如审查、指切、推循、扪摸、按压,以及对局部寒温和气血盛衰现象的观察。《素问•三部九候论》说“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亦即此意。“切循而得之”本身就是检查经络的基本方法。

经络外诊多直接进行检查。在诊察某些疾病的过程中,常可发现在经络循行路线上或在经气聚集的某些穴位上有皮肤形态、色泽的变化或有明显的结节、条索状物等阳性反应物,这些都有助于对疾病的诊断。近代又采用一些客观的检测方法,如以皮肤温度、皮肤电阻、红外热像等现象做观察,使检查探测方法更趋于多样化、客观化和现代化。

分经切脉,原属经络诊法的主要内容。例:《灵枢》以寸口脉诊候阴经病症的虚实,人迎脉诊候阳经病症的虚实。又以阳明脉气最盛,其下部可诊候冲阳(趺阳)脉,肾气盛衰则可诊候太溪脉。

分部诊络,是指诊察皮部血络的色泽,以辨痛、痹、寒、热等。近人又有从皮疹辨证,也属于诊络法。

压痛的检查对临床取穴尤为重要。《灵枢•背腧》说“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这既是以痛为输,也是经络诊法之一。

 

(二)分经辨证

全身外至皮肉筋骨,内至五脏六腑,都以经络为纲,按经络来分析病症,即称分经辨证。《素问•皮部论》说“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异”,指出皮肤的分部,筋肉的有起有结,骨骼连属和长短,都是以经脉为纲纪,并以此来分析其所发生的不同病症。

十二经脉各有“是动则病”和“其所产病”“是主某所生病”的记载,意指此经脉变动异常可出现有关病症和在此经循行部位所出现的病症,这就是经脉的主病。此外,络脉、经筋也各有主病;皮部之病实际是经络之病的综合反映,总分为六经病。奇经八脉与各经相交会,其所主病症又有其特殊性质。分经辨证,主要是分十二经(合为六经)和奇经八脉,一般以十二经为正经,主疾病之常;奇经为十二经的错综组合,主疾病之变。

通过分经辨证,对经气虚实、经气厥逆甚或经气终厥等证候的观察,可明确病位,了解疾病的性质、程度、发展和预后,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12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