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涎 【病因病机】 1.先天脾虚之涎 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脾胃虚弱,固摄失职,口液外流。 2.后天脾热之涎 后天喂之母乳过热,或嗜食辛辣之物,以致脾胃湿热,熏蒸于口,流涎不止。现代医学认为,当患口腔黏膜炎症及神经麻痹、延髓麻痹、脑炎后遗症等神经系统疾病时,因唾液分泌过多,或吞咽障碍所致。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1)多见于1岁左右的婴儿,常发生在断奶前后。 (2)口水较多,不自主流出。 (3)出生后4~6个月多为生理性流涎。 (4)检查有无口腔疾患及神经疾患。 2.鉴别诊断 (1)生理性流涎 小儿出生4~6个月,口中没有牙齿,舌短而宽,食物刺激后易流口水;乳牙萌生,刺激牙龈感觉神经产生口水。 (2)病理性流涎 腮腺损伤、口腔炎、神经系统疾患等引起。 【临床表现】 1.脾胃湿热 流涎黏稠,口气臭秽,食欲不振,腹胀,大便秘结或热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色紫。 2.脾胃虚弱 流涎清稀,口淡无味,面色萎黄,肌肉消瘦,懒言乏力,饮食减少,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脉虚弱,指纹淡红。 【治疗】 1.基础方 清(补)脾经200次,摩腹、揉足三里各100次,捏脊30次。以达健脾化湿之效。 2.辨证加减 (1)脾胃湿热 ①治则:清脾胃湿热。 ②处方:清脾经、清胃经、清大肠、清天河水各200次,掐揉四横纹、掐揉小横纹各200次,揉总筋、摩腹各100次。 ③方义:清脾经、清胃经、清大肠、清天河水以清脾胃之湿热;掐揉四横纹、掐揉小横纹有消胀、散结、调和脾胃之功能;揉总筋能清心火,消口舌生疮之患;摩腹能理气健脾,改善脾胃之功能。 (2)脾胃虚弱 ①治则:健脾益气,固摄升提。 ②处方:补脾经、补肺经、补肾经各200次,运内八卦、推三关、摩腹、揉足三里、揉百会各100次,捏脊30次。 ③方义:补脾经、补肺经、补肾经调理先天之不足,益气健脾;运内八卦、推三关能补气行气,助阳散寒;揉百会能固摄升提;摩腹、揉足三里、捏脊能健脾胃、消食,是小儿重要的保健方法。 【预防与护理】 1.患该症后,大人不宜用手捏患儿腮部。 2.患儿下颌部及前颈、胸前部宜保持干燥。 3.忌食过咸、过酸食物,以及辛辣刺激之品。饮食宜清淡,多食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 【按语】推拿对于本症效果好,能改善症状,甚至治愈。婴儿的口腔浅,不会控制口腔的唾液,在新生儿期,唾液腺不发达,到第5个月以后,唾液分泌量增加,流涎增多;6个月时,牙齿萌出,对牙龈三叉神经的机械性刺激使唾液分泌增多,流涎增多。以上流涎增多,均属生理现象,不应视作病态。病例分析郑某,男,7个月。2004年9月初诊。主诉(家长代诉):流涎过多2个月。现病史:患儿2月前流涎异常增多,流涎黏稠,口气臭秽,食欲不振,腹胀,大便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色紫。诊断:流涎。证属脾胃湿热。病机分析:脾胃湿热,熏蒸于口则患儿流涎、口水黏稠;脾为湿困,而失运化,胃气上逆,则口气臭秽、食欲不振及腹胀;湿热下注则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指纹色紫为湿热之象。治则:清脾胃湿热。处方:清脾经、清胃经、清大肠、清天河水、掐揉四横纹、掐揉小横纹、揉总筋、摩腹。 (小儿推拿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