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 泻 【病因病机】 引起小儿腹泻的主要原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和脾胃虚弱等。病变主脏在脾,病机因素主要是湿,脾虚湿盛、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是导致腹泻的关键。因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湿和水谷精微,若脾胃受病,则饮食入胃之后,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合污而下,致成腹泻。故《幼幼集成·泄泻证治》说:“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化而为气血以行荣卫。若饮食失节,寒温不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 1.感受外邪 外邪六淫伤人,肠胃功能失调,均能使人腹泻,但其中以湿邪为主,即《难经》所谓:“湿多成五泄。”小儿脏腑柔嫩,肌肤薄弱,卫外不固,且冷暖不知自调,更易为外邪侵袭而发病。由于时令气候不同,长夏多湿,故外感腹泻以夏秋多见,其中又以湿热泻最常见,而风寒致泻则四季均有。 2.内伤乳食 小儿脾常不足,运化力弱,加之喂养不当,饮食失节或不洁,过食生冷瓜果或油腻等难以消化之食物,皆能使脾胃损伤,运化失职,不能腐熟水谷而发生腹泻。如《素问·痹论篇》所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由于小儿脾常不足,易为食伤,因此在其他各种腹泻证候中亦常兼见伤食证候。临床上,饮食不当与外感湿邪常相互影响,共同为患,正如《景岳全书·泄泻》所云:“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 3.脾胃虚弱 《景岳全书·泄泻》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小儿素体脾虚,或久病迁延不愈,脾胃虚弱,胃弱则腐熟无能,脾虚则运化失职,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清气下陷,水谷糟粕混杂而下,形成脾虚泄泻。亦有暴泻实证,失治误治,迁延不愈,如风寒、湿热外邪虽解而脾胃损伤,转成脾虚泄泻者。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1)有乳食不节或饮食不洁,以及感受风寒、时邪病史。 (2)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甚则如水样。粪呈淡黄色或清水样;或夹奶块及不消化物,如同蛋花汤;或黄绿稀溏,或色褐而臭,夹少量黏液。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3)重症腹泻,可见小便短少、高热烦渴、神疲萎靡、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眶下陷、啼哭无泪等脱水征,以及口唇樱红、呼吸深长、腹胀等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的表现。 (4)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或少量白细胞、红细胞。 (5)大便病原学检查,可有轮状病毒等病毒检测阳性,或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细菌培养阳性。 2.鉴别诊断 痢疾(细菌性痢疾)急性起病,便次频多,大便稀,有黏冻脓血,腹痛明显,里急后重。大便常规检查脓细胞、红细胞多,可找到吞噬细胞;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临床表现】 1.寒湿泻 泻下清稀,甚至如水样,色淡不臭,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兼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小便清长。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指纹色红。 2.湿热泻 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气味秽臭,或见少许黏液,泻下急迫,势如水注,或泻而不爽,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躁,口渴,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 3.伤食泻 腹痛肠鸣,泻后痛减,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臭如败卵,脘腹痞满,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垢浊或厚腻,或微黄,脉滑实,指纹滞。 4.脾虚泻 大便时溏时泻,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稍有饮食不慎,大便次数即增多,夹见水谷不化。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面色萎黄,肢倦乏力,形体消瘦。舌淡苔白,脉缓弱,指纹淡。 【治疗】 1.基础方 补脾经、补大肠、摩腹、揉天枢各300次,推上七节骨、揉龟尾各100次。以达理肠止泻之效。 2.辨证加减 (1)寒湿泻 ①治则:散寒化湿,温中止泻。 ②处方:推三关、揉外劳宫、摩腹、补脾经、补大肠各300次,揉龟尾100次。 ③方义:推三关、揉外劳宫温中散寒;补脾经、补大肠与摩腹能健脾化湿;揉龟尾能理肠止泻。全方共奏散寒化湿、温中止泻之功。 (2)湿热泻 ①治则:清热利湿,分利止泻。 ②处方:清大肠、退六腑各300次,清补脾经、清胃经各200次,推下七节骨、揉龟尾各100次。 ③方义:清大肠、退六腑能清泻肠道湿热;清胃经及清补脾经能泻脾胃湿热;推下七节骨能泻热通便;揉龟尾能理肠止泻。全方共奏清热利湿、分利止泻之功。 (3)伤食泻 ①治则:消食导滞,助运止泻。 ②处方:补脾经、运内八卦、摩腹各300次,清胃、清大肠、退六腑各200次,揉龟尾100次。 ③方义:补脾经能健脾消食;运内八卦能消宿食、降胃逆;摩腹善消宿食;清胃、清大肠及退六腑能清胃热、消食导滞;揉龟尾能理肠止泻。全方共奏消食导滞、助运止泻之功。 (4)脾虚泻 ①治则:健脾益胃,温阳止泻。 ②处方:补脾经、补大肠、摩腹各300次,揉外劳宫200次,推上七节骨、揉龟尾各100次,捏脊20次。 ③方义:补脾经与补大肠能健脾益气;揉外劳宫温中健脾;摩腹、捏脊能温阳消食;推上七节骨、揉龟尾能理肠止泻。 病例分析 韦某,女,9个月。2009年3月16日初诊。 主诉(家长代诉):腹泻5天。 现病史:5日前因天气时冷时热致夜间腹部受寒引起腹泻,每日8~10次,泻下清稀,色淡不臭,饮食尚可。查体:腹软无压痛。苔薄腻,脉濡缓,指纹色红。 诊断:腹泻。证属寒湿泻。 病机分析:外感寒湿之邪,侵袭肠胃,使脾胃功能失调,运化失常,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故腹泻清稀,色淡不臭。指纹色红为外感寒邪,苔薄腻,脉濡缓,为寒湿内盛之象。 治则:散寒化湿,温中止泻。 处方:补脾经,推三关,补大肠,揉外劳宫,摩腹,揉龟尾。 【预防与护理】 1.注意饮食卫生,食物应新鲜、干净,不吃生冷、变质及不洁的食物,不暴饮暴食。饭前、便后要洗手,餐具要卫生。同时要乳食有节、饥饱有度。 2.提倡母乳喂养,不宜在夏季及小儿有病时断奶,遵守添加辅食原则,注意科学喂养。 3.加强户外活动,注意气候变化,防止感受外邪,尤其要避免腹部受凉。 4.适当控制饮食,减轻脾胃负担。对吐泻严重及伤食泄泻患儿暂时禁食,以后随着病情好转,逐渐增加饮食量。忌食油腻、生冷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5.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要用温水清洗臀部,并扑上爽身粉,防止发生红臀。 6.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腹泻变证,一旦出现高热等变证应抓紧时间,及时采用中西药物治疗。 【按语】 推拿对于由于乳食所伤及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腹泻疗效较好,推拿治疗一般每日1次,较重时可每日2次。一般治疗3~5天即可。脱水患儿要采用液体疗法。对于腹泻脱水的预防,以及轻度、中度脱水,可采用口服补液;中度以上脱水或吐泻重或腹胀的患儿应当静脉补液。 由于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患腹泻后较成人更易损阴伤阳而发生变证。重症腹泻患儿,泻下过度,易于伤阴耗气,出现气阴两伤,甚至阴伤及阳,导致阴竭阳脱的危重变证。若久泻不止,脾气虚弱,肝旺而生内风,可成慢惊风;脾虚失运,生化乏源,气血不足无以荣养脏腑肌肤,久则可致疳证。 (小儿推拿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