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 滞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主要是乳食内积,损伤脾胃。病机为乳食不化,停积胃肠,脾运失常,气滞不行。《保婴撮要·食积寒热》说:“小儿食积者,因脾胃虚寒,乳食不化,久而成积。”明确指出了小儿食积的发生原因。食积可分为伤乳和伤食。伤于乳者,多因乳哺不节,食乳过量或乳液变质,冷热不调,皆能停积脾胃,壅而不化,成为乳积。伤于食者,多因饮食喂养不当,偏食嗜食,饱食无度,杂食乱投,生冷不节;食物不化;或过食肥甘厚腻、柿子、大枣等不易消化之物,停聚中焦而发病。 乳食停积中焦,胃失和降,则呕吐酸馊不消化之物;脾失运化,升降失常,气机不利,出现脘腹胀痛,大便不利,臭如败卵;或积滞壅塞,腑气不通,而见腹胀腹痛,大便秘结之症。此属乳食内积之实证。食积日久,损伤脾胃,脾胃虚弱,运纳失常,复又生积,此乃因积致虚;亦有先天不足,病后失调,脾胃虚弱,胃不腐熟,脾失运化,而致乳食停滞为积,此乃因虚致积。二者均为脾虚夹积、虚中夹实之候。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1)有伤乳、伤食史。 (2)乳食不思或少思,脘腹胀满,呕吐酸馊,大便溏泻、臭如败卵或便秘。(3)可伴有烦躁不安,夜间哭闹,或有发热等症。 (4)大便检查,可见不消化食物残渣或脂肪球。 2.鉴别诊断 (1)厌食 因喂养不当,脾胃失运所致,以长期食欲不振、食量减少、厌恶进食为主症,无明显消瘦,精神尚可,一般预后较好。 (2)疳证 由于喂养不当,或因多种疾病的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一种小儿慢性病证。临床以形体消瘦,面黄发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大便不调为特征。积滞与疳证二者有密切的联系,积滞日久可致疳证,正如《证治准绳·幼科》所言:“积是疳之母,所以有积不治乃成疳候。”但疳证并非皆由食积转化而成。疳夹有积滞者,称为疳积。 【临床表现】 1.乳食内积 不思乳食,嗳腐酸馊或呕吐食物、乳片,脘腹胀满或疼痛拒按,大便酸臭甚至臭如败卵,烦躁啼哭,夜眠不安,手足心热,舌质红,苔白厚或黄厚腻,脉象弦滑,指纹紫滞。 2.脾虚夹积 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肢倦,不思乳食,食则饱胀,腹满喜按,大便稀溏酸腥,夹有乳片或不消化食物残渣,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而滑,指纹淡滞。 【治疗】 1.基础方 补脾经100次,按揉足三里100次,以健脾助运;顺时针摩腹300次,揉板门200次,推四横纹100次,以消食导滞、理气调中。 2.辨证加减 (1)乳食内积 ①治则:消积导滞,理气调中。 ②处方:清胃经、清大肠各300次,清脾经300次,揉中脘、揉天枢各300次。 ③方义:清胃经、清大肠、揉天枢、揉中脘能消食导滞、疏调肠胃积滞;清脾经能健脾开胃,消食和中。 (2)脾虚夹积 ①治则:健脾助运,消积导滞。 ②处方:推三关300次,揉中脘200次,捏脊20次。 ③方义:推三关、揉中脘、捏脊,以温中健脾,补益气血。 病例分析 蔡某,男,2岁7个月。2015年9月初诊。 主诉(家长代诉):大便恶臭、口臭3月余。 现病史:患儿平素吃饭以家长喂食为主,喜食肉、鱼,挑食明显,不爱吃蔬菜。现面色暗黄,口气酸馊,腹胀满,夜卧不安,大便臭秽,不成形,1日大便2~3次,量较多。舌质红,舌苔白腻,脉弦滑。查体:腹部膨隆,叩诊鼓音。 诊断:小儿积滞,证属乳食内积。 病机分析:患儿饮食偏嗜,多肉少菜,进食以家长喂食为主,量较多,且多肉食,导致肉食积滞;腹部膨隆,叩诊鼓音,舌质红,舌苔白腻,脉弦滑均为乳食内积之征。 治则:消积导滞,理气调中。 处方:清补脾经,清胃经,清大肠,顺时针摩腹,揉板门,推四横纹,揉中脘,按揉足三里。 【预防与护理】 1.提倡母乳喂养,乳食宜定时定量,不应过饥过饱。食品宜新鲜清洁,不应过食生冷、肥腻之物。 2.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添加相适应的辅助食品,不应偏食、杂食,应合理喂养。 3.应保持大便通畅,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4.饮食、起居有时,不吃零食,纠正偏食,少吃甜食,更不要乱服滋补品。 【按语】 积滞是指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脘,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患。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嗳气酸腐,大便酸臭为特征。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尤以婴幼儿最为多见。禀赋不足,脾胃素虚,人工喂养及病后失调者更易罹患。小儿推拿治疗本病以消食导滞为主,效果显著。 本病应尽早调治,少数患儿可因迁延失治,进一步损伤脾胃,致气血生化乏源,营养及生长发育障碍,而转化为疳证。积滞重在预防,合理饮食、辅食添加得当,能大大减少本病的发生。 (小儿推拿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