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啼 【病因病机】 多由脾寒、心热、惊恐等原因引起。 1.脾寒 脾寒腹痛是导致夜啼的常见病因。常因孕妇素体虚寒,胎儿出生后禀赋不足;或因其母贪凉,喜饮生冷;或护理小儿失慎,腹部中寒。寒冷凝滞,气机不利。夜属阴,脾为至阴,喜温而恶寒,受寒后气机不畅,入夜后寒气尤甚,入夜腹中寒邪作痛而啼。故寒痛而啼者皆属于脾。 2.心热 本证乃心经积热,心火上扰神明所致。常因孕妇脾气躁急,或平素恣食香燥炙热之品,火伏热郁,内居心经,胎儿在母腹中感受已偏,出生后又吮母乳,内有蕴热,心火上炎,积热上扰,则心神不安。心主火属阳,故夜间烦躁啼哭。彻夜啼哭之后,阳气耗损而日间精神不振,故白天入寐。入夜而心火复亢,故又烦啼。心属火而忌火,故见灯火则烦热内生而啼哭尤甚。 3.惊恐 心主惊,心藏神,小儿心气怯弱,智慧未充,若见异常之物,或闻特异声响,而容易引起突然惊恐。惊伤神,恐伤志,致使心神不宁,神志不安,故在睡眠中发生夜啼。 现代医学认为,婴幼儿啼哭原因包括非疾病性和疾病性两大类。非疾病所致者,包括情绪变化,饥饿,口渴,睡眠不足,饮食改变如断奶、喂乳不当致咽气过多等;外界不良刺激如过热,过冷,尿布潮湿,衣服过紧,被褥过重,蚊虫叮咬等。疾病所致者,任何疾病凡能引起小儿不适或疼痛者都可引起啼哭,其中以腹痛、口痛、头痛等最为多见;其次有脑部疾病,以及肺炎、中耳炎、皮肤病等。此外,由于维生素D缺乏,血钙偏低,导致患儿神经兴奋性增强,夜间惊啼者亦不少。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1)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幼儿。 (2)白天正常,入夜啼哭。 (3)难以查明原因,体格检查及相关检查正常。 (4)排除因夜间饥饿或尿布潮湿等引起的夜啼。 (5)排除伤乳、发热或其他疾病引起的啼哭。 2.鉴别诊断 (1)疾病啼哭 由于一些疾病引起的小儿夜间啼哭,如佝偻病、虫病、外科疾病等,可查明原因。 (2)本能性正常反应啼哭 因饥饿,衣着过冷或过热,尿布潮湿,臀部、腋下皮肤糜烂,湿疹发痒,或虫咬,襁褓中有异物刺激等原因引起,这种哭闹属正常的本能性反应。 (3)小儿习惯不良性夜啼 某些小儿的不良习惯,如夜间开灯,摇篮中摇摆,怀抱,边走边拍等,否则无法入睡,烦躁不安而啼哭。 【临床表现】 1.脾寒 入夜啼哭,下半夜尤甚,啼声低弱,时哭时止。伴睡喜蜷缩,面色青白,四肢欠温,食少便溏,小便清长,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指纹淡红。 2.心热 哭声响亮不休,见灯火则啼哭愈甚,烦躁不安,面赤唇红。伴小便短赤,或大便秘结,舌尖红,苔白,脉数有力,指纹青紫。 3.惊恐 夜间突然啼哭,或睡中时作惊惕,神情不安,唇与面色乍青乍白,紧偎母怀。脉、舌多无异常变化,或夜间脉来弦数、指纹色青。 【治疗】 1.基础方 清肝经、清肺经各300次,揉五指节20次,掐五指节5次。清肝经与清肺经可安魂定魄;揉掐五指节可镇惊安神。 2.辨证加减 (1)脾寒 ①治则:温中健脾,养心宁神。 ②处方:基础方加补脾经、揉外劳宫各300次,摩腹10分钟。 ③方义:补脾经、摩腹可温中健脾;揉外劳宫可温中散寒,止腹痛。 (2)心热 ①治则:清心降火,宁心安神。 ②处方:清心经、清天河水各300次,揉内劳宫100次。 ③方义:清心经、清天河水与揉内劳宫均可清心经积热以除烦。 (3)惊恐 ①治则:镇静安神。 ②处方:清心经300次,推攒竹20次,掐小天心5次,捣小天心20次。 ③方义:清心经、推攒竹与掐捣小天心均可镇静安神。 【病例分析】 叶某,女,3个月。2006年10月初诊。 主诉(家长代诉):从凌晨2点开始哭啼,约2小时,至今2个月。 现病史:患儿2个月前从凌晨2点开始哭啼约2小时至今,伴睡喜俯卧,屈腰而啼,下半夜尤甚,啼声低弱,面色青白,四肢欠温,食少便溏,小便清长。查:面色少华,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指纹淡红。 诊断:夜啼。证属脾寒。病机分析:小儿失慎,腹部中寒。寒冷凝滞,气机不利。夜属阴,脾为至阴,喜温而恶寒,腹中有寒,故入夜腹中作痛而啼。 治则:温中健脾,养心宁神。处方:清肝、肺二经,补脾经,摩腹,揉外劳宫。 【预防与护理】 1.保持卧室安静,不通宵开灯,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调节室温,避免受凉。2.孕妇及乳母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惊吓,避免过食辛辣及寒凉之物。 3.脾寒夜啼者要注意保暖,心热夜啼环境不宜过暖,惊恐夜啼要保持环境安静。 【按语】 啼哭是小儿的一种生理活动,是表达需求或痛苦,如饥饿、惊吓、衣被冷热不适等,此时如及时发现并对症处理,啼哭就会停止,此属正常反应,不属于病态。病态啼哭是指夜间不明原因的反复啼哭,推拿对于本病的疗效较好,可作为临床首选的治疗方法,同时可根据病情适当配合中西药物治疗,以利于及早康复。如推拿治疗无效,则应寻找引起啼哭的真正原因,明确诊断,对因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