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

2018-11-1 23:25| 发布者: 享瑾美| 查看: 550| 评论: 0|来自: 国家药监局

摘要: 现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规定,新申报的多组分生化药(包括注册分类1和3)均已按照生物制品进行管理,故以下技术要求主要针对按照化学药品管理的注册分类2、5和6的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 ... ... ...

关于发布化学药品注射剂和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的通知

国食药监注[2008]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

  为落实国家局制定的《整顿和规范药品研制、生产、流通秩序工作方案》(国食药监办〔2006〕465号),严格审评审批化学药品注射剂、中药注射剂和多组分生化注射剂等安全性风险较大的3类品种。国家局组织制定了《化学药品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和《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以下称《技术要求》),现予发布,请参照执行,并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国家局已受理但尚未批准注册的化学药品注射剂和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应参照《技术要求》进行研究。

  二、已经批准注册的化学药品注射剂和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也应参照《技术要求》进行相关研究,并在申报再注册时提供相关研究资料。

  三、对已上市化学药品注射剂、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进行仿制、改变剂型或者改变给药途径研究时,研究者应当慎重考虑已上市品种的研究基础。

  附件:1.化学药品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

     2.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八年一月十日

 

 

附件2

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

 

  多组分生化药是指原材料来源于人、动物的组织或者体液,或者通过发酵而来的非单一成分的药品。大多数该类产品的组成成分不完全明确,按照化学药品的质控方式很难控制其质量;并且动物来源、工艺条件的细小变化均有可能导致物质基础的变化,而这些质量上的变化较难通过终产品的质量标准加以控制,从而可能会引发不可预测的不良反应。另外,部分已上市生化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不完全确切。因此,对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除考虑与普通化学药注射剂相同的问题之外,还应结合其特点进行研究。

  目前已有的多组分生化药均按化学药品管理,技术要求也基本与化学药品一致,但基于前述原因,现行化学药品的技术要求并未涵盖生化药在控制人畜共患病毒的传播、终产品的质量以及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方面的要求。因此,在参考生物制品的技术要求的基础上,并结合生化药审评中的实践起草了以下针对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的技术要求。

  按照现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规定,新申报的多组分生化药(包括注册分类13)均已按照生物制品进行管理,故以下技术要求主要针对按照化学药品管理的注册分类256的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

 

  一、剂型及规格的合理性

  剂型的选择主要考虑药物的理化性质、稳定性和生物学特性,以及临床治疗的需要和临床用药的顺应性,此外,还要考虑工业化生产的可行性等因素。规格则是根据临床研究确定的用法用量,从方便临床用药、满足临床用药需要的角度设定,同时随着临床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

  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剂型的选择和规格的设定同样遵循上述原则,基本要求如下:

  1.剂型的合理性

  注射剂多数为静脉给药直接进入人体,其质量问题将导致严重的安全性后果,且多组分生化药物源自生物体,具有生物多样性和来源不确定性的特点,其组成与工艺密切相关,严格意义上,工艺不同将导致药物的成分或比例不同,而上述不同难以用检测方法检出,故无论从质量控制还是无菌保证方面均较化学药品更困难,在开发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时更应慎重考虑。

  注射剂通常包括大容量注射剂、粉针剂及小容量注射剂三种,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应重点考虑无菌保证和质量稳定可控等,在研发过程中应遵循如下原则:

  (1)如主要成分在水溶液中稳定性良好,同时可耐受湿热灭菌,则适于开发成小容量注射剂或大容量注射剂。其采用的灭菌条件的无菌保证值应在6以上;对影响产品安全性的物质应在规范的方法学研究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控制。如主要成分在水溶液中稳定,只是不能耐受常规的湿热灭菌工艺,则不宜开发成大容量注射剂;如为临床必需的治疗用药品,则可开发成小容量注射剂,并须采用严格的无菌生产工艺,其无菌保证值应与粉针剂相当。小容量注射剂同样应对影响产品安全性的物质在规范的方法学研究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控制。

  (2)如主要成分在水溶液中不稳定,则不宜开发成小容量注射剂或大容量注射剂,可以开发成粉针剂。粉针剂因不适于终端湿热灭菌,其无菌保证值低于湿热灭菌,通常为3。因此认为粉针剂的无菌保证水平不及采用湿热灭菌的小容量注射剂和大容量注射剂。粉针剂同样应对影响产品安全性的物质在规范的方法学研究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控制。

  (3)对于由其他给药途径改为注射剂的品种,在充分分析开发注射剂必要性的基础上,还应与现有剂型进行安全性、有效性、质量稳定可控性方面的比较分析,尤其要对影响产品安全性的物质,在数量和种类上与原剂型比较是否无明显增加,明确所改剂型的特点和优势,并对改变后的剂型进行相应的药学研究、药理毒理研究和临床试验。

  (4)如果改变上市产品的剂型(粉针剂、小容量注射剂、大容量注射剂互换),应有支持其变更的充分的试验依据,证明变更后的剂型在安全、有效和质量稳定可控性方面更具优势。但鉴于多组分生化药剂型变更后产品的质量可能发生变化,故应进行相应的药学研究、药理毒理研究和临床试验。

  2.规格的合理性

应根据说明书中规定的用法用量,从方便临床用药、满足临床用药需要的角度设定制剂的规格。多组分生化药规格的设定,除遵循“化学药品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中的一般原则外,还要重点关注不同规格产品中的主要成分的种类和比例应保持一致,并尽量以活性成分的量计算规格。

 

二、制备工艺研究

  多组分生化药的组成、质量与原材料和制备工艺密切相关,同时生化药在控制人畜共患病传播方面有其特殊和严格的要求,仅靠成品的质量标准不能全面控制此类产品的质量,必须要结合起始原料和工艺过程的控制才能较有效地控制产品的质量,保证质量的一致性。因此起始原料的质量要求、工艺过程、原液(或原料药)的质量控制均属于质量控制的一部分,应将原材料控制、工艺过程控制和原液(或原料药)的质量控制作为质量标准的一部分纳入质量控制体系,以尽可能控制起始原料、制备工艺对终产品的组成和含量的影响,实现全过程控制。

  鉴于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的上述特殊性,其研究工作的总体思路应该是:通过全面的质量对比研究,从源头开始进行全程的严格控制,以证明并保证申报的产品与原剂型或被仿制产品(简称“已上市相关品种”,下同)的组成与含量是完全一致且可控的。

  1.原材料的控制

  (1)动物饲养环境的要求

  动物的饲养环境(封闭饲养)对某些生化药品的有效组分和含量等可能有较大的影响;同时,饲养环境相对固定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动物健康状况的一致性。因此,可以考虑参考生物制品的要求进行定点饲养。

  (2)动物来源的原材料

  对于来源于动物器官或组织的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由于原材料来源复杂,动物的种属、健康状况、饲养环境、年龄、采集时间、采集方法等对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和比例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需明确动物来源,且应为经检疫合格的健康动物;对提取所用的动物种属、年龄、采集部位及方法、采集后的保存方法与有效期等制订相应的要求;制订原材料的质控标准;根据动物可能携带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情况制订相应的检疫要求,规定详细的检疫方法。

  (3)牛源性原材料

  为防止牛海绵状脑病通过用药途径的传播,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牛源性及其相关药品监督管理的公告》(国药监注〔2002238)的有关规定,生化药应尽量避免使用牛源性原材料,不得使用取自于高危险性的牛组织的牛源性材料,如牛脑、脊髓、眼睛、扁桃体、淋巴结、肾上腺、回肠、近端结肠、远端结肠、脾脏、硬脑脊髓膜、松果体、脑脊液、垂体、胎盘等。

  (4)来源于人类体液的原材料

  对于来源于人类体液(如尿液等)的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要明确目标人群的入选标准(包括健康状况的检查标准),明确人类体液的收集方法和要求,制定严格的质控方法和标准,并对体液中含有的病原微生物进行严格控制。

  (5)其它

  由于多组分生化药的工艺对质量控制的极端重要性,需要直接从源头开始,全程对质量与工艺进行控制,以保证生化药制剂的质量。如采用已批准上市的生化药原料药,则该原料药也应符合本文中所提出的技术要求,否则,应从源头开始自行生产。基于同样的原因,不得采用外购的中间体(包括浓缩液等)制备生化药注射剂。


123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