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概述................................3 (一) 病毒安全性控制的迫切性.............3 (二) 病毒安全性技术审评基本内容和适用范围 3 二、病毒污染的来源和控制 ...............4 (一) 病毒污染的可能来源.................4 1 细胞种子/动物组织原材料携带的病毒...4 2 细胞培养增殖过程中引入的病毒 .......4 (二)病毒污染的控制和检测 ..............5 1 组织原材料和种子库细胞来源动物病毒感染方面的研究资料5 2 严格控制生产用生物组织原材料的来源动物 5 3 严格生产用种子库细胞的病毒检测 .....6 4 细胞培养结束时混悬液的病毒检测 .....6 5 动物组织原材料匀浆的病毒检测 .......7 三、病毒检测方法......................8 (一) 体外法.........................8 (二) 体内法.........................8 (三) 动物抗体产生试验...............8 (四) 其他方法.......................8 四、病毒去除/灭活验证研究及有效工艺步骤评价8 (一) 病毒去除/灭活验证研究......8 1 目的和基本原则......................9 2 方法和要点..........................9 3 指示病毒的选择...................10 4 人员、设施.........................11 (二)病毒去除/灭活有效工艺步骤评价....11 1 评价基本要点.......................11 2 影响因素及综合分析............12 (三)统计处理分析.....................14 五、病毒安全性追踪观查...............15 六、小结.............................15 七、名词解释.........................17 八、参考文献.........................17 九、附录.............................18 生物组织提取制品和真核细胞表达制品的病毒安全性评价技术审评一般原则([S]GPH3-1) 一、概述 (一)病毒安全性控制的迫切性 随着动物源性组织、细胞、体液及重组真核细胞表达制备的生物制品逐渐增多,使用的人群不断扩大,加之动物源性产品原材料质量控制未引起足够重视,生产工艺又基本没有经过严格的病毒去除/灭活效果验证。因此,目前动物源性病毒感染人类的风险性极高,潜在医源性感染问题变的日益突出。其中动物组织来源制品由于动物本身健康检疫状况差,不同动物携带的病毒外源因子复杂多变,可控性因素尚不确定,对人体的潜在危害性较之经过系统鉴定和严格控制的真核细胞表达制品的风险性更高。 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要求,由人的、动物的组织或者体液提取的制品、动物源性单克隆抗体及真核细胞表达的重组制品,尚需增加病毒灭活工艺验证资料。 (二)病毒安全性技术审评基本内容和适用范围 为了加强动物组织/细胞来源制品病毒安全性的质量控制,结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发布的《血液制品去除/灭活病毒技术方法及验证指导原则》,参考其它相关的技术要求,我们制定了本技术审评一般原则,试用于重组或者杂交的动物真核细胞(例如重组 CHO 细胞、人/动物杂交瘤细胞等,但不包括酵母细胞)经培养后表达或者分泌,以及直接采用动物组织原材料(例如动物细胞、组织及体液等)经提取、纯化制备的治疗用生物制品。 基本内容包括: 1、生物组织来源动物的病毒控制,生物组织原材料及细胞种子库病毒筛查。 2、细胞培养悬液及生物组织原材料匀浆中污染病毒的检测。 3、病毒去除/灭活工艺验证研究及综合评价。 4、病毒安全性追踪观察 本技术审评一般原则仅重点考虑研究、生产和检定中的一般共性问题,不可能包纳和适用于各种复杂的实际情况。因此,在论证动物源性生物制品的病毒安全性方面应结合具体产品性质、特点,充分考虑特定品种的个性问题,突出和强调科学性。
二、病毒污染的来源及控制 (一)病毒污染的可能来源 主要有二个途径: 1、细胞种子/动物组织原材料携带的病毒 通常细胞种子/动物组织原材料是病毒污染的源头。由于细胞和组织来源的动物种类不同,动物自然携带或者感染的病毒种类一般有所不同。另外,动物组织原材料在取材、运输及保存过程中如果不执行严格的操作规范,则有可能与其它动物组织感染的病毒形成交叉污染。鉴于动物病毒的来源、感染性质和风险性十分复杂,因此需要全面分析、综合考虑病毒污染的可能性,重点关注检测出的病毒对于人的致病性、感染性和复制活性。 2、细胞培养增殖过程中引入的病毒 动物组织原材料经常被制作成细胞培养需要的培养基、添加成分及辅料,如果这些原材料本身污染有病毒,在生产工艺过程中又未能进行有效控制,这些病毒将随细胞的连续培养得到复制扩增,特别是生产人员在对培养细胞进行接触性操作中,如果没有严格执行 GMP,则随时可能引入污染的病毒。 (二)病毒污染的控制和检测 病毒作为感染性因子,通常需要伴随细胞生存,其基本生物学特征表现为对活细胞的严格依赖性。动物作为活生命体,必然易成为病毒的自然宿主。因此无论是动物组织原材料匀浆、细胞培养结束时的混悬液,如果已知污染了对人致病或者感染性的野生外源病毒,则不能用于生产制品;如果检出了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具有种属特异性的其它感染性活病毒,在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对于人体安全性和充分的灭活验证保证的前提下,须废弃该原材料并妥善处理。 对于真核细胞的病毒检测应特别关注人/动物杂交瘤细胞。可选用人源、猴源细胞和生产用细胞系等适宜的盲传细胞,进行体外传代培养,使潜在病毒能够充分扩增显现。特殊情况下,还需要通过浓缩样本的方式进行动物传代试验及其它适宜的检测试验提高对轻微污染病毒的检出几率。具体内容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1、组织原材料和种子库细胞来源动物病毒感染方面的研究资料 应特别关注已确认对于人类具有感染和致病能力的病毒以及已有试验提示与人类疾病具有密切关联性的病毒。应明确生产用组织原材料和种子库细胞中可能存在的动物源性病毒的种类,包括种特异性病毒、逆转录病毒等。阐明风险性病毒对人的多种敏感细胞的亲嗜性、对不同动物宿主的感染适应性和选择特异性,提供有关生物学特性以及对理化因素敏感性等方面的研究报道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