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小结 必须高度重视动物组织细胞来源生物制品病毒安全性,其控制应从源头抓起,防范意识应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中。 对于生物组织提取物,应严格控制生物组织原材料的来源动物,建立动物种群,采取封闭、隔离的饲养管理方式。动物必须经过符合兽医检验要求的健康状态监测并建立档案资料。 对于重组真核细胞表达制品,应使用来源明确、经系统鉴定符合建库要求的种子细胞。生产细胞必须严格控制在许可的传代限度内。应严格筛查细胞种子/动物组织原材料携带的病毒,严防细胞培养增殖过程中引入的病毒,例如细胞培养中使用的培养基、添加成分及动物组织来源辅料中污染的病毒。每批生物组织原材料投产前应进行相关病毒的复核检定。 应采用各种适宜的方法检测起始原材料中、培养结束时的细胞混悬液及破碎后的生物组织匀浆中可能存在的污染病毒。 应进行规范的病毒去除/灭活验证研究,试验设计、试验数据和结果分析等方面应具有科学性。研究方案应与实际生产工艺相关及合理,模拟的生产工艺,尤其是特定的步骤在试验参数及控制条件方面应与实际工艺基本一致;应采用将指示用活病毒加入到原液或者不同生产工艺阶段的中间产品中,然后定量测定经特定工艺步骤或者技术方法处理后病毒滴度下降幅度的评价方法;在选择指示病毒时,应至少包括了双链和单链的 RNA 及 DNA 病毒、脂包膜和非脂包膜病毒,并综合考虑了生产工艺、污染病毒及去除/灭活技术方法本身等各方面的特点;有效处理步骤应对病毒感染性滴度去除/灭活的效果达≥4log;应对有关去除/灭活病毒量的估算采用适宜的统计处理分析;应采用高度敏感和特异的适宜检测方法对纯化后的原液进行针对性检测,至少应包括在合理的模拟生产工艺或者接近实际生产条件下对三批纯化原液的病毒检测结果。 生产工艺必须包含病毒去除/灭活的有效工艺步骤。若无,应根据不同品种特点增加相应处理方法,并不得改变制品原有的质量。对于生物组织提取制品应包含两种从机制上能够互补的有效工艺步骤,至少一个处理步骤应具有针对非脂包膜病毒的去除和/或灭活效应;对于真核细胞表达制品应至少包含一个有效工艺步骤,并能够有效去除和/或灭活非脂包膜病毒。病毒去除/灭活的效果应超过病毒潜在的污染负荷。在有效工艺步骤之后没有进行可能引入新污染的操作。 在临床研究及上市后应采取必要的病毒安全性追踪观察。在知情同意书及使用说明书中应增加病毒感染风险性的必要警示语言。
七、名词解释 病毒去除/灭活验证研究:采用指示病毒以评价生产工艺过程去除/灭活病毒效能的试验研究。 生物组织匀浆/细胞混悬液:生物组织匀浆是指经过破碎等初步操作后未进行下一步处理前的原浆液。细胞混悬液是指在培养过程中或终点时收获的一批或者多批培养物(包括培养液及细胞),如果无法获得培养的细胞,则可收集培养液。 病毒:是指含有单一类型的核酸(RNA 或者 DNA),能够在细胞内复制的感染性因子。 指示病毒:是指在病毒去除/灭活工艺验证研究中使用的用于显示工艺处理效果的感染性活病毒。 病毒灭活:意在“杀死”病毒以强化病毒安全性的工艺过程。 病毒去除:将病毒从目的产物中去除或者分离出去以强化病毒安全性的工艺过程。 有效工艺步骤:是指在验证研究中,能够使指示病毒感染量被去除/灭活达 4log 以上的特定工艺步骤。 去除/灭活指数:是指经过生产工艺步骤处理后,指示病毒感染量被去除/灭活的程度,通常以对数值表示。 生产细胞传代限度:是指实际生产过程中细胞允许的最高限定增殖代次。一般以模拟生产条件下的细胞传代稳定性试验确定的代次为限定依据。
八、参考文献 1、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血液制品去除/灭活病毒技术方法及验证指导原则》. 2002. 2、FDA . Viral safety evaluation of biotechnology products derived from cell lines of human or animal origin. Sep. 1998. 3、EMEA/CPMP. Virus validation studies: the design, contribu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studies validating the inactivation and removal of viruses. Aug. 1996 . 4、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 年版三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九、附录 病毒去除/灭活验证研究中采用过的病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