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密封件的主要性能及质量指标 根据密封件的实际使用要求,其检测项目和检测内容会有所不同。通常的检测项目和常用的测试方法包括: a. 物理和化学鉴别:灰分测试、红外光谱法(IR)等; b. 通用性能测试:不溶性微粒、易挥发性硫化物、邵氏A硬度、穿刺力、穿刺落屑、自密封性等; c. 化学性能:澄清度与色泽、紫外吸光度、易氧化物、pH变化值、不挥发物、电导率、重金属、铵离子、锌离子等; d. 生物性能:溶血、热原、急性全身毒性试验等; e. 功能性:预灌封注射器用橡胶活塞的启动力、持续推动力等。 对于具体的密封件产品,详细的测试项目和测试方法可参考相应的YBB标准或其他等同标准。 从配方组成和制造工艺可以看出密封件成分复杂多样,而密封件的质控项目也只是针对常规配方工艺的通用性项目,并不能对所有可能的影响药品质量安全的因素进行控制。因此,药品生产企业须与密封件生产企业建立良好的紧密的联系,了解拟用密封件中存在的可能引入药品中需要进行研究及控制的项目,建立有针对性的密封件内控质量标准。
2.4 密封件的选择及确认原则 药品生产企业在选择包装密封件时应以其对药品的包装、储存、运输和使用中起到保护药品质量稳定、实现给药目的为原则,在确认包装密封件时则应有与药品相容性研究结果的支持。 密封件生产商在进行配方设计和开发时,应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选择符合食品、医药品的配合(方)体系和用量,并能确保密封件产品配方的一致性和生产加工工艺的稳定性;且其产品质量应符合国家YBB标准或其他等同标准,特别是安全性控制指标不能低于YBB标准。 药品生产企业在选择医药用密封件产品时,应对密封件产品的质量及其生产商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评估。应了解密封件产品执行的质量标准(如《国家药包材标准》(2015年版)或等同标准)和质量保证体系(如ISO15378或等同标准)等,选用标准符合性好,质量保证体系完善、信誉好,能够建立良好沟通、预见有产品适用性的密封件生产商的产品。 然后,再从药品与密封件相容性研究的角度收集密封件的基体材料和配合剂信息,评估密封件生产商使用的基体材料和配合剂的种类及其添加量是否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并通过审计要求密封件生产商确保密封件产品的配合和加工工艺稳定,如有变更应及时通知药品生产企业。 最后,进行密封件的选择及确认研究;包括体内外生物反应性试验,以及与药品的相容性研究。通过估评基体材料和配合剂的质量,以及体内外生物反应性试验选择密封件,根据与药品的相容性研究及安全性评估结果确认密封件是否适用于该特定药品及预期的临床使用方式,并做出密封件适合或不适合包装相应药品的结论。如经研究确认密封件适合包装相应的药品,则最终确定选用密封件生产商的产品名称、型号、规格及质量标准。 另外,建议药品生产企业采用专属性强的检测方法,加强密封件的质量控制;如研究常规提取试验方法、制定常规提取试验可提取物的可接受标准;用可提取物检测的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HPLC-DAD)、气相色谱-质谱(GC-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或者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OES)的图谱进行密封件质量的定性、定量评估,并建立常规提取试验可提取物质量标准与迁移试验浸出物安全性水平的相关性。
3. 药品与密封件发生相容性风险分级 根据药品的剂型、临床给药途径,制剂处方的物理形态及理化性质,以及与所用包装密封件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可将药品的使用风险分为最高风险(直接接触人体组织或进入血液系统)、高风险和低风险几个等级;可将药品与包装密封件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分为高风险(液体制剂)、中等风险和低风险几个等级。实际应用和相关研究表明:吸入气雾剂、喷雾剂及溶液剂,注射液与包装密封件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更高,风险更大;因此,对吸入制剂、注射液,特别要注意进行药品与包装密封件的相容性研究。对其他液体制剂,可在进行相关风险分析评估的基础上,酌情进行与包装密封件的相容性研究。表1列出了不同给药途径药品的风险分级及其与包装组件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表2列出了不同剂型药品常用的密封件。 表1 不同给药途径药品的风险分级及其与包装组件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
表2 不同剂型药品常用的密封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