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足阳明经脉 图5-1-1 足阳明经脉循行示意图
(一)经脉循行 《灵枢·经脉》: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图5-1-1、图5-1-2)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交鼻根部,与旁边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鼻外侧,进入上齿中,回出来夹口旁,环绕口唇,向下交承浆穴;退回来沿下颌出面动脉部(大迎),再沿下颌角(颊车),上耳前,经颧弓上(上关),沿发际,至前额。 其支脉,从大迎前向下,经颈动脉部(人迎),沿着喉咙,进入缺盆,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络于脾。 其主干,从缺盆向下,经乳内缘,向下夹脐旁,进入气街。 其支脉,从胃口(幽门)向下,沿腹里,至气街与前外行主干会合。由此下行,经髀关穴,到伏兔穴,下入膝髌中,沿胫骨前外缘下至足背,进入中趾内侧。 其支脉,从膝下三寸处分出,向下进入中趾外侧。其支脉,从足背部分出,进入大趾次趾间,出大趾末端。 图5-1-2 足阳明经脉图 (二)经脉病候 《灵枢·经脉》: 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厥。 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 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 二、足阳明络脉 《灵枢·经脉》: 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图5-1-3) 其病:气逆则喉痹卒喑。实则狂癫,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 三、足阳明经别 《灵枢·经别》: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上,还系目系,合于阳明也。(图5-1-4) 图5-1-3 足阳明络脉循行示意图 图5-1-4 足阳明经别循行示意图
四、足阳明经筋 《灵枢·经筋》: 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邪外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骭,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合于,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纲,阳明为目下纲。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图5-1-5) 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肿,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 图5-1-5 足阳明经筋分布示意图(经络腧穴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