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中医药治疗 本病符合《素问·刺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的论述,属于中医学瘟疫、热病的范畴。其病因为疫毒之邪,由口鼻而入,主要病位在肺,亦可累及其他脏腑。其基本病机为邪毒壅肺、湿痰瘀阻、肺气郁闭、气阴亏虚。中医药治疗的原则是早预防、早治疗、重祛邪、早扶正、防传变。 1.辨证论治: ⑴ 疫毒犯肺证:多见于早期。 症状:初起发热,或有恶寒,头痛,身痛,肢困,干咳,少痰,或有咽痛,乏力,气短,口干,舌苔白腻,脉滑数。部分病人在发热前可有前驱症状,如疲乏,纳差,周身不适等。 治法:清肺解毒,化湿透邪。 基本方及参考剂量: 银 花 青 蒿 沙 参 加减:无汗者加薄荷、荆芥;热甚者加生石膏、知母、滑石、寒水石;苔腻甚者加藿香、佩兰、草果、苍术;腹泻者加黄连、炮姜;恶心呕吐者加制半夏、竹茹;此外,恶心呕吐严重者可用灶心土 ⑵ 疫毒壅肺证:多见于早期、进展初期。 症状:高热,汗出热不解,咳嗽,少痰,胸闷,气促或腹泻,或恶心呕吐,或脘腹胀满,或便秘,或便溏不爽,口干不欲饮,气短,乏力,甚则烦躁不安,舌红或绛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化湿。 基本方及参考剂量: 生石膏 银 花 浙贝母 加减:烦躁、舌绛口干有热入心营之势者,加生地、赤芍、丹皮;气短、乏力、口干重者去太子参,加西洋参;脘腹胀满、便溏不爽者加焦槟榔、木香;便秘者加全瓜蒌、大黄;若伴有不能进食者,可将口服汤药改成直肠滴注式灌肠给药。 此外,部分女性病人因热扰血室、月经失调,表现为月经淋漓不净者,可加紫草、仙鹤草。 ⑶ 肺闭喘憋证:多见于进展期及重症SARS。 症状:高热不退或开始减退,呼吸困难,憋气胸闷,喘息气促,或有干咳,少痰,痰中带血,气短,疲乏无力,口唇紫暗,舌红或暗红,苔黄腻,脉滑。 治法:清热泻肺,祛瘀化浊,佐以扶正。 基本方及参考剂量: 葶苈子 郁 金 败酱草 加减:气短疲乏喘重者加山萸肉;脘腹胀满、纳差者加厚朴、麦芽;口唇紫暗加三七、益母草、泽兰;气短、脉缓者加黄芪。 ⑷ 内闭外脱证:见于重症SARS。 症状:呼吸窘迫,憋气喘促,呼多吸少,语声低微,躁扰不安,甚则神昏谵语,汗出肢冷,口唇紫暗,舌暗红,苔黄腻,脉沉细欲绝。 治法:益气敛阴,回阳固脱,化浊开闭。 基本方及参考剂量: 红 参10~30 g(另煎兑服)
炮附子(先煎) 山萸肉 加减:高热、神昏恍惚,甚则神昏谵语者上方送服安宫牛黄丸(或胶囊);痰多、喉间痰鸣者加用猴枣散;汗出淋漓者加煅龙骨、煅牡蛎、浮小麦;肢冷甚者加桂枝、干姜。 ⑸ 气阴亏虚、痰瘀阻络证:多见于恢复期。 症状: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动则气喘,或见咳嗽,自觉发热或低热,自汗,焦虑不安,失眠,纳呆,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舌苔黄或腻,脉象多见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阴,化痰通络。 基本方及参考剂量: 党 参 赤 芍 加减:气短气喘较重、舌暗者加黄芪、三七、五味子、山萸肉;自觉发热或心中烦热加青蒿、山栀、丹皮;大便溏者加茯苓、炒白术;焦虑不安者加醋柴胡、香附;失眠者加炒枣仁、远志;肝功能损伤转氨酶升高者加五味子;骨质损害者加龟板、鳖甲、生龙骨、生牡蛎、骨碎补。 2.中成药的应用:应当辨证使用中成药,可与中药汤剂配合应用。 ⑴ 退热类:适用于早期、进展期发热。可选用瓜霜退热灵胶囊、新雪颗粒、柴胡注射液等。 ⑵ 清热解毒类:适用于早期、进展期的疫毒犯肺证、疫毒壅肺证、肺闭喘憋证。可选用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粉针、鱼腥草注射液、清开灵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梅花点舌丹、紫金锭等。 ⑶ 清热、化痰、开窍类:适用于重症的高热、烦躁、谵语等。可选用安宫牛黄丸(或胶囊),每次1丸,每日2~3次,口服或化水鼻饲;也可选用紫血丹、至宝丹。痰多痰黏稠者可选用猴枣散。 ⑷ 活血化瘀祛湿类:适用于进展期肺闭喘憋证。可选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血府逐瘀口服液(或颗粒、胶囊)、藿香正气软胶囊(或丸、水)等。 ⑸ 扶正类:适用于各期有正气亏虚者。可选用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生脉饮、百令胶囊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