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治疗学●绪论

2023-4-19 16:06| 发布者: 辛巴哒樂| 查看: 367| 评论: 0

摘要: 绪论 推拿治疗学是一门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推拿治疗方法研究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保健规律的临床课程,是针灸推拿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推拿是人类祖先劳动、生活实践的产物,是人类最古老的、利用物理学原理作为治疗手 ...

绪 论


推拿治疗学是一门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推拿治疗方法研究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保健规律的临床课程,是针灸推拿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推拿是人类祖先劳动、生活实践的产物,是人类最古老的、利用物理学原理作为治疗手段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推拿属于中医外治法范畴,具有中医特色优势明显、操作简便、安全性好、适应证广、疗效确切、无明显毒副作用、容易被人接受等优点,为人类的健康和民族繁衍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推拿几经兴衰,艰难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日臻完善,推拿有了长足的发展和成熟。就课程建设而言,从推拿学一门单一课程发展成推拿手法学推拿功法学、推拿治疗学和小儿推拿学四门课程,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回顾推拿的发展历程,了解推拿发展历史,对本课程的学习和掌握,对传承和弘扬推拿医学颇有益处。

春秋战国以前(前221年以前)

这一时期,人们开始运用自我按摩或给他人按摩的方法预防和治疗疾病,有关“按摩”“导引”已有文字记载。《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挢引,案扤,毒熨……”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对此这样注释:“挢音九兆反,谓为按摩之法,矢挢引身,如熊顾鸟伸也。扤音玩,亦谓按而玩弄身体使调也。”这里的“挢引”指的就是自我按摩,而“案扤”则指被动按摩,即给他人按摩。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描绘有44种导引姿势,其中有捶背、抚胸、按压等动作,并注明了各种动作所防治的疾病,这些动作就是自我按摩(推拿)的方法。湖北省江陵县张家山出土的《引书》,描写有治疗颞下颌关节脱位的口内复位法,治疗落枕(急性斜颈)的仰卧位颈椎拔伸法,治疗肠澼(痢疾)的腰部踩踏法和腰部后伸扳法,治疗喉痹的颈椎后伸扳法等。表明这一时期已经将按摩用于骨伤科病证的诊治。

文献中记载用按摩急救的方法,《周礼注疏》有“扁鹊治虢太子暴疾尸厥病,使子明炊汤,子术按摩”的记载,描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综合运用按摩、汤药等方法,成功抢救了尸厥患者。

《孟子·梁惠王》记载“为长者折支”,何为折支?据汉代赵岐的注释:“折支,案(按)摩折手节解罢支也。”“折支”即指为年长的人按摩肢体、被动运动四肢的意思。表明此时人们已将运动关节类手法用于治疗与保健。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其成书时间相当漫长。据考证,《黄帝内经》始于战国,书中记载了多种推拿手法,包括按、推、扪、循、切、抓、揩、弹、夹、卷等。书中有关推拿方法的记载有十余篇,除此之外还记载了一些特殊按摩操作法,如按压腹主动脉、按压颈动脉等。

秦、汉、三国时期(前221220年)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与《黄帝内经》同时期的还有《黄帝岐伯按摩经》十卷,这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推拿专著,可惜已佚,十分遗憾。《黄帝内经》约成书于秦汉时期,是我国现存最早、内容丰富、系统阐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医学巨著。该书有多条经文记载了推拿,结束了秦汉以前推拿名称混乱的局面,统称为“按摩”,标志着当时推拿发展的历史地位。《黄帝内经》对推拿的治疗作用及治病范围有更多的描述,如《素问·血气形志》记载:“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表明推拿具有疏经通络的作用,用于治疗痹证。《素问·举痛论》记载:“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表明推拿有温经散寒的作用,用于治疗腹痛。人们还认识到脏腑疾病与脊柱的相关性,可以通过按揉背部穴位治疗心痛。如《素问·举痛论》记载:“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此外,《黄帝内经》记载推拿治疗的病种还有卒口僻(面瘫)、肢体不仁、肿痛、胃痛、疝瘕、发咳上气等。

《灵枢·九针十二原》描述了“九针”中的“员针”和“针”作为辅助推拿器械;《素问·举痛论》和《素问·玉机真脏论》介绍了推拿治疗的适应证及禁忌证;《灵枢·官能》还首次提出了对按摩人员的选材与考核标准,表明推拿已有严格的诊疗标准和准入制度。

东汉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杂疗方第二十三》介绍“救自缢死”方法中说:“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表明体外心脏按摩已被用于急救。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还记载了用按摩治疗的病证,包括小儿惊风、腹股沟疝、癃闭、白癜风、疣、外伤出血、皮肤瘙痒、冻疮、虫咬伤等,首次记载的按压止血法、药摩一直沿用至今。

同时,在运用推拿手法治疗时,已注意与其他方法的结合,并出现“膏摩”治法。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有汉代名医淳于意以寒水推治疗头痛、身热、烦懑等症,充分体现中医“热则寒治”的治则;《金匮要略》记载对四肢重滞的患者可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方法治疗,其中膏摩,即是将药煎成膏剂,涂在患处进行按摩。华佗在腹部外科手术后的康复中运用“膏摩”以促进病情恢复。无论是用“寒水”作介质推,还是以摩膏作介质摩,都表明推拿结合外用药物治疗,有增强疗效的作用。

在此阶段,人们对按摩的操作时机选择也有了一定的思考。《华氏中藏经》记载“宜按摩而不按摩,则使人淫随肌肉,久留未消”;《华佗神医秘传》记载“当按摩而不按摩,则使人肌肉增胀,筋骨舒张”。从这些记载可见,当时对按或不按有明确的准入标准。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年)

这一时期,推拿被广泛应用于急症医学,推拿养生保健、膏摩疗法一度十分盛行。

晋代名医葛洪著有《肘后备急方》。其中有“闭气忍之数十度,并以手大指按心下宛宛中,取愈”治疗“卒心痛”;“使患者伏卧,一人跨上,两手抄举其腹,令患者自纵重轻举抄之,令去床三尺许便放之,如此二七度止,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治疗“卒腹痛”,表明当时推拿在急症医学的水平。该书还记载了大量的膏摩方法和膏摩方,其适应证涉及内、外、妇、五官科等。“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治卒腹痛,可谓是最早的捏脊法。表明推拿手法已从简单的按压、摩擦操作,向手指相对用力、双手协同操作的成熟化方向发展,为推拿治疗手法多样化发展奠定基础。

在这一时期,自我按摩养生保健也非常普遍。陶弘景所著的《养生延命录·导引按摩》介绍了多种自我按摩方法:琢齿、熨眼、按目四眦、引发、引耳、摩面、干浴、梳头、搓头顶、伸臂股等。此外,道家养生法的盛行,把自我按摩养生推入一个全盛时期。由道林编著的《太清道林摄生论》,主张自我按摩与肢体主动运动结合,把以往一招一式的自我按摩方法组合成套路式的“自按摩法”十八势。

隋、唐时期(581907年)

隋、唐时期是推拿发展的鼎盛时期。隋代太医署设4个医学学科,按摩列为其中之一,可见当时推拿的地位和作用。从隋代开始推拿已有正规教学,结束了“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的传教方式。据《唐六典》记载,隋代按摩科设有按摩博士120人,按摩师120人,按摩生100人。唐代太医署沿承隋代设置,按摩科编制有所削减。设按摩博士1人,按摩师4人,按摩生15人,增设按摩工16人。按摩博士掌管教学,在按摩师的辅助下教授按摩生学习按摩、导引、正骨等方法。

在此期间,“导引”和“按摩”逐渐分离,蜕变成为两种独立而又相互紧密联系的防治方法。导引,唐代王冰解释为“摇筋骨、动肢节”,而对于是自摇、自动还是他摇、他动,王氏未加明确。唐代慧琳在《一切经音义》中则详述导引是一种“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的方法,明确“导引”是自我操作,而“按摩”则是一种可以配合呼吸,既可以自动又可以他动地进行手法操作的防病治病的方法。

隋唐时期的推拿学术发展有五个特点:一是骨伤科病证推拿普遍盛行。推拿已成为骨伤病证的主要治疗方法,不仅适用于软组织损伤,而且对骨折、脱位也应用推拿手法整复。唐代蔺道人所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治骨疗伤的专著,提出治疗闭合性骨折的四大手法“揣摸”“拔伸”“撙捺”“捺正”,对骨伤科推拿手法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还发明了肩关节脱位的椅背复位法和髋关节脱位的手牵足蹬法。二是推拿治疗科目逐渐介入到内、外、儿诸科,据《唐六典》记载,推拿治疗范围已包括风、寒、暑、湿、饥、饱、劳、逸所致病证,并指出“凡人肢节脏腑积而疾生,宜导而宣之,使内疾不留,外邪不入”的治疗作用。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把小儿“鼻塞不通有涕出”“夜啼”“腹胀满”“不能哺乳”等列入推拿适应证。三是推拿广泛应用于保健养生,导引得到充分的发展。如隋代的《诸病源候论》全书50卷中,几乎每卷都附有导引按摩的方法;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了《婆罗门按摩法》和《老子按摩法》,还介绍了多种自我推拿的方法,如摩腹、摩面、摩眼、摩交耳、挽耳、拔耳、叩齿、挽发、放腰等自我推拿的方法。四是膏摩盛行。《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著作中收录了大量的膏摩方,可根据不同病情选择应用,如莽草膏、丹参膏、乌头膏、野葛膏、苍梧道士陈元膏、木防己膏等。孙思邈还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寒风。”在《千金翼方》中还介绍有面药膏摩美容的方法。五是国际学术交流比较活跃。推拿从唐代开始传到日本,同时,国外的推拿方法也流入到我国,如《备急千金要方》中介绍的“婆罗门按摩法”,即古印度的按摩方法。推拿的国际交流促进了推拿的发展和繁荣。


12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