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治疗学●绪论

2023-4-19 16:06| 发布者: 辛巴哒樂| 查看: 326| 评论: 0

摘要: 绪论 推拿治疗学是一门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推拿治疗方法研究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保健规律的临床课程,是针灸推拿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推拿是人类祖先劳动、生活实践的产物,是人类最古老的、利用物理学原理作为治疗手 ...


宋、金、元时期(9071368年)

宋代太医院虽然取消了推拿科,但是推拿仍然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而且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朝廷敕命编辑的医学巨著《圣济总录》仍然把推拿编录其中,而且在推拿理论方面有了进一步的阐述。在手法方面,《圣济总录》强调具体病证具体分析应用,指出:“可按可摩,时兼而用,通谓之按摩,按之弗摩,摩之弗按,按之以手,摩或兼以药,曰按曰摩,适所用也。”在作用方面,《圣济总录》认为手法具有“斡旋气机,周流荣卫,宣摇百节,疏通凝滞”和“开达”“抑遏”的作用,“开达则塞蔽者以之发散,抑遏则剽悍者有所归宿”。《圣济总录》还记载有众多的膏摩方,其中介绍的用中指熨目法和掌心熨法治疗目昏暗症,开创了眼病推拿之先河。张从正认为推拿也具有中医“汗、吐、下”的作用。这一时期,正骨推拿除用于关节脱骱、骨折整复外,还用于妇科催产。宋代杨子建著《十产论》介绍了用手法矫正异常胎位引起的难产。宋医庞安时用按摩催产“十愈八九”,开创了手法助产之先河,为后世用手法拨转胎位奠定了基础。

继《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后,《太平圣惠方》又一次对膏摩法做了总结。该书记载了野葛膏、青膏、摩顶膏等大量膏摩方,介绍了膏摩法用于治疗各科病证,包括伤寒早期、头痛、头晕、骨节肿痛、肌肉痉挛疼痛、腰痛、腰脚疼痛、手足顽麻、霍乱转筋、脚气、发黄、脱发、目翳等眼疾、鼻塞、狐臭、瘭疽、皮肤不仁、风瘙瘾疹、小儿惊痫等。刘完素所著《刘河间医学六书》记载,以“屈伸按摩”法治疗“卒中暴死”,提出“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导引按,所以调其气也”,并倡导天鼓欲常鸣、泥丸欲多掷、形欲常鉴、津欲常咽、食欲常少、体欲常运等自我按摩养生方法。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中记载了双人动态牵引法、髋关节脱位的倒悬复位法、脊柱骨折的倒悬复位法等创新推拿手法。

据《宋史·艺文志》记载,宋代曾有《按摩法》《按摩要法》各一卷,可惜由于战乱而佚。这一时期推拿的发展还包括:“以指代针”(《东坡志林》);“按压腹部缓解转胞法”(《仁斋直指方论》);“搓滚舒筋法”(《医说》);“掐法治疗小儿脐风”(《苏沈良方》)等。

明代(13681664年)

明代沿用隋唐的医学体制,《明史》卷七十四“太医院”条目之“太医院掌医疗法凡医术十三科”,按摩被列为太医院十三科之一。至隆庆五年(1571年),因朝廷封建礼教的原因而被取缔。此时南方小儿推拿兴起,尽管朝廷取消按摩科,民间取而代之以“推拿”著称。故清代《厘正按摩要术》指出:“推拿者,即按摩之异名也。按摩一法,北人常用之……南人专以治小儿,名曰推拿。”可见明代推拿具有两大特征:一是“推拿”名称的出现,标志着推拿学科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二是小儿推拿开始发展。最早介绍小儿推拿的文献,首见于《补要袖珍小儿方论》第十卷“秘传看惊掐筋口授手法论”。此后,《小儿按摩经》(收录于《针灸大成》一书中)、《小儿推拿仙术》《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等一批小儿推拿专著问世,内容涵盖小儿推拿理论、手法、特定穴位及常见病推拿等,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小儿推拿”体系。

此外,张景岳所著的《景岳全书》介绍有“手法助产”“手法定穴”“刮痧法”以及按捺耳窍治疗耳鸣、耳聋等方法。同时,针对时下推拿的不良做法,他指出:“今见按摩之流,不知利害,专用刚强手法,极力困人,开人关节,走人元气,莫此为甚。病者亦以谓法所当然,即有不堪,勉强忍受,多见强者致弱,弱者不起,非唯不能去病,而适以增害。用若辈者,不可不为知慎。”明代医书《保生秘要》是一本以自我导引、自我推拿为主的养生丛书,该书介绍的手法主要有扳、搓、拿、摩、掐、擦、运、击、分、擦摩、搓运、摩运、分摩、掌熨、指按、一指点等。《韩氏医通》记载了推拿手法用于“养病”“止痛”“治肾虚腰痛”、治小儿“手舞足蹈病”等。王廷相所著《摄生要义》记载了一整套全身保健按摩程序,史称“大度关法”,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清代(16641911年)

清代沿用明代医学体制,医学学科从十三科削减为九科,推拿科仍被排斥在外,推拿发展再次受阻。推拿因此流落民间,但推拿人仍在努力,主要表现在对儿科疾病推拿和骨伤科正骨推拿有长足的发展,临床实践和经验得到进一步提高,推拿流派逐渐形成。这一时期推拿的发展存在两大特点:一是与骨伤正骨医学融汇,形成“正骨八法”,代表著作《医宗金鉴》问世;二是小儿推拿继续盛行,由南方向全国推广。

《医宗金鉴》是清代太医院所编的医学教科书。作为一部骨伤医学巨著,它将当时的正骨手法与推拿手法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了“摸、接、端、提、按、摩、推、拿”正骨八法而闻名于世。根据字义解释,八法之中“摸”为诊断手法,“接、端、提”为骨折、脱位“接骨”“续筋”的整复手法,而“按、摩、推、拿”四法则是治疗软组织损伤的手法。该书的最大特点是正骨、推拿并用,硬伤、软伤兼治。

清代小儿推拿著作大量出版,较有影响的有《小儿推拿广意》《幼科推拿全书》《保赤推拿法》《幼科铁镜》《小儿推拿全书》《厘正按摩要术》等。熊应雄编辑的《小儿推拿广意》,对前人的小儿推拿论述与经验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张振鋆的《厘正按摩要术》在《小儿推拿秘诀》一书的基础上增补新内容,书中介绍了“胸腹按诊法”内容;而《推拿图解》的内容易学、易懂、易掌握,对推拿教学起到较好的作用。

近代(19111949年)

近代,中医受到现代医学的冲击很大,由于政府采取“崇西限中”政策,“中医存废论”此起彼伏,推拿被视为“雕虫小技”“医家小道”。推拿只能在民间寻求发展,由于区域性流行病特点和民间需求,形成各种地方特色的推拿流派。

主要的推拿流派有:一指禅推拿派、法推拿流派、内功推拿流派、点穴推拿流派、正骨推拿流派、脏腑推拿流派、脊柱推拿流派、儿科推拿流派等。出版的主要著作有:《一指禅推拿说明书》(黄汉如,1913年)、《小儿推拿补正》(钱祖荫,1916年)、《推拿抉微》(涂学修,1930年)、《推拿捷径》(冯玉书,1930年)、《按摩十法》(赵熙,1934年)、《推拿全书》(曲子明,1936年)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年以后)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事业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一系列中医药保护和扶持政策措施的出台,为推拿学科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1956年上海推拿专科学校的开办,标志着全国推拿教育步入正规化,结束了师带徒的模式;1958年上海成立全国第一所推拿门诊部,标志着推拿进入公立医院,实行职业化行医;198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在上海成立,标志着推拿学术繁荣的新起点,医疗、教育、科研同步发展;五版推拿学教材的出版,标志着推拿教材建设入常态化,至今已更新至第十版,使推拿学科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和质的提升。

60多年来,推拿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传统推拿医籍的整理与出版,为推拿学科的发展打下基础。在此阶段出现了非常多的推拿专著,有的以临床专科为特色,如《小儿推拿新法》《小儿推拿学概要》《外伤中医按摩疗法》等;有的以流派和独到经验见长,如《点穴疗法》《捏筋拍打疗法》《齐鲁推拿医术》等;有的以理论和临床相结合,如《推拿疗法》《中医按摩疗法》《按摩疗法》等。第二阶段,各流派推拿之间互相交流借鉴,取长补短,并且运用现代研究模式,对推拿理论和临床经验进行了广泛的总结、归纳和探讨,表现为推拿相关文献数量骤增。第三阶段,推拿与现代医学相关学科(如生物力学、康复医学等)交汇融合,一方面从不同角度研究推拿手法的作用机制、推拿生物力学原理、推拿镇痛机理、推拿改善微循环作用、推拿抗衰老机理等,使推拿理论有了质的飞跃;另一方面在推拿临床经验、流派技术上互相借鉴、相互融合,使推拿优势更明显,临床疗效更显著。

推拿作为一种传统医学,纯物理原理的治疗方法,在医学模式转变的大背景下,推拿学科的优势将日益彰显。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推拿学科的局限性、临床应用的普适性、作用机理的复杂性,有被边缘化的趋势。我们必须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推拿的优势与不足、长处与短板,不断地研究创新,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思考题】

1.如何看待推拿与世界其他手法医学的关系?

2.如何理解“今见按摩之流,不知利害,专用刚强手法,极力困人,开人关节,走人元气,莫此为甚。病者亦以谓法所当然,即有不堪,勉强忍受,多见强者致弱,弱者不起,非唯不能去病,而适以增害。用若辈者,不可不为慎”?

12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