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强化气血功能 气血的生理功能包括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营养、滋润等,推拿可以强化气血的这种功能。临床研究表明,推拿施术能够明显增快血液的循环和水液的代谢,激发和改善脏腑的生理活动功能,对人体的新陈代谢具有良性作用。推拿施术后,局部的皮肤温度与组织深层温度均可升高,说明推拿治疗可使气血的温煦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面部皮肤或萎缩的肌肉接受推拿治疗后,可观察到局部的毛细血管扩张,皮肤和肌肉的营养供应增强,肌肤更加红润,筋肉更加有力,体现了推拿强化气血营养、滋润的功能,这也是推拿对于美容保健有很好作用的原因所在;推拿还可以加强脾胃对食物消化及吸收功能,通过对体内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治疗水肿等,都说明机体在得到推拿施术的过程中,体内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信息转化更加积极、充分,这也是推拿施术对机体气化推进作用的体现。 四、理筋整复 筋肉、骨骼、关节组成人体的外在架构,具有支撑人体、保护人体内部脏腑及组织器官、维持人体各种运动功能正常发挥的作用。一旦人体受到外来暴力或劳损,筋骨关节最易受到伤害,从而造成人体功能活动的障碍。筋骨关节局部受损,必累及气血,致脉络损伤,气滞血瘀,为肿为痛,从而影响肢体关节的活动,甚至引起一系列的全身反应。正如《正体类要·序》云:“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荣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推拿可以通过疏通经络,理筋整复,达到治疗目的。推拿理筋整复的方法主要有调理经筋、归合整复、滑利关节。 (一)调理经筋 中医学所说的“筋”,即“经筋”的简称,是指与骨相连的筋肌组织,具有联络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其基本特征是坚韧强劲、约束骨骼,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类似于现代解剖学的软组织,包括肌肉、肌腱、筋膜、韧带、关节囊、腱鞘、滑液囊、椎间盘、关节软骨盘甚至神经、血管等,其中以骨骼肌及肌腱、韧带为主体。临床上常见的软组织挫伤、关节损伤,中医学统称为筋伤或伤筋。《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记载“筋”伤的变化有“筋强、筋柔、筋歪、筋正、筋断、筋走、筋粗、筋翻、筋寒、筋热,以及表里虚实,并所患之新旧”的不同。对于筋伤,无论最后病理结果如何,临床中最主要的不外乎两个环节,一是筋肌紧张或痉挛,以及由此产生的疼痛;二是局部经筋紧张(痉挛)和疼痛互为作用,导致活动功能障碍。推拿治疗既可以缓解筋肌紧张而止痛,又可以消除痉挛而使活动功能恢复。可以认为,推拿是缓解筋肌紧张、痉挛,调理筋肌状态平衡的有效方法。 1.调筋止痛机制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推拿具有升高局部组织温度,加快局部血循环的作用。局部温度升高,使痉挛的筋肌得热而松弛,达到松则舒、松则痛减的目的;局部血循环加快,促进新陈代谢,带走致痛致炎物质而止痛。二是通过法、按揉法、拿法、擦法等推拿手法操作,刺激适当的部位或穴位,可以提高局部组织的疼痛阈值,阻断紧张—疼痛—再紧张的恶性循环弧,从而达到止痛效果。三是拉伸筋肌止痛。《按摩十法》指出:“筋缩不舒宜多伸。”通过拔伸法、整复法对紧张或痉挛的筋肌充分拉伸、调整,从而解除其紧张、痉挛。例如:腓肠肌痉挛时,通过踝背屈拉伸腓肠肌而缓解肌痉挛;腰背肌群痉挛时,可大幅度旋转腰椎关节或进行与肌纤维方向垂直的横向弹拨,起到调筋止痛作用。 2.理筋疗伤机制 对于筋伤,古代医家有筋急、筋缩、筋挛、筋短的经验,现代医学有肌纤维断裂、韧带撕裂、软骨挫伤、关节脱位等病理变化。推拿理筋疗伤的机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局部与整体结合、主动与被动结合、理筋与整复结合的治法,合理选择手法操作力度、方向、刺激方式等各种技巧,可以增进损伤组织的循环,增强组织气血的供给,促使损伤组织的修复,达到理筋疗伤的目的。二是加强局部血液及淋巴循环,促进因损伤而引起的血肿、水肿的吸收。血肿、水肿既是致痛、致炎因素,也是导致损伤组织粘连、纤维化、瘢痕化等病理改变形成陈伤的主要原因。推拿通过温经通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治法,促进血肿消散、水肿吸收,达到消肿疗伤的目的。三是通过理筋通络、软坚散结、松解粘连等治法,缓解筋肌痉挛,分解粘连,对软组织损伤后粘连、活动功能障碍,起到解痉疗伤的作用。 (二)归合整复 归合整复是针对筋伤、关节损伤而言,是推拿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指出:“因跌仆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郁滞,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即“骨错缝”“筋出槽”的理论。归合整复包含两种治法,归合针对“筋出槽”而言,通过理筋复位,使出槽之筋复回原处;整复针对“骨错缝”而言,通过整复复位,使错缝、位移之骨复归原位。 1.理筋复位 筋伤是临床最常见的损伤,可分为一般损伤、撕裂伤、滑脱、嵌顿四类。 (1)一般损伤 常见于肌筋膜、肌肉与肌腱交接处、肌腱、韧带部位的损伤,是筋伤中损伤程度最轻的一种。损伤部位常有出血、水肿、疼痛等病理表现,通过推、拿、按、揉、摩、擦等手法治疗,舒筋通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一般理筋即可,无须复位即可达到治疗目的。 (2)撕裂伤 常见于韧带、肌腱部位撕裂损伤,以韧带、肌腱的起止点损伤多见。根据损伤程度可分为部分撕裂、完全撕裂、完全断裂3种类型。在一般损伤推拿治疗的基础上,需结合对损伤组织的抚平、理正、归顺,并于适当的体位加以固定,以利于损伤修复和断端生长愈合。对完全断裂的预后较差,原则上以手术修补为主。 (3)滑脱 可见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滑脱、踝关节肌腱滑脱及关节脱位、骨折等引起的肌腱滑脱或滑移等。在损伤部位可扪及条索样隆起,局部关节特定方向活动障碍明显,若治疗不当,可转化为肌腱炎,发生粘连、挛缩等病理变化。采用弹拨法、推扳法及运动关节法等促使其复回原处,再以常规手法操作以巩固其稳定性。 (4)嵌顿 包括脊柱关节突关节滑膜嵌顿、膝关节脂肪垫及半月板破裂嵌顿交锁、弹响指等。推拿主要以调整关节、理筋复位为主,解除嵌顿和交锁,消除临床病症,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2.整复复位 整复复位是推拿的优势,具有改变病理组织位置、调整关节、纠正错位的作用,常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关节脱位、神经卡压等病症,使错缝、移位之骨回归原位。 (1)改变病理组织位置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症,因移位突出物的自我免疫反应,导致继发无菌性炎症对局部软组织的刺激,甚至对周围神经根的直接挤压,出现下腰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腰部活动功能受限,行走不便等临床病症。推拿施术应用点按法、法、压法、扳法、摇法、拔伸法等手法,可促使局部炎症、水肿消散而止痛;通过改变神经根与突出物的相对位置,减轻或解除突出物的压迫,使疼痛减轻或消除,达到治疗目的。 (2)调整关节 常用于脊柱后关节紊乱调整。由于脊柱关节突关节紊乱,导致两侧肌肉组织紧张度不对称,棘突偏歪,关节突关节间隙改变,关节囊及邻近的韧带因受牵拉而损伤出现腰背疼痛,甚至影响脏腑功能异常。推拿常选用推扳、斜扳、脊柱旋转复位及旋转拔伸复位法等调整关节,纠正紊乱,疗效明显。除局部病症消除外,脏腑功能也得到明显改善。 (3)纠正错位 常用于骶髂关节损伤和错缝、腰骶关节劳损和腰椎滑脱等。这些病症的共同特点是:由于损伤、错缝、劳损、滑脱等因素,继发无菌性炎症导致腰骶部、骶髂关节局部疼痛外,常累及坐骨神经出现下肢的放射痛。临床上致病的因素不消除,则症状难以消除。推拿可通过各种定位、定向的扳法及髋膝关节被动屈伸运动手法等整复手法操作,使错缝、位移之骨回归原位,疼痛即可随之减轻或消失。 (三)滑利关节 关节是人体各部位活动的枢纽和轴心,体现以动为用的特性。关节正常的活动除与关节周围的筋肉功能相关外,还与关节面的平整、关节间隙的润滑密切相关。因此,影响关节功能障碍的因素可分为筋肌因素和关节因素两种。 1.筋肌因素 常与关节运动相关肌肉、肌腱的损伤、劳损、炎症有关。对于损伤、劳损引起的功能障碍,称为被动运动障碍。关节急性外伤多有血肿、瘀阻、肿胀等病理表现,通过推拿活血化瘀,减小组织间的压力,促进损伤组织周围的血液循环,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损伤组织修复后功能活动也随之恢复。对于炎症因素引起的功能障碍,如常见的肩关节周围炎,推拿通过舒筋活血,可促进炎症代谢产物的吸收,消炎散肿止痛;对筋肌粘连、僵硬者,通过被动活动和运动关节类手法,松解粘连,以促进功能恢复。 2.关节因素 多见于关节退变、关节囊及周围韧带损伤、粘连和关节内肌腱、韧带的损伤所致的功能障碍,称为主动功能障碍。推拿在常规手法治疗外,常采用扳法、摇法、关节杠杆扳法、被动关节运动手法操作,以分解粘连、增宽关节间隙、增加关节灵活度,达到滑利关节的目的。 对于关节功能障碍总的原则:一是促进组织的代谢;二是促进气血津液的流动;三是促进受限关节的被动运动。故《灵枢·本脏》曰:“是故血和则经脉流利,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也。” (推拿治疗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