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对运动系统的作用 人体运动系统包括骨、骨连接、骨骼肌三部分。其中,肌肉、肌腱、筋膜、关节囊、韧带等软组织受到撞击、扭转、过度牵拉或不慎跌仆闪挫,或劳累过度、经久积劳等因素所引起的各种损伤,而无骨折、脱位、筋断及皮肉破损的,均为软组织损伤,推拿治疗对这一类软组织损伤的运动系统疾病具有独特的疗效。 1.改善肌肉的营养代谢
在运动过度时肌组织发生变性、坏死、结构紊乱等病理改变,推拿手法的直接或间接作用,可促进肌纤维的收缩和伸展运动,肌肉的运动又可促进血液、淋巴等体液的循环活动,从而改善了肌肉的营养状况,增强了肌肉的张力、弹力和耐受力。而肌肉的主动运动会消耗能量、消耗氧,产生乳酸等有害代谢物质,使组织液变为酸性,产生局部组织的酸中毒表现,出现酸胀等疲劳感,运用推拿手法可改善局部循环及代谢,促使肌肉得到充分的氧及营养物质,并将组织液中的乳酸等代谢产物排出体外,从而消除肌肉疲劳,提高肌肉的活力和耐受力。 2.促进组织修复 推拿对组织损伤的修复具有良好的作用。临床上,对肌肉、肌腱、韧带部分断裂者采用适当的推拿手法理筋,并将断裂的组织理顺复位,对于减轻局部疼痛,促进断面生长吻合有积极的作用。实验证实,在将家兔被切断的跟腱缝合后约2周,开始给予推拿手法治疗,发现推拿能明显促进跟腱的修复,且其胶原纤维排列的方向亦更接近正常的肌腱,结构强度亦增高。有研究发现对肌腱损伤,早期保护性被动活动组的肌腱表面形态更加接近于正常,扫描电镜下没有发现瘢痕存在;而制动组肌腱损伤区域的愈合时间延长,且肌腱发生一定程度的粘连,提示推拿介入时间对肌腱组织恢复有密切相关性。 3.分离、松解粘连
软组织损伤后,导致疼痛与运动障碍的主要原因在于瘢痕组织增生,互相粘连,以至于对神经血管束产生卡压。运动关节类推拿手法可间接松解粘连,而按、揉、弹、拨等手法则可直接分离筋膜、滑囊的粘连,促使肌腱、韧带放松,起到运动关节的作用。如对关节活动功能障碍的肩关节周围炎患者,在肩髃、臑俞等穴位施以、按、揉、拨等手法并配合适当的被动运动,经过一定时间的治疗后,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有些患者则完全恢复了正常。还有研究用肩关节造影观察到手法对肩关节粘连的作用时,发现手法治疗后,肩关节囊粘连可被松解。由此可见,推拿手法对分离、松解粘连具有一定的作用。 4.纠正错位(解剖位置异常)在急性损伤时,可能会导致出现骨错缝、筋出槽等软组织损伤的病理状态,运用各种整复手法,使关节、肌腱各归其位,可解除对组织的牵拉、扭转、压迫刺激,以及对神经的异常牵拉刺激,使疼痛迅速缓解甚至消失,这是推拿相比其他治疗方法的优势所在。例如,急性脊柱后关节错位,其棘突偏歪时,椎后小关节囊和邻近韧带产生损伤,局部功能障碍,推拿治疗可迅速纠正错位,缓解疼痛等症状;推拿对脊柱后关节滑膜嵌顿,也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有人用X线摄片观察推拿对寰枢关节错位的患者的作用,结果表明,施用颈椎旋转复位法或旋转拔伸复位法,可以恢复寰枢关节的正常解剖结构。 5.改变突出物的位置
推拿对改变突出物的相对位置也有一定的作用。大量的临床资料证明,大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接受推拿手法治疗后,对突出物与神经根之间的空间关系可有改变,这是疼痛得到消除或减轻的机理之一。尸体研究也证明,推拿手法可以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的相对位置,从而为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了实验证据。对关节内软骨损伤以致关节交锁不能活动者,通过适当的推拿手法,使嵌顿的软骨归位,解除关节交锁。 6.解除肌肉痉挛 推拿解除肌肉痉挛的机理有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局部循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致痛物质含量下降;二是在适宜的手法刺激作用下,提高局部组织的痛阈;三是将紧张或痉挛的肌肉通过手法使其牵张拉长,从而直接解除其紧张或痉挛,此外,也可通过减轻或消除疼痛源而间接解除肌痉挛。由于消除了肌痉挛这一中间病理环节,疼痛得以减轻,软组织损伤得以痊愈。例如,急性腰扭伤患者,推拿前局部均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性肌电活动,推拿后绝大部分患者的紧张性肌电活动和疼痛随之消失或减轻;有人报道,对痉挛的肌肉以拉伸手法持续操作2分钟以上,可刺激肌腱中的高尔基体,诱发反射,从而使疼痛减轻或消失。 7.促进炎症介质分解、稀释 软组织损伤后,血浆及血小板分解产物会形成许多炎症介质,这些炎症介质具有强烈的致炎、致痛作用。推拿手法可让肌肉横断面的毛细血管数比手法前增加40余倍,改善微循环中血液流速、流态,加速体内活性物质的转运和降解,使炎性产物得以排泄,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对急性腰扭伤患者的观察研究表明,推拿可刺激肾上腺皮质功能,促使白细胞上升,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并释放较多的17-羟皮质类固醇,这些物质对消除局部无菌性炎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推拿还可促进静脉、淋巴回流,加快物质运转,也促使炎症介质的分解、稀释,使局部损伤性炎症消退。研究证实,通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推拿前后血浆中5-羟色胺(5-HT)和5-羟色胺的前体色氨酸(TrP)及其代谢产物5-羟吲哚乙酸(5-HIAA)含量的测定,发现首次推拿后,患者血浆中的5-HT、TrP和5-HIAA的含量即呈现非常明显的下降,证明推拿可促进致痛物质的分解、稀释。 8.促进水肿、血肿吸收
推拿手法具有良好的活血化瘀作用,可加快静脉、淋巴的回流,由于局部肿胀减轻,降低了组织间的压力,消除了神经末梢的刺激而使疼痛消失,有利于水肿、血肿的吸收。实验研究表明,在狗的粗大淋巴管内插入套管,可发现推拿后其淋巴流动比推拿前增快7倍;在颈项部施以按、揉、推、等推拿手法,对患者的皮肤微循环进行检测,发现有明显改善。 七、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推拿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如对实验性接种肿瘤的小白鼠选取“中脘、关元、足三里”穴进行手法治疗,发现实验性小白鼠移植性肿瘤细胞的增殖被抑制,且治疗组推拿后其一般状况明显好于对照组;同时,在对小白鼠的免疫功能进行测定后发现,治疗组的自然杀伤细胞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推拿能有效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发挥抑制肿瘤细胞的作用。另一项研究证实,对健康者背部足太阳膀胱经施用平推法10分钟,可使白细胞的吞噬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淋转率、补体效价也增高。对苯污染造成的白细胞减少症患者,选取足三里、“四花穴”等穴位进行推拿治疗后,其白细胞总数增加,白细胞吞噬指数升高,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亦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此外,临床试验也证实,推鼻旁、摩面、按揉风池、擦四肢等法可有效防治感冒。 八、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推拿对内分泌系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例如,当机体接受轻柔而有节律的推拿时,副交感神经功能增强,可使血管舒张,消化道蠕动增强,括约肌松弛,腺体分泌增加,加快糖的利用与代谢,并降低血糖的含量;副交感神经的兴奋,还会直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使血糖下降。实践证实,对糖尿病患者按揉脾俞、膈俞、足三里,擦背部足太阳膀胱经并配合少林内功锻炼后,部分患者的胰岛功能增强,血糖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尿糖转阴,“三多一少”的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在患者颈3~5棘突旁寻找敏感点,施用一指禅推法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可以使其心率较手法治疗前有明显减慢,其他症状和体征都有相应改善。推拿还具有增高血清钙的作用,故可治疗因血钙过低所引起的痉挛。对佝偻病患者施用掐揉四缝穴、捏脊等推拿手法治疗后,其血清钙、磷均有上升,有利于患儿骨骼的发育和生长。 九、对脊柱相关疾病的作用 脊柱作为人体重要的支撑结构,为各内脏器官提供良好的保护,同时,脑与脊髓发出的神经分支穿出于脊柱,与各内脏器官组织相互联系,协同完成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脊柱形态功能的变化,同样会影响相关内脏器官组织功能。近年脊柱相关性疾病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关临床报道越来越多。目前所涉及的运用以正骨推拿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被用于治疗颈源性心律失常、颈源性高血压、颈源性头痛等疾病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其机制主要在于调整脊柱解剖结构,改变筋膜应力集中点,解除或缓解相关神经功能,促使机体恢复自我调节功能。 十、镇痛作用 疼痛是一个常见的临床症状。推拿在各种疼痛病证的治疗中,尤其对运动系统的非骨折性疾病所导致的疼痛,有非常有效和确切的疗效。如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扭伤、肩周炎、颈椎病、骶髂关节错位、梨状肌损伤综合征、网球肘及四肢关节筋伤等病证。此外,在内、妇科疾病的治疗中,推拿也可发挥重要的镇痛作用,如胃脘痛、痛经、胆囊炎等。临床上,推拿治疗疾病谱中的绝大部分是痛证。推拿良好的镇痛作用,已被广泛认同。其镇痛机理包括镇静止痛、解痉止痛、消肿止痛和活血止痛等。目前,已知推拿镇痛的机制至少包含调节外周水平、脊髓水平、脊髓上中枢水平及疼痛心理性机制四个方面。 1.调节外周水平方面
推拿镇痛机制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与疼痛有关的神经递质和镇痛物质上。研究证实,推拿可以提高下丘脑内啡呔(EP)的含量,降低缓激肽、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白介素(IL)、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等炎性介质的含量,改善微循环,促进神经根内、外水肿吸收,从而发挥消炎镇痛的作用。推拿还可加速致痛物质酸性代谢产物的清除,恢复酸碱平衡,改善疼痛部位的微环境。动物实验发现,轻手法镇痛效应是通过激活内源性阿片肽系统实现的,而重手法的镇痛效应则与此无关,这给临床手法的选择提供了良好的实验依据。 推拿还可提高痛阈,局部推拿手法的操作,能使在痛觉感受器上所形成的阴阳离子键结构趋于不稳定,相应激发的神经冲动次数减少,强度减弱,促使痛刺激的强度-时间曲线向上移位,从而提高痛阈,减轻或消除疼痛。 2.调节脊髓水平方面
研究发现,脊髓后角是痛传入系统最重要的整合中枢,也是推拿手法镇痛机制中一个关键环节。推拿手法所产生的一系列机械性刺激,可激发皮肤下的各种感受器产生信号,沿着粗纤维传入脊髓后角,使T细胞活动减弱。强大而持续的推拿信号的输入,能使脊髓痛冲动传递的“闸门”关闭,从而起到镇痛作用。 3.调节脊髓上中枢水平方面 疼痛信号与推拿手法所产生的刺激信号,沿同一条痛传导通路传递至中枢的同一端脑皮质感觉区,两种信号可能发生相互作用,疼痛冲动被推拿手法刺激产生的信息所抑制,激活痛的调制系统,从而达到镇痛效果。当推拿手法作用于人体某一特定部位时,它所产生的刺激信号沿脊髓通过脑干上升入脑区,激发多种中枢递质的释放,并选择性地激活脑内镇痛机制,进而通过其下行控制通路,影响“闸门”的控制效应。 4.调节疼痛的心理机制方面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包含生理性、心理性和社会性三方面的内容。心理因素始终伴随疼痛的全过程。目前较为普遍的认识是,推拿手法可在疼痛信号的任何传递环节上通过心理因素予以调控,其中中枢调控效应最为显著。当人体处于忧郁、悲哀等情绪中时,脑内分泌的致痛物质NE、5-HT的含量上升,从而使患者痛阈急剧下降。轻柔适度的手法,可通过放松肌肉而进一步放松患者的情绪;强刺激手法产生的酸、麻、重、胀感,则可振奋精神。酌情选用轻重不同的手法刺激,通过不同的神经通路均可调整患者的整体心理状态,同时通过作用于脑的边缘系统来影响网状结构,可加强中枢下行抑制系统,使脑内致痛物质含量下降,提高痛阈,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 十一、对泌尿系统的作用 推拿手法可调节膀胱张力及括约肌功能,对于泌尿系统疾患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如研究显示,按揉肾俞、丹田、龟尾、三阴交等穴位,可有效治疗小儿遗尿症,又可治疗尿潴留。临床研究证实,推拿用于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有显著的疗效。而动物实验证实,按揉半清醒状态下家兔的“膀胱俞”,可使平静状态的膀胱收缩,膀胱内压升高。 【思考题】 1.如何理解推拿双向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 2.如何理解推拿调理经筋与归合整复的关系? 3.简述推拿调理脏腑病与针药调治脏腑病的诊治思路异同。 (推拿治疗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