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治疗的原则与治法●推拿治疗原则

2023-4-21 13:57| 发布者: 辛巴哒樂| 查看: 561| 评论: 0

摘要: 推拿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是在中医整体观和辨证的基础上,对临床病证制定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治疗法则。由于疾病证候的多样性,病理变化的复杂性,病情轻重缓急的差异性,抓住本质,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因人 ...

推拿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是在中医整体观和辨证的基础上,对临床病证制定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治疗法则。由于疾病证候的多样性,病理变化的复杂性,病情轻重缓急的差异性,抓住本质,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因人、因时、因地、因病制宜,才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一、治病求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治病必求于本。”“本”似树木的根,可以引申为本源、本质。治病求本,是要告诫医者在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中,要探求疾病的根本原因,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确定正确的治本方法,这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最基本的治疗原则。“本”与“标”是一对相对概念,有多种含义,在一定条件下“标”与“本”可以相互转化。若从正气与邪气来判断,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从病因与临床表现来判断,病因为本,临床表现为标;从疾病的先后顺序来判断,原发病为本,继发病为标。症状和体征是疾病的外在表现,它并不一定能反映疾病的本质,有的甚至可能是假象,只有在充分了解疾病的各个方面,通过综合分析,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掌握标、本转化规律,始终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才能明确相应的治疗原则。

临床上用推拿治疗软组织损伤性疼痛,若能确定原发性疼痛病灶的位置,加以施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若将继发性的疼痛位置或传导性的疼痛位置误认为是原发性病灶,则会舍本逐末,很难取得满意的疗效。再如,腰椎滑膜嵌顿性急性腰痛,若能明确诊断,适时选择合适的治疗体位和治疗手法,可以取得明显的疗效,但若误诊为急性腰扭伤而加以治疗,则难以取得疗效,甚至会加重病情。

临床运用治病求本这一原则时,要正确处理“正治与反治”的关系。《素问·至真要大论》曰:“逆者正治。”正治法,即逆治。张介宾注曰:“以寒治热,以热治寒,逆其病者,谓之正治。”正治法是推拿临床中最常用的治疗法则之一。例如,胃火炽盛所致的胃痛,可以采用挤压类、摆动类手法以达泻热通腑的作用;而由于受寒导致的胃痛,临床可以采用擦法、摩法以达到温阳散寒止痛的目的。反治法,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临床适用于病情复杂、严重的疾病。例如,伤食所致的腹泻,在治疗时不能单用止泻的方法,必须用消食导滞通下的方法才能治愈。临床中有些疾病往往表现出来的证候与病变的性质不符合,出现假象,因此辨证非常重要,不但要观察疾病的外在表现,还要抓住疾病的本质,有针对性地治疗。

在复杂多变的病证中,常有标本、主次的不同,因而在临床运用治病求本这一原则时,也应正确处理“治标与治本”的关系,根据标本缓急,灵活变通施治。当治疗急性病证时,要“急则治其标”,标急不治,其本难除。此时的治标是在临时情况下的应急措施,是后续治本的权宜之计。例如,在医院外遇到急性胆绞痛的患者,在没有其他医疗条件的情况下,不能确诊是急性胆囊炎还是胆石症,急救可以采用按压胆囊穴或右侧背部相应节段压痛点,以达到止痛的作用,既缓解症状,又为后续治疗争取了时间。又如小儿惊风,患儿出现高热、气急鼻扇、神志不清、牙关紧闭、四肢抽搐等危重症状时,应以开窍镇惊为主,治以掐人中、拿合谷、掐端正、掐老龙、掐十宣、掐威灵等,待标急的情况缓解后,再审证求因,或清热,或导痰,或消食以治其本。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标本并重,则应“标本同治”。例如治疗脊柱紊乱所致的肌痉挛疼痛,肌痉挛疼痛不除,则很难纠正脊柱紊乱;而脊柱紊乱不纠正,又难以消除肌痉挛疼痛,此时要遵循“标本同治”原则,应在放松肌肉、缓解痉挛的前提下,施以整复手法,纠正脊柱的紊乱,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临床上疾病的症状复杂多变,标与本的关系也是相对的,在临证时要不被假象所迷惑。当不明确标本时,则应先治其标,去伪存真,由标及本,掌握标本相互转化的规律,做到治病求本。


二、扶正祛邪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盛者泻之,虚者补之”“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是扶正祛邪的法则。补,即补虚扶正,临床常用益气、养血、滋阴、壮阳等不同的方法;泻,即泻实祛邪,临床常用发汗、攻下、清解、消导等不同方法。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其实就是疾病发展和消退的过程。若邪胜于正则病进,正胜于邪则病退。扶正祛邪是推拿治疗的基本原则。

(一)扶正

扶正是以培补正气而愈病的治疗原则,就是使用扶助正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力,从而驱逐邪气,以达到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主要适用于正气虚为主的病证。推拿扶正的治疗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疏通气血补虚 《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这是通过推拿按压心俞穴而起到活血补血、治疗血虚疼痛的目的。清代吴师机致力于中医外治法的研究,他在《理瀹骈文》中提出:“气血流通即是补,非必以参苓为补也。”《灵枢》中对眩晕有“上虚则眩”“上气不足”“髓海不足”的论述,现代研究显示其常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关,可以运用颈项部的推拿放松手法和拔伸手法治疗,以改善脑部的供血,从而达到“补虚”的目的。

2.推拿穴位补虚 根据腧穴的功效特性,通过推拿对穴位和特定部位进行刺激,可以发挥其补虚的作用。临床上常用的补虚腧穴有关元、气海、命门、肾俞、膏肓俞等,部位有腰部、丹田等。推拿刺激这些腧穴或部位,可以达到补虚扶正的作用。《圣济总录》曰:“每摩须至三千余遍,兼理肾虚。”这是用摩擦腰部来治疗虚劳。《居家宜忌》中也记载了特殊腧穴的补虚作用,“每夜以手握擦涌泉穴,左右各三百,甚益下元”。实验也证明这些特殊腧穴和部位具有补虚的作用。

3.借助药物外用补虚 膏摩中加入补虚的药物,经皮吸收可以达到补虚扶正的作用。清代医学家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治在外则无禁制,无窒碍,无牵掣,无沾滞。”外治法与内治法只是给药的途径和给药的方法不同而已,治病的原理并无二致,有“殊途同归”之妙。再如,《圣济总录》中记载用“大补益摩膏”,治疗“五劳七伤,腰膝疼痛,鬓发早白,面色萎黄,水脏久冷,疝气下坠,耳聋眼暗,痔漏肠风。凡百疾病,悉能疗除。兼治女人子脏久冷,头鬓疏薄,面生,风劳血气,产后诸疾,赤白带下”,治疗宜用“大补益摩膏”,“久用之,血脉疏畅,面颜悦泽”。

4.自我按摩补虚 推拿的另一特色就是用自我按摩来扶正补虚,例如擦肾俞、摩丹田、运膏肓、擦涌泉等都可以起到补虚扶正的目的。《理瀹骈文》中就有按摩头面五官以补五脏的记载。清代医学家尤乘著的《寿世青编》中提出:“擦面十四遍,健脾。”明代周履靖著的《赤凤髓》提出:“治肾堂虚冷。”清代吴师机认为:“面属足阳明胃,晨起擦面,非徒为光泽也,和气血而升阳益胃也。”

(二)祛邪

祛邪是以祛除病邪而愈病的治疗原则,就是利用祛除邪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以祛除病邪,达到邪去正复、恢复健康的目的。适用于邪气盛为主要矛盾的实证。邪气既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也包括内生“食积、痰饮、瘀血、郁气”等。祛邪,就是将病邪排出体外的途径,临床上根据不同的病情,有解表、攻下、清解、消导等不同方法。推拿祛邪有时可以达到药物无法达到的效果。比如,肺系邪热壅盛,即西医的阻塞性肺部疾病,痰黏稠很难咳出,单用西药或中药内服无法达到肺部病灶时,若在患者的上背部和胸部配合推拿的拍法、振法操作,通过促进气道内纤毛的运动,有利于痰液的排出,达到良好的治疗作用。

邪正盛衰决定病变的虚实,临证时要认真观察正邪双方相互消长盛衰的情况,根据正邪所在的主次地位,从而决定扶正与祛邪的主次先后,或先扶正后祛邪,或先祛邪后扶正,或扶正与祛邪并进。在治疗时,应做到扶正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


12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