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脊柱病证推拿是以解剖学为基础的,熟悉和掌握脊柱的应用解剖是推拿诊疗的前提。因此,脊柱病证推拿既要遵循中医诊疗的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又要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运用望、闻、问、切(望、触、叩、听)四诊,配合辅助检查,明确诊断,分清主次,辨明症因,审因论治,方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体格检查是脊柱病证推拿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应根据患者的主诉、病史、症状、体征和全身情况,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结合影像学检查(X线、CT、MRI、造影等)、实验室检查等相关资料,加以归纳、分析,去伪存真,分清“标”“本”主次,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为脊柱病证推拿奠定基础。 一、常用检查 (一)正常脊柱活动范围的测量 正常脊柱有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旋转的功能。 颈部正常活动范围:前屈为35°~45°;后伸为35°~45°;左、右侧屈各45°;左、右旋转各60°~80°。 腰部正常活动范围:前屈为90°;后伸为30°;左、右侧屈各30°;左、右旋转各30°。 (二)压痛点的检查 患者取站位或卧位,沿棘突、棘间、椎旁寻找压痛点。肩胛骨内上角相当于第2胸椎平面,肩胛骨下角相当于第7胸椎平面,第12肋与胸椎交角相当于第12胸椎,髂嵴最高点的连线相当于第4腰椎棘突,髂后上棘连线相当于腰骶关节,而骶髂关节在髂后上棘下方,相当于第2骶椎平面。 1.两个及两个以上棘突连线上有浅压痛,常见于棘上韧带损伤。 2.两个棘突之间有深压痛,常见于棘间韧带损伤。 3.单个棘突顶端有浅压痛,常见于棘突骨膜炎。 4.在腰椎横突旁有压痛和肥厚感,或见肌痉挛,或见有索状结节,常见于腰筋膜劳损。 5.腰背部某肌肉有痉挛,或在该部肌肉的附着处有压痛,常见于该腰背肌劳损。 6.腰椎棘突间及椎旁有深压痛、叩击痛,并向下肢放射痛、麻,常见于腰椎间盘突出症。 7.腰部酸痛,压痛点不明确,或者根本没有压痛点,用拳叩击腰部反觉舒适,常见于子宫后倾、肾下垂等引起的症状性腰痛。 8.腰背部的压痛点,应注意区别是否为内脏疾病在背腰部的反射性疼痛点。如心脏疾患有时可在左侧心俞处有压痛,肝、胆疾患则可表现为右侧肝俞、胆俞处压痛。 (三)常用特殊检查 1.压顶、叩顶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 患者正坐位,医者用双手重叠按压患者头顶,并控制颈椎在不同角度下进行按压,如引起项痛和上肢放射痛、麻者为阳性,说明颈神经根受压。正坐时,用拳隔手掌叩击患者头部,如引起颈痛并有上肢窜痛和麻木感,或引起患侧腰腿痛,均属阳性,提示颈神经根或脊髓受累。 2.臂丛神经牵拉试验 患者颈部前屈,医者以一手抵住患侧头部,一手握患肢腕部,做相反方向牵拉,患肢有疼痛或麻木感为阳性,提示脊神经根或干受累。 3.屈颈试验 患者仰卧,主动或被动屈颈1~2分钟,引起腰腿痛或麻者为阳性,提示腰脊神经根受压。 4.旋颈试验 患者端坐,医者立于其身后,将其颈椎向左或向右旋转至最大限度,停留一定时间,如诱发头晕、恶心等症状为阳性,提示椎动脉受累。 5.挺腹试验 患者仰卧,将腹部挺起,腰部及骨盆离开床面,同时咳嗽一声,如引起腿痛或麻木者为阳性,提示腰脊神经根受压。 6.骨盆分离试验 患者仰卧,两足心相对屈髋屈膝,医者用两手分别按压膝关节,如双膝不能放平,提示骶髂关节病变。 7.直腿抬高试验 患者双下肢伸直仰卧,检查者一手放于踝部的后方,另一手压于膝前方,在保持膝关节伸直的同时,放于踝后部的手将下肢缓缓抬高,如抬高不足70°,且出现下肢后侧放射性痛、麻即为阳性。在此基础上放低10°做足背屈,引起下肢放射性痛、麻为直腿抬高加强试验阳性,提示腰椎间盘突出。 8.床边试验 患者仰卧,患侧臀部靠床边,健侧下肢屈膝屈髋,以固定骨盆。医者将其患肢移至床外并使之尽量后伸,使骶髂关节牵张和移动。若骶髂部出现疼痛,则提示骶髂关节病变。 9.跟臀试验 患者俯卧,两下肢伸直,肌肉放松。医者握其足部,使足跟触到臀部。若引起腰骶部疼痛或骨盆甚至腰部也随着抬起,则提示腰骶关节病变。 (四)常用神经系统检查 1.感觉系统检查 包括触觉、痛觉、温度觉等,温度觉又分冷、热觉两种。检查时根据感觉程度分为敏感、正常、迟钝和消失4级。 2.神经反射检查 包括浅反射、深反射和病理反射3类。 (1)浅反射 主要有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肛门反射等。如反射消失,提示体表感受器至中枢的反射弧中断。 (2)深反射 常用的有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等。分反射亢进、正常和消失3种,用以判断脊髓相应神经节段的根或干是否受累。 (3)病理反射 包括霍夫曼征、巴宾斯基征等。霍夫曼征阳性提示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巴宾斯基征阳性提示锥体束病变。 3.运动系统检查 包括肌力、肌张力和肌容积3项检查。 (1)肌力检查 临床通常采用对比的方法,将肌力测试分为6级。详见相关检查。 (2)肌张力检查 肌张力增强,提示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肌张力减弱,提示下运动神经元损伤。 (3)肌容积检查 采用周径测量法,判断有无肌萎缩或肿胀。 二、推拿操作要点脊柱病证多见于急、慢性损伤。症状表现有肿胀、疼痛(麻木)、功能障碍。选择适宜的推拿手法,恢复其正常功能活动。 (一)推拿操作原则推拿治疗脊柱病证多可收到良好的疗效,但手法应用须刚柔并济、标本同治、缓急适宜。临床以舒筋通络,活血祛瘀,解痉止痛,理筋整复,松解粘连,缓解神经、血管的刺激和压迫,促进功能恢复为治疗原则。 (二)推拿体位患者取坐位、俯卧位和侧卧位。坐位适合颈椎或胸椎节段的治疗;俯卧位适合整个胸背、腰骶部的治疗;侧卧位适合腰部扳法的应用。 (三)推拿部位和穴位 1.常用推拿穴位 华佗夹脊穴、风池、风府、大椎、天宗、肾俞、大肠俞、环跳等穴。依据“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按照不同病证和所牵涉的部位选择应用,也可随症加减应用。常用的手法有法、拿法、揉法、捏法、一指禅推法、斜扳法、拔伸法等。手法操作宜刚柔并济,轻重适宜。 2.压痛点推拿 脊柱疾患的压痛点主要集中在脊柱、棘间、脊柱小关节、椎旁及肌腱的起止点、部分韧带或肌肉等。 3.部位推拿 脊柱推拿分区包括颈肩部、胸背部、腰骶部。颈肩部治疗应以轻巧和缓的手法,结合颈椎调整法为宜;胸背部治疗应在充分放松的基础上,以调整胸背部小关节为宜;腰骶部治疗应在充分放松的基础上,以调整腰骶部关节为宜。 (四)运动关节类手法的应用 运动关节类手法使用时要顺应、符合关节的生理功能,并根据其结构特点、生理功能实施操作。操作时应掌握“稳、准、巧、快”的手法技巧,两手动作配合要协调,幅度一般不宜超过各关节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不可使用暴力和蛮力,不可强求关节弹响声。对诊断不明确,有脊柱外伤、脊柱结核、肿瘤、椎管内肿瘤、脊髓损害等症状者,禁用运动关节类手法;对严重骨质增生、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脊柱炎、严重骨质疏松、腰椎间盘突出伴有严重侧隐窝狭窄者,慎用此类手法。 【思考题】 1.提示颈神经根受累的特殊检查有哪些? 2.提示腰神经根受累的特殊检查有哪些? 3.直腿抬高加强试验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4.运动关节类手法的禁忌证有哪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