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后,因外力作用,使纤维环部分或完全破裂,髓核向外膨出或突出,刺激或压迫脊神经根或马尾神经,而引起的一组以腰腿痛为主的症候群。本病是腰腿痛疾病中的常见病证。多见于青壮年,好发于20~40岁之间,男性多于女性,以L4~L5和L5~S1椎间盘病变发生率最高。本病属中医“腰痛病”范畴。 【应用解剖】 1.椎间盘 椎间盘由纤维环、髓核和软骨终板三部分构成。纤维环是由大量平行排列、整齐紧密的Ⅰ型胶原纤维和少量蛋白多糖构成。其外2/3层呈典型的同心圆致密排列分层结构,并紧紧地锚靠在椎体上;而在内1/3层,斜行排列的纤丝板层与软骨终板交织在一起。纤维环胶原纤维上附有蛋白多糖或糖蛋白颗粒,主要在胶原纤维间起润滑作用,增加椎间盘的稳定性。Ⅰ型胶原溶解度小,纤维较粗,排列整齐致密,使纤维环具有可靠的抗张强度和抗剪切能力。 2.髓核 髓核由不规则网状结构的Ⅱ型胶原和大量的蛋白多糖构成。Ⅱ型胶原含有羟赖氨酸和糖链,亲水性强,加之纤维较细、易分散,其上附有蛋白聚糖微颗粒,构成髓核胶冻状结构,使髓核具有形变、轴承、吸收应力和均匀传递应力的作用。 3.腰丛 腰丛由第12胸神经前支的一部分、第1~3腰神经前支和第4腰神经前支的一部分组成。主要分支有: (1)股神经 股神经较粗,穿越腹股沟韧带深面下行至股部,支配股前群肌和大腿前部、小腿内侧部和足内侧缘的皮肤。 (2)闭孔神经 闭孔神经较细,经骨盆穿过闭膜管分布于股内侧部,支配股内收肌群及大腿内侧面的皮肤。 4.骶丛 骶丛由第4腰神经前支的一部分与第5腰神经前支合成的腰骶干以及骶、尾神经的前支吻合而成,位于骶骨和梨状肌前面,分支分布于会阴部、臀部、股后部、小腿和足的肌肉与皮肤。其主要分支有坐骨神经。 5.坐骨神经 坐骨神经自梨状肌下孔穿出,经臀大肌深面沿股后侧下行,在腘窝上约10cm处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胫神经经腘窝下行,其肌支走行于小腿三头肌和胫后肌之间,支配小腿后侧屈肌群;其皮支分布于小腿及足底皮肤。腓总神经在腓骨小头内前方又分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腓浅神经肌支支配腓骨长、短肌,皮支分布于足背及趾背的大部分皮肤;腓深神经沿途发出肌支支配小腿前肌群及足背肌,其皮支分布于第1、2趾相邻的皮肤。 【病因病机】 (一)病因 本病的病因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1.内因 内因主要是腰椎间盘自身退变和解剖学上的薄弱点。 (1)椎间盘退变 椎间盘位于相邻两个椎体之间,为脊椎活动的枢纽,连接构成脊柱的负重关节。一般情况下椎间盘在20~30岁之间开始退变,纤维环弹性逐渐减弱,脆性增加。而髓核的退变比纤维环退变迟,仍保持较好的胶质状态和膨胀能力,在外力作用下,髓核容易被挤入退变的纤维环而形成裂隙。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椎间盘不断遭受挤压、牵拉和扭转等外力作用,使椎间盘加速退变,髓核含水量减少而失去弹性,继之使椎间隙变窄,周围韧带松弛,纤维环裂隙加大,是形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内在原因。 (2)解剖结构薄弱 有学者认为,从解剖学上看,后纵韧带包绕着椎间盘后缘,到L4、L5、S1平面时,后纵韧带只有上部的一半宽度,而L4~L5、L5~S1关节是承受力最集中,损伤和劳损机会最多的部位。由于后纵韧带的变窄,造成了解剖结构中的薄弱点,构成髓核容易从其两侧向后突出的特点。 2.外因 外因主要有损伤、劳损以及风寒湿侵袭等。 (1)损伤 腰部急、慢性损伤是引起纤维环破裂、椎间盘突出的主要原因。腰部闪挫、强力举重、弯腰搬抬重物等易发生本病。因腰椎曲线呈生理前凸,椎间盘后薄前厚,当人体弯腰向前时,髓核由中央向后方移动,由于受到体重、肌肉和韧带等强力影响,髓核产生强大的反抗性弹力,负重越大,这种反抗性弹力就越大,此时,当这种力量超过椎间盘承受能力时,髓核就会突破纤维环并向椎体侧方突出,引起脊神经压迫症状。 (2)劳损 人们在日常的工作和劳动中,由于长期弯腰活动或久站、久坐,使椎间盘受到压力的挤压而变形,同时减低其吸水能力,髓核长时间得不到正常的充盈,椎间隙变窄;纤维环被过度挤压而膨出,形成纤维环裂隙甚至破裂,造成髓核向破裂处突出,刺激或压迫脊神经及马尾神经。 (3)风寒湿侵袭 基于腰椎间盘本身先天性缺陷,或椎间盘已有退变的基础上,遇到风寒湿邪侵袭,腰部肌肉痉挛而使椎间盘内压力升高,血管收缩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发生充血、水肿。日久变性,与周围组织及突出的椎间盘发生粘连,脊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受刺激、压迫,引起神经痛症状。 《素问·刺腰痛》曰:“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又曰:“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腰为脊之下枢,藏髓之骨节,督脉之要道,连络诸筋,汇聚诸脉。腰部扭挫、闪失,腰节受损,致使脊窍错移,气血瘀滞,筋肌挛急而痛。窍骸受损,突出于窍,碍于脊髓,诸脉络受阻,气血凝滞于经络,则经气不通,不通则痛,沿经筋所循而发为太阳、阳明、少阳经筋的疼痛、麻木。 (二)病理分型 1.根据髓核突出的方向 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 (1)向前突出 髓核向椎体前缘突出,一般无临床症状。 (2)向椎体内突出 髓核向椎体软骨板内突出,椎体形成环状缺口,缺口边缘呈钙化。无明显临床意义。 (3)向后突出 髓核向椎管内突出,可压迫或刺激神经根而产生临床症状。 2.根据髓核向后突出 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 (1)单侧型 髓核突出仅限于一侧,引起一侧神经根刺激或受压,此型临床最为多见。 (2)双侧型 髓核向后纵韧带两侧突出,双侧神经根均受刺激或压近,此类型临床较少见。 (3)中央型 髓核自椎间盘后中部突出,压迫的是下行的马尾神经,突出的髓核可忽左忽右。临床可见交替性神经根受压症状。 3.根据髄核突出特点与神经根位置关系 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 (1)根肩型 髄核突出位于神经根的前外侧(肩上型),将神经根压向后内方,引起神经根放射痛,腰椎多向健侧侧弯。 (2)根腋型 髄核突出位于神经根的前内方(腋下型),将神经根压向后外方,引起神经根放射痛,腰椎多向患侧侧弯。 (3)根前型 髄核突出位于神经根的前方,将神经根压向向方,引起神经根放射痛。腰椎生理前凸消失,前屈后伸活动受限,腰椎多无侧弯。少数情况下,神经根可左右滑动,引起交替性侧弯。 4.根据髓核突出程度 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 (1)膨出型 椎间盘纤维环不全破裂(图4-26),其外层保持完整,受髓核挤压,可从裂隙向外膨出,超过椎体后缘。膨出程度随椎间盘压力的大小而有变化。 图4-26 腰椎间盘膨出 (2)突出型 纤维环接近破裂,其外层裂隙较大,髓核从破裂的纤维突出,硬脊膜囊受压(图4-27)。此型可转变为成熟型。 图4-27 腰椎间盘突出 (3)脱出型 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从破裂的纤维环向椎管内脱出下垂,神经根受压。髓核大块突出压迫马尾神经,表现为中央型突出症状(图4-28)。 图4-28 腰椎间盘脱出 【诊断】 1.症状 (1)有腰部扭、挫或闪腰史,或慢性劳损、感受风寒湿邪病史。 (2)有数周或数月的腰痛史,可反复发作,咳嗽、喷嚏等腹压增高时疼痛加剧。 (3)多数为一侧下肢放射痛,呈针刺样、触电样,沿坐骨神经放射到大腿后侧、小腿外侧、足外侧及足跟等部位。 (4)腰部各方向运动均可受限,尤以屈伸障碍明显。 (5)受累神经根支配区域早期有感觉过敏,患肢怕冷、肤温降低;久病者可见感觉迟钝、麻木等。中央型突出可有鞍区麻痹,重者出现大小便失禁。 2.体征 (1)弧度改变 腰部僵硬,腰椎生理前凸减小或消失,部分患者脊柱呈后凸畸形。 (2)脊柱侧弯 多数有不同程度的脊柱侧弯,突出物位于神经根的前外侧(肩上型),脊柱则向患侧侧凸;突出物位于神经根的前内方(腋下型),脊柱向健侧侧凸;髄核突出位于神经根的前方,脊柱无侧弯。 (3)功能障碍 前屈受限明显,后伸受限较少。髄核突出位于神经根的前方,前屈、后伸活动受限。 (4)压痛点 椎间盘突出相应节段的同侧椎间旁深压痛,用力按压则下肢放射性痛、麻症状加剧。 (5)肌力改变 趾背伸、跖屈肌力改变。L4~L5椎间盘突出,趾背伸肌力减弱或消失;L5~S1椎间盘突出,趾跖屈肌力减弱或消失。 (6)腱反射改变L3~L4椎间盘突出,膝腱反射减弱或消失;L5~S1椎间盘突出,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7)皮肤感觉改变L4~L5椎间盘突出,小腿前外侧、足内侧皮肤感觉减退或消失;L5~S1椎间盘突出,外踝部、足外侧皮肤感觉减退或消失;马尾神经受压,则鞍区感觉减退或消失。 (8)特殊检查 屈颈试验阳性,挺腹试验阳性,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 3.辅助检查X线检查可见椎间隙变窄,生理弧度消失,腰椎侧弯等改变。CT、MRI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节段、大小、形态和神经根、硬脊膜囊受压程度。 【鉴别诊断】 1.梨状肌综合征 腰部症状不明显,无腰痛和脊柱侧弯,压痛限于梨状肌体表投影区,直腿抬高<60°疼痛,>60°反而减轻,梨状肌紧张试验为阳性。 2.急性腰扭伤 有明显扭伤史,腰痛剧烈,无坐骨神经放射痛;无趾背伸、跖屈肌力改变,无皮肤感觉异常;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阴性。 3.腰椎管狭窄症 以间歇性跛行、主诉症状多而体征少为主要特征,腰腿部症状不明显。一般步行200~300米,下肢酸困、麻木、无力,必须蹲下休息,休息3~5分钟后又能继续行走。 【治疗】 1.治疗原则 舒筋通络,解痉止痛,松解粘连,理筋整复。 2.手法 法、按法、揉法、点法、拨法、扳法、擦法等。 3.取穴与部位 椎间盘突出相应节段、腰阳关、肾俞、大肠俞、环跳、居髎、承扶、殷门、委中、承山、阳陵泉、绝骨、丘墟及腰臀部及下肢后外侧。 4.操作 (1)患者取俯卧位,医者在患者腰脊柱两侧膀胱经及臀部和下肢后外侧用法、按揉法操作,以患侧腰部为重点。然后医者用双手掌重叠用力,沿脊柱由上至下按压至骶部。手法宜深沉缓和,时间约5分钟,以舒筋活血,缓解肌痉挛。 (2)继上势,医者先用拇指或肘尖点、按、揉腰阳关、肾俞、大肠俞、环跳、居髎、承扶、殷门、委中、承山、阳陵泉、绝骨、丘墟及阿是穴。以酸胀为度,时间约5分钟,以舒筋通络,活血止痛。 (3)继上势,在两助手配合做拔伸牵引状态下,医者用拇指重叠或肘尖用力,在椎间盘突出相应节段与脊柱成45°角向椎间孔方向顶推按揉,然后患者改侧卧位,医者以一手按于病变节段,另一手握其上侧下肢踝部做侧卧后伸扳法,手法宜稳实深透,时间约3分钟,以舒筋活血,松解粘连。 (4)患者侧卧位,医者用腰部斜扳法左、右各操作1次,然后患者仰卧位,医者做屈髋屈膝抱臀卷腰法,根据需要做向左、向右的操作,再强制行直腿抬高扳法,以患者能忍受为度,以整复关节,松解粘连,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的位置,减轻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 (5)医者可根据自我擅长,采用踩法、背晃法、坐位腰椎旋转复位法、屈膝屈髋旋转扳法等操作,以调整后关节,松解粘连,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的位置。 (6)患者俯卧位,医者在腰骶部、小腿后外侧涂上介质,用擦法操作。腰部沿骶棘肌用直擦法,腰骶部用横擦法,小腿后外侧顺肌纤维方向用直擦法,以透热为度。 【注意事项】 1.本病的诊断宜采用三步定位诊断法:即症状、体征定位,神经分布定位,影像学定位。明确椎间盘突出节段,为治疗奠定基础。 2.急性期手法刺激不宜过重,以消除炎症水肿、缓解疼痛为主;缓解期以松解神经根粘连、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受压关系、促进髓核回纳吸收为主,推拿治疗的重点在椎间盘突出的相应节段。 3.中央型突出下肢痛麻症状明显者,不宜做重手法和后伸扳法;对出现鞍区麻痹,保守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者,建议手术治疗。 【疗效评定】 1.治愈 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复原工作。 2.好转 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 3.未愈 症状、体征无改善。 【思考题】 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病机是什么? 2.根据髓核突出的程度,腰椎间盘突出症分几型? 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4.腰椎间盘突出症如何进行推拿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