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不可为是个与医疗健康相关的成语,本义是病情危重到不可医治的地步,比喻人或事已到绝境,无可挽救。如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巧娘》:“巧娘曰:‘疾不可为,魂已离舍。’”典见《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具体见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十年》如下: 晋侯梦大厉,被发及地,搏膺而踊,曰:"杀余孙,不义。余得请于帝矣。"坏大门及寝门而入。公惧,入于室。又坏户。公觉,召桑田巫。巫言如梦。公日:"何如?"曰:"不食新矣。"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六月丙午,晋侯欲麦,使甸人献麦,馈人为之。召桑田巫,示而杀之。将食,张,如厕,陷而卒。小臣有晨梦负公以登天,及日中,负晋侯出诸厕,遂以为殉。 翻译成现代文: 晋景公梦见一个高大的厉鬼,披散着的长发拖到地上,捶胸顿足地说:"你错杀了我的子孙,这是不义之举。我向天帝请求为他们报仇,已经得到允许了!"厉鬼毁掉宫门、寝门冲了进来。晋景公害怕,躲进内室,厉鬼又撞坏内室的门。晋景公在噩梦中惊醒过来。就召见(当时远近闻名的)桑田的巫人。巫人所说的和晋景公梦见的情况一样。晋景公说:"怎么样?"巫人说:"君王吃不到新收的麦子了!" (过后,)晋景公很快生了急剧而猛烈疼痛的胸口病,(于是)到秦国请医生。秦桓公派叫缓的名医给晋景公诊病。医缓还没有到达,晋景公又梦见疾病变成两个小鬼祟[注:这里影射到赵氏孤儿案里孤儿赵武的俩被冤杀的叔公赵同和赵括],一个说:"(缓)他是个医术高超的医生,恐怕会伤害我们,往哪儿逃好?"另一个说:"我们待在肓(心脏与膈膜之间)的上边,膏(心尖脂肪)的下边,(‘膏肓’为人体的要害之地,再好的医生又)能拿我们怎么办?!"秦名医缓来了,说:"病不能治了,病在肓的上边,膏的下边,灸不能用,针达不到,药物的力量也到不了那里,不能硬性治疗了(,否则不仅难以凑效,而且危害更大,只能进行生活调养了)。"晋景公说:"真是高明的医生啊。"于是馈送给他丰厚的礼物让他回去。 六月初六日,晋景公想吃新麦子,让管食物的人献麦,厨师烹煮。景公召见桑田巫人来,把煮好的新麦给他看,然后杀了他。景公将要进食,突然肚子发胀,上厕所,跌进厕所里死去。有一个宦官当天早晨梦见背着晋景公升天,到了下午,他(果真)背着景公出厕所,于是就把他作了殉葬人。桑田巫真是一语成谶。 如此,便有了疾不可为这个成语。文中晋景公得了位于膏之下、肓之上的重病(注:大致相当于现代的冠心病、心绞痛之类的心脏疾病),即使请来有妙手回春之术的秦国名医缓来救治,也是无力回天,即到了病重到无从着手、无法救治的境地。这是告诉人们遇到任何事情,要在未扩大影响之前,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不要到了无法挽回时才去解决,这样会造成难以逆转、无法估量的巨大的损失。 疾不可为与病入膏肓这俩成语,实际均来自即使是当时最顶尖的名医秦国的缓也救治不了病危的晋景公的故事。两者都有病情极其危重而无法挽救的意思,但前者强调“为”即救治,后者强调“膏肓”即病之位和之重危,也即疾不可为强调救治不了的预判与结果,而病入膏肓强调疾病的演变与重度,后者为因,前者为果。 【关联阅读】赵氏孤儿案简介 公元前587年,晋国大将赵朔死了,他的妻子赵庄姬便和赵盾的异母兄弟赵婴齐出现私情。赵朔的叔叔赵括和赵同很愤怒,便把赵婴齐放逐到了齐国。赵庄姬的心上人被放逐,她气昏了头,认为赵氏破坏了自己的好事。她联合与赵氏有积怨的栾氏、卻氏共同对付赵氏,在晋景公面前轮番诬陷赵氏,说赵同和赵括要谋反。新上任的司寇屠岸贾本来就与赵氏有仇,便借机报复赵氏。公元前583年,屠岸贾召集人马杀死了赵同、赵括,将赵氏灭族。赵庄姬这时傻眼了,赵家就剩下她的儿子赵武了,赵武成了孤儿。因赵庄姬是晋景公的姑母,故赵氏孤儿得以幸兔于难。晋景公杀死赵同、赵括后,还想把赵氏的土地赏给祁奚家族。执政大夫韩厥谏言说:“赵氏家族的赵衰、赵盾、赵朔都对国家有大功,却没有了后代,失去了土地,这后人怎么想呢?还怎么愿意为国家尽忠?"晋景公觉得在理,赵氏的土地被留下了,后来又封还给了赵武。虽然晋景公没有对赵氏家族赶尽杀绝,还留下一棵独苗,但毕竟冤杀赵家那么多人。结果赵氏的先人还是找上门来了——景公病前噩梦里的厉鬼和医缓到前梦到的俩小鬼祟(影射被晋景公冤杀的赵同和赵括)都是来报仇索命的,给其 “种”了无药可救的绝症,桑田巫给他下了“死刑判决”。当然,赵氏孤儿案里赵武最后还是找屠家等报了仇,这是后话。 注:启疾光出品首发于中医启疾光网,转载须注明出自启疾光网,未经授权不得商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