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缓遗风

2023-5-3 22:29| 发布者: 中国文化| 查看: 695| 评论: 0

摘要: 和缓遗风本为清末金子久(名有恒)的医案著作名,书名中的“和”“缓”实为春秋时秦国两位名医,金有恒自负医道高明,也想引人侧目、流芳后世,故书此名。此后,“和缓遗风”便成为人们称赞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医生有 ...
     《和缓遗风》是清末金子久(1870-1921年,名有恒)的医案著作名。由门人刘哲明录存,后由裘吉生刊于《三三医书》第二集。此书有二卷所载系金氏在浙沪等地出诊治疗案例。其辞句多用对偶,骈四骊六,出言成文,为古今医案中得未曾有。
     书名中的“和”“缓”为春秋时秦国两位名医,著中常被称为“医和”、“医缓”,因医是其职业,“缓”“和”是其名(注:古人姓氏比较复杂,可见《浅谈古代“姓”与“氏”、“名”与“字”》)。我们常提及的“病入膏肓”、“疾不可医”成语典故里就有医缓——《左传·成公十年》记载,秦王派医缓为夜梦厉鬼索命的晋景公(约公元前599年—581年在位,姬姓,名獳,一名据)治病,医缓到后指出:“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灸)之不可,达(针)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景公曰:“良医也。”缓的意思就是,晋景公之病已无从下手诊治,性命无法挽救。结果晋景公在不到一个月后的要食新麦之时,忽感腹胀而如厕时发气陷重证而死。

     而医和比医缓晚,他曾为晋平公(约公元前557年―532年在位,姬姓,名彪,晋悼公之子)治病。他告诫晋平公其疾疾病并非“鬼祟所致”,并指出晋平公因“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导致病邪入体而引发的病症即“六淫致病”,已不可治。这是我国有史载以来首次提出“六淫致病”理论。因此,医和被后世称为“病因理论”创始人和“六淫致病”开山者。医和还曾说过:“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意思是说,上等的医生能够医治国家的疾病,差一点的医生只会医治病人,这本来就是医生的职责所在。能说出“医治国家疾病”的话来,医和实为“第一人”。
     我国西晋著名谱学家、鲁公二十四友之一的挚虞(250-300年,字仲洽)名篇《疾愈赋》述:“讲和缓之余论,寻越人之遗方。”此“和缓”二字实际上本意就是指这春秋战国秦名医缓、和二人,而不是我们现在表面看上去的“平和”、“缓和”之意。
     由于医者和、缓两人医技高超卓越,后人遂以“和缓”作为对良医的誉称。金有恒自负医道高明,也想引人侧目、流芳后世,故将创作的医案命名为《和缓遗风》。此后,“和缓遗风”便成为人们称赞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医生有医和、医缓两位名医“风范”的常用语。(注:国正行首发中医启疾光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