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踝及足部病证 1.关节活动度测量 (1)踝关节背伸跖屈 正常时背伸可达20°~30°,跖屈可达40°~50°(图5-20)。 图5-20 踝关节背伸、跖屈功能 (2)跟距关节内翻外翻 正常时内翻可达45°,外翻可达20°(图5-21)。 图5-21 足内、外翻功能 (3)跖趾关节背伸跖屈 正常时背伸可达45°,跖屈可达30°~40°。 2.压痛点检查 (1)外踝压痛 踝内翻时外踝疼痛,可能为外侧副韧带损伤,或外踝骨折(图5-22中的“1”)。 (2)内踝压痛 踝外翻时内踝疼痛,可能为内侧副韧带损伤,或内踝骨折。 (3)跟腱压痛 可能为跟腱损伤,或腱旁筋膜炎(图5-22中的“2”)。 (4)跟骨结节压痛 可能为跟腱滑囊炎(图5-22中的“3”)。 图5-22 足踝部压痛点检查 (5)跟部后下方压痛 可能为塞渥氏病,又名跟骨骨骺炎(图5-22中的“4”)。 (6)跟骨跖面压痛 偏后可能为跟骨骨刺形成,或脂肪垫病变(图5-22中的“5”);偏前可能为跖筋膜病变(图5-22中的“6”)。 (7)跟骨内、外侧压痛 可能为跟骨本身病变(图5-22中的“7”);而近内、外踝直下压痛,则可能为距下关节病变(图5-22中的“8”)。 (8)外踝前下方及外侧压痛 常见于距腓韧带损伤。 (9)足外侧第5跖骨近端压痛 常见于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 3.常用特殊检查 (1)踝阵挛 检查者一手托住腘窝,一手握足,用力使其踝关节突然背屈,然后放松,若踝关节产生连续交替的伸屈运动者为阳性,常见于锥体束损害(图5-23)。 图5-23 踝阵挛试验 (2)划跖试验 用医用棉签轻划跖外侧,引起趾背屈,余趾呈扇形分开者为阳性,常见于锥体束损害(图5-24)。 图5-24 划跖试验 (3)弹趾试验 轻叩足趾基底部或用手将足趾向背面挑动,如引起足趾跖屈为阳性,常见于锥体束损害。 (四)推拿操作要点 下肢部肌肉较丰厚,肌腱、韧带强劲,多见于筋伤、关节退变病证等。常因下肢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的急慢性损伤、退变及变异所致,为一种非特异性炎性改变。故推拿治疗时,常选用渗透力较强的手法(如按法、揉法、法、拿法、推法、点法、弹拨法等)以通络止痛、缓解痉挛,配合摇法、扳法、拔伸法等以改善关节活动功能。 1.手法操作原则 推拿治疗下肢部疾病,以改善和消除损伤性炎症、促进关节功能障碍的恢复为主。对神经因素引起的痛、麻等,应根据神经相应节段和分布规律,选择脊柱相应节段和神经分布相关的穴位或部位操作;对关节功能障碍,应充分考虑关节、肌肉、肌腱、韧带这四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刚柔并济、缓急适宜、标本兼顾,以合理利用运动关节类手法为原则。 2.推拿体位 患者一般取仰卧、俯卧或侧卧位,医者一般取床旁立位。 3.推拿部位和穴位 (1)常用推拿穴位 环跳、承扶、委中、髀关、伏兔、风市、血海、梁丘、鹤顶、膝眼、阳陵泉、足三里、绝骨、解溪、昆仑、阴陵泉、三阴交、太溪、承山、承筋等。临床应根据“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取穴原则,按不同病证和所牵涉的部位灵活选择应用。常用按法、揉法、点法、一指禅推法等手法操作,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 (2)压痛点推拿 取臀部与股后区行经的投影区处等。膝及小腿部常见的压痛点有髌骨边缘等,踝及足部常见的压痛点有踝关节周围等。常用按法、揉法、点法、弹拨法、一指禅推法等手法操作,刺激量适中,操作时应掌握轻→重→轻的原则。 (3)部位推拿 用按法、揉法、推法、法、拿法、弹拨法、点法等手法,作用于臀及大腿、膝关节周围、踝关节及足部等病证的治疗。 (4)被动运动手法应用 应用运动关节类手法,如摇、扳、拔伸等,应视患者的体质、损伤的程度、骨质是否疏松等不同情况合理使用。切忌粗暴生硬,活动幅度不能超过各关节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以免造成不良后果。对疼痛剧烈的患者,应先施以轻柔镇痛的手法缓解疼痛,消除肌痉挛,然后再进行针对性的手法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