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扭伤 踝关节扭伤,是指由于行走时不慎踏在不平的路面上或腾空后足跖屈落地,足部受力不均,踝关节过度内翻或外翻,致使踝关节外侧或内侧副韧带受到强大的张力作用而损伤,临床以踝部肿胀、疼痛、瘀血及关节活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证。本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损伤,任何年龄均可发生,尤以青壮年多见。本病属中医“筋伤”范畴。 【应用解剖】 踝关节由胫骨、腓骨下端与距骨滑车所构成。人体在站立、行走过程中,踝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十分重要。踝关节为屈戌关节,主要功能为负重,其运动主要限于冠状轴做屈伸运动。 1.关节面 踝穴是由胫骨、腓骨下端关节面构成。外踝较内踝低1cm左右,并偏后1cm。胫骨下端后缘较前缘更向下延伸,又称后踝,加上胫腓横韧带,可以防止距骨在踝穴内后移。胫骨滑车前宽后窄,当踝关节背屈时,其宽部进入踝穴,则关节稳固;当跖屈时,其窄部进入踝穴,则关节不稳,易向侧方移位。因此,踝关节在跖屈位时,易发生扭伤。 2.关节囊 关节囊前、后松弛薄弱,两侧有增强的韧带。 3.内侧副韧带 位于踝关节内侧强韧的三角韧带,起自胫骨内踝,呈扇形向下止于距骨、跟骨、足舟骨的内侧,限制足过度外翻,且十分坚韧,不易损伤(图5-55)。 图5-55 踝关节内侧副韧带示意图 4.外侧副韧带 呈束状,分前、中、后三束:前束为距腓前韧带,起自外踝前缘,向前下方止于距骨颈;中束为跟腓韧带,起自外踝尖端,向下止于跟骨外侧面的隆起处;后束为距腓后韧带,起自外踝内后缘,水平向后止于距骨后突。外侧副韧带有防止小腿移位和限制足过度内翻的功能,但不如内侧副韧带坚韧,所以极易损伤(图5-56)。 图5-56 踝关节外侧副韧带示意图 【病因病机】 踝关节扭伤主要是外侧副韧带损伤或内侧副韧带损伤,其中外侧副韧带损伤是踝关节最容易发生的损伤,约占踝部损伤的70%以上。 外踝长,内踝短,外侧副韧带较内侧副韧带薄弱,而足外翻背屈的肌肉(第三腓骨肌)不如内翻的肌肉(胫前肌)强大,足部向外的力量不如向内的力量大,因此当路面场地不平,跑、跳时失足,或下楼梯、下坡时,易使足在跖屈位突然向内翻转,身体重心偏向外侧,导致外侧副韧带突然受到强大的张力牵拉而损伤。最易造成损伤的是距腓前韧带,其次是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损伤则较少见。损伤后,轻者韧带附着处骨膜撕裂,骨膜下出血;重者韧带纤维部分撕裂;更甚者韧带完全断裂,可伴有撕脱性骨折或距骨半脱位。 内侧副韧带比较坚韧,损伤机会相对较少。损伤常发生在踝关节突然外翻及旋转时。在跑、跳运动中,由于落地不稳,身体重心偏移至足内侧,踝关节突然向外侧捩扭,超过了踝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及韧带的维系能力,致使内侧副韧带撕裂损伤。如果外翻的作用力继续增强,可造成内侧副韧带撕脱,伴胫腓下联合韧带撕裂,或胫腓骨下端分离,伴内踝撕脱骨折。 中医认为,踝为足之枢纽,足之三阴、三阳经筋所结。因足跗用力不当,经筋牵抻过度,致使经筋所结之处撕裂,阳筋弛长,阴筋拘挛,气血离经,为瘀为肿,活动牵掣,屈伸不利,伤处作痛。 【诊断】 1.症状 (1)有足踝急性内翻位或外翻位损伤史。 (2)踝关节外侧或内侧出现肿胀、疼痛,多数有皮下出血。肿胀程度与出血量的多少有关,轻者可见局部肿胀,重者则整个踝关节均肿胀。 (3)踝关节活动受限,行走呈跛行或不敢用力着地行走。 2.体征 (1)肿胀瘀血 损伤部位常见皮下瘀血、肿胀,轻者局限于外踝前下方或内踝下方,重者可扩散到整个踝关节。伤后2~3天,皮下瘀血、青紫更为明显。 (2)压痛 外侧副韧带损伤时,压痛点主要在外踝前下方(距腓前韧带)或下方(跟腓韧带);内侧副韧带损伤时,压痛点常位于内踝下方;胫腓下联合韧带损伤时,则在胫腓下关节处压痛;骨折患者的压痛点主要在骨折断端,沿小腿纵向叩击足底,骨折断端疼痛剧烈,有时可闻及骨擦音或触及骨碎片。 (3)活动受限 外侧副韧带损伤,踝内翻试验阳性;内侧副韧带损伤,踝外翻试验阳性。 3.辅助检查X线摄片可明确是否有骨折、脱位及骨折和脱位的程度。做足部强力内翻或外翻位摄片,可见踝关节间隙明显不等宽或距骨脱位,提示韧带完全断裂。 【鉴别诊断】 踝部骨折 有严重踝部扭伤史,局部肿胀明显,疼痛剧烈,踝关节功能活动丧失。骨折处有严重压痛,有时可闻及骨擦音或触及异常活动。X线检查可确诊。 【治疗】 1.治疗原则 舒筋通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2.手法 揉法、法、按法、拔伸法、摇法、扳法、擦法等。 3.取穴与部位 (1)外侧副韧带损伤 阳陵泉、足三里、丘墟、解溪、申脉、金门等穴及外踝部。 (2)内侧副韧带损伤 商丘、照海、太溪等穴及内踝部。 4.操作 (1)外侧副韧带损伤 ①患者仰卧位,患肢伸直,医者沿其小腿外侧至踝外侧用法、按揉法上下往返交替治疗,重点在外踝前下方,手法宜轻柔缓和,并配合按揉足三里、阳陵泉穴,时间约5分钟,以缓解肌痉挛。②继上势,患肢伸直或半屈曲位,医者用鱼际或掌根先在损伤周围按揉,待疼痛稍缓解后再在伤处按揉,配合掌揉法治疗,手法宜轻柔缓和,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时间约5分钟,以活血化瘀。③继上势,患肢伸直,医者用拇指按揉丘墟、解溪、申脉、金门等穴,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时间约5分钟,以通络止痛。④继上势,施拔伸摇法。医者以一手托住患足跟部,另一手握住其足趾部做牵引拔伸,在拔伸的同时轻轻摇动踝关节,并配合做足部逐渐向内翻牵拉,然后再做足部外翻动作,重复3~5次,以舒筋通络。⑤继上势,医者在损伤局部施擦法,以透热为度。然后用推抹法自上而下理顺筋肌。局部可加用湿热敷,以消肿止痛。 (2)内侧副韧带损伤 ①患者患侧卧位,健肢屈曲,患肢伸直。医者自小腿下端经内踝至内侧足弓部施按揉法或法上下往返操作。重点在内踝下方,手法宜轻柔缓和,时间约5分钟,以缓解肌痉挛。②继上势,医者在内踝下用掌根或鱼际先在损伤周围按揉,待疼痛稍缓解后再在伤处按揉,手法宜轻柔缓和,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时间约5分钟,以活血化瘀。③继上势,医者用拇指按揉商丘、照海、太溪等穴,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时间约3分钟,以通络止痛。④继上势,施拔伸摇法。医者以一手托住患足跟部,另一手握住其足趾部做牵引拔伸,在拔伸的同时轻轻摇动踝关节,并配合做足部逐渐向外翻牵拉,然后再做足部内翻动作,重复3~5次,以舒筋通络。⑤继上势,医者在损伤局部施擦法,以透热为度。然后用推抹法自上而下理顺筋肌。局部可加用湿热敷,以消肿止痛。 【注意事项】 1.踝关节损伤首先应排除韧带完全断裂、脱位,或合并骨折等情况,才能进行手法治疗。对脱位者行复位,韧带完全断裂者应行手术修复,合并骨折者按骨折处理。 2.急性损伤有出血者,即刻用冰敷止血,冰敷时间不宜超过8分钟。推拿应视出血程度,在伤后24~48小时才能进行。 3.急性期患足宜做固定,用弹性绷带包扎固定1~2周。内侧副韧带损伤者应内翻位固定,外侧副韧带损伤者应外翻位固定,以减少损伤韧带的张力,有利于损伤韧带的修复。 4.外固定期间,应练习足趾的屈伸活动和小腿肌肉收缩活动。拆除外固定后,要逐渐练习踝关节的内、外翻及跖屈、背伸活动,以预防粘连,恢复踝关节的功能。 5.恢复期加强功能锻炼,有利于损伤恢复。 【疗效评定】 1.治愈 踝关节肿痛消失,关节稳定,踝关节活动功能正常。 2.好转 踝关节疼痛减轻,轻度肿胀或皮下瘀斑,关节欠稳,步行乏力,酸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