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关节病证推拿●四肢关节病证●跟痛症

2023-5-12 17:03| 发布者: 辛巴哒樂| 查看: 137| 评论: 0

摘要: 跟痛症 跟痛症是指跟骨下组织因急、慢性损伤引起的一种无菌性炎性病证。临床上以跟骨下肿胀、疼痛及足跟部不能着地行走为主要特征。本病包括跟骨滑囊炎、跟下脂肪垫损伤、跖筋膜炎等基础性病证。临床以骨刺引起疼痛 ...

跟痛症


跟痛症是指跟骨下组织因急、慢性损伤引起的一种无菌性炎性病证。临床上以跟骨下肿胀、疼痛及足跟部不能着地行走为主要特征。本病包括跟骨滑囊炎、跟下脂肪垫损伤、跖筋膜炎等基础性病证。临床以骨刺引起疼痛最为多见,好发于中老年人及肥胖者,以及中长跑、跳跃、体操、篮球等运动员。本病属中医“骨痹”范畴。


【应用解剖】

1.跟骨 跟骨是七块跗骨中最大的一块,位于足后下部,构成踵(脚后跟)。跟骨形状不规则,近似长方形。其前部窄小,后部宽大。跟骨体后面呈卵圆形隆起,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光滑;中部为跟腱附着部,跟腱止点上方有小滑囊;下部移行为跟骨结节,有展肌、趾短屈肌、小趾展肌及趾腱膜附着,起维持足弓的作用,在人体负重和行走中起重要的作用。人体站立时至少有50%的体重需要跟骨与距骨来负担。

2.跖筋膜 此为足底的深筋膜,其主体起自跟骨结节,向远端行至各足趾的近节趾骨,由纵行的纤维组成,可保护足底的肌肉、肌腱、神经、血管和关节,并提供足底肌的附着点,同时帮助维持足纵弓。

3.跟骨滑液囊 包括跟腱止点滑囊、跟骨后滑囊以及跟下滑囊。滑囊是一个潜在的囊性间隙,位于正常关节周围的骨、肌肉、筋膜之间。由结缔组织构成的密闭囊,其内壁由内皮细胞组成,薄如腹膜,外层为较致密的结缔组织。滑囊内含少量滑液,起润滑及营养关节的作用。

4.跟骨下脂肪垫 此为特殊的弹性脂肪组织,在重力支撑点的足跟、皮肤以及跟骨之间,上至跟骨,下至皮肤,向前至跖筋膜。脂肪垫内有弹性纤维组织形成的致密间隔脂肪组织,形成一个个密闭的小房,每个小房及其内的脂肪组织均与相邻的小房隔开。


【病因病机】

跟痛症基本的病因病机为:跟骨增生,跖筋膜、跟骨滑囊、跟骨下脂肪垫等急、慢性损伤,炎症、充血肿胀、滑液渗出增多、囊壁增厚等,形成跟痛症。

1.跟骨骨刺症 属骨质增生,多发生于跟骨底面结节部分的前缘。由于劳动、行走等慢性牵拉,结节止点处的纤维反复微小断裂、修复过程,使断裂处微小出血、钙盐沉着、骨化而形成骨刺,增生的骨质对足跟软组织长期的压迫刺激,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和炎症反应,引起局部出血、水肿、渗出、组织纤维化、炎性细胞浸润、代谢产物积聚等,从而形成本病。

2.跖筋膜炎 因长期的职业关系或因扁平足,腰椎生理弧度消失、反弓,躯体承重力线后移,加重跟骨负荷,跖筋膜处于长期反复的超负荷状态,从而诱发炎症,形成退变、纤维化,最终导致跖筋膜炎,加速跟骨骨刺形成。

3.跟骨滑囊炎 外伤、压迫、反复摩擦或邻近关节有炎症等,导致滑囊发生慢性无菌性炎症,使滑囊增大,囊壁增厚,炎症刺激促进骨刺形成。

4.跟骨下脂肪垫炎 炎症、退变或损伤会降低跟垫厚度或破坏其纤维组织间隔,从而使其压缩性减弱。当突然遭受外力或长时间反复损伤时,脂肪垫发生充血、水肿、增生、肥厚等病理改变,刺激痛觉神经纤维释放神经递质,进而出现足跟肿痛,造成骨刺形成。

5.肾虚性跟痛症 老年体弱或久病卧床,肾气虚衰,则骨痿筋弛,现代医学认为久病卧床,足跟部易发生退行性变,皮肤变薄,跟下脂肪垫出现萎缩,骨骼发生脱钙变化而致病。

中医认为,跟底为足太阳经筋所结,因足底着力不当,或用力过度,牵掣经筋损伤,气血瘀滞,筋拘黏结,故肿痛。或年老体弱,肝肾亏虚,肝主筋,肾主骨,久虚及骨,以致骨赘形成而为骨痹。


【诊断】

1.症状

1)有急、慢性跟底损伤史,或促进骨刺形成的基础性病证。

2)跟底部疼痛,初起时仅为跟底酸胀痛,逐渐发展为疼痛明显。运动时疼痛加重,休息后症状能减轻。

3)站立、行走、跑、跳时,足跟不敢着地,呈踮足尖跛行。

2.体征

1)压痛 足跟部有明显压痛点。脂肪垫损伤和跟骨下滑囊炎的压痛点在跟底中部或偏内侧;跟骨骨膜炎的压痛点在跟底后偏外侧;跟骨骨刺的压痛点在跟底脂肪垫前、跟骨结节前内侧。

2)肿胀 足底部肿胀,局部皮肤增厚,少数患者肿胀不明显。

3)骨质增生 跟骨骨刺形成,足底跟骨基底结节处可触及骨性隆起,并有明显压痛;其疼痛程度与骨刺的方向有关。

3.辅助检查X线摄片检查可排除跟骨骨折。多数患者在跟骨结节部有粗糙的骨质增生或骨刺形成;跟骨骨膜炎后期显示骨膜增厚;肾虚型跟痛可见跟骨骨密度降低。


【鉴别诊断】

1.跟骨应力骨折 压痛多在跟骨体部后方,X线及CT(冠状位)可鉴别。

2.跖管综合征 灼痛可放射至足趾跖面,伴有感觉过敏、运动及感觉障碍。Tinel征阳性。测肌电图可有助于鉴别诊断。

3.跟骨结核 患处肿胀、持续性疼痛,病变如累及附近关节可致关节功能障碍。全身症状有低热、盗汗、乏力。X线显示骨质破坏、空洞及死骨形成等骨结核的特征。

4.跟骨骨髓炎 此病虽有跟痛症状,但局部可有明显的红肿热痛等急性感染的征象,严重者伴有高烧等全身症状。实验室检查和X线检查可确立诊断。


【治疗】

1.治疗原则 舒筋通络,活血止痛。

2.手法 一指禅推法、法、揉法、点按法、弹拨法、擦法等。

3.取穴与部位 然谷、涌泉、阿是穴及跟底部。

4.操作

1)患者俯卧位,医者用法自跟底部至足心跖筋膜往返治疗,并与按揉法交替使用,手法宜深沉缓和,时间约5分钟,以舒筋通络。

2)继上势,医者用拇指重点按揉足底跟骨基底结节部,以深层有温热感为佳。然后在涌泉、然谷穴用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治疗,以酸胀为度,时间约5分钟,以活血止痛。

3)继上势,医者在跟骨结节部涂上介质,先用掌揉法操作,再自跟底部沿跖筋膜方向施擦法,以透热为度,以舒筋活血。

4)跟底敲击法,适用于跟骨骨刺症。在上述推拿的基础上,患足屈膝90°,足底朝上。医者以一手握其足跖部,使足背屈以固定踝关节,另一手持敲击槌,对准骨刺部位敲击数十次;或在踝前部垫枕使足悬空,用敲击槌敲击。敲击时要求用腕力,如蜻蜓点水状,频率要快,有节奏感,不能用蛮力,以被敲击部位有麻木感为宜,以提高痛阈,并使骨刺变钝(图5-58)。

5-58 跟底敲击法

5)敲击完毕后,医者在足跟部用掌揉法或摩法操作结束治疗。


【注意事项】

1.本病以中老年人跟骨下肿胀、疼痛,足跟部不能着地行走为诊断要点。

2.平时应尽量避免长期站立、行走;肥胖者建议减肥,腰椎生理弧度消失者建议穿高跟鞋,以减少足跟负荷。

3.可在鞋内跟部垫一块海绵,或在骨刺相应部位挖一个洞,可以缓冲对骨刺的过度刺激。

4.可自行对骨刺部位进行敲击,配合湿热敷,每日12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推拿治疗学)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