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 胃脘痛是因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和脾胃虚弱导致胃气失和、胃络不通或胃失温养而引起的一种病证。临床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症状。常反复发作,久治难愈。 【病因病机】 “胃脘痛”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灵枢》指出:“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胃脘痛的病因主要有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和脾胃虚弱等。本病的病因有虚实之分,初发多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多属实证;后期常为脾胃虚弱,成为虚证;亦有虚弱夹湿、夹瘀等的虚实夹杂者。病机为胃气失和,胃络不通,不通则痛,或胃失温养,不荣则痛等所致。本病的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可分为寒邪犯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寒4种证型。 【辨证论治】 (一)基本治法 1.手法 一指禅推法、摩法、按揉法、法、擦法、振法等。 2.操作 (1)患者仰卧位,医者坐在患者身侧,先用轻快的一指禅推法、摩法在胃脘部治疗,使热量渗透于胃腑,然后按揉中脘、气海、天枢等穴,同时配合按揉足三里,时间约10分钟。 (2)患者俯卧位,医者坐在患者身侧,用一指禅推法或法,从背部脊柱两旁沿膀胱经自上而下至三焦俞,往返操作4~5次,然后用较重的按揉法作用于膈俞、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时间约5分钟。再在背部沿膀胱经循行施擦法,以透热为度。 (二)随证加减 1.寒邪犯胃 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1)治法 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2)手法 同基本治法。 (3)取穴与部位 同基本治法。 (4)操作 ①患者仰卧位,医者坐在患者身侧,按揉足三里,掌振胃脘部,时间约5分钟。②患者俯卧位,医者坐在患者身侧,按揉脾俞、胃俞各1分钟,直擦两侧膀胱经,以透热为度。 2.饮食伤胃 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1)治法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2)手法 同基本治法。 (3)取穴与部位 在基本治法基础上,加内关。 (4)操作 ①患者仰卧位,医者坐于患者身侧,按揉中脘、内关、天枢,时间约5分钟。②继上势,顺时针方向摩腹,时间约5分钟。 3.肝气犯胃 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舌苔多薄白,脉弦。 (1)治法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2)手法 同基本治法。 (3)取穴与部位 在基本治法基础上,加膻中、章门、期门。 (4)操作 ①患者仰卧位,医者坐在患者身侧,一指禅推膻中、章门、期门,时间5分钟。②患者俯卧位,医者坐在患者身侧,重按肝俞、胆俞各1分钟。 4.脾胃虚寒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1)治法 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2)手法 同基本治法。 (3)取穴与部位 在基本治法基础上,加关元、肾俞、命门。 (4)操作 ①患者仰卧位,医者坐于患者身侧,用轻柔的按揉法在气海、关元、足三里治疗,每穴约1分钟,在气海穴的治疗时间可适当延长。②患者俯卧位,医者坐于患者身侧,直擦督脉及两侧膀胱经,横擦左侧背部(第7~12胸椎)及腰部肾俞、命门穴,以透热为度。 【注意事项】 1.嘱患者养成规律的生活与饮食习惯,忌暴饮暴食、饥饱不匀。 2.胃痛持续不已者,应在一定时期内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嘱患者摄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宜,忌食烈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3.避免情志刺激与过度疲劳,嘱患者要保持心情舒畅。 【疗效评定】 1.治愈 胃脘痛及其他症状消失,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正常。 2.好转 胃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减轻,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有好转。 3.未愈 症状无改善,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无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