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证 痹证是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导致人体经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的一种病证。临床以肌肉、筋骨、关节等部位疼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则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症状。痹证具有渐进性和反复发作的特点。 【病因病机】 “痹”是痹阻不通之意。《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本证常因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热之邪,经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流注肌肉、筋脉、关节,日久不愈,出现关节周围结节、关节肿大等症。外邪客于肌表,其病位较浅,症状较轻;阻于筋脉关节,其病位较深,症状较重。根据外邪侵袭的偏胜,可分为风(行)痹、寒(痛)痹、湿(着)痹、热痹4种证型。 【辨证论治】 (一)基本治法 1.手法 一指禅推法、法、按法、揉法、拿法、搓法、捻法、抖法、摇法、拍法、擦法。 2.操作 (1)患者俯卧位,医者站在患者身侧。用推法在背部督脉、膀胱经治疗3~5遍,用按揉法在脾俞、肾俞、膈俞治疗,以酸胀为度。 (2)大关节病变,用法在大关节周围治疗,配合按法、拿法;用点按法在病变关节周围的穴位治疗,以酸胀为度;用搓法治疗5~10遍。 (3)小关节病变,用一指禅推法在小关节周围治疗,同时配合该关节的功能活动约10分钟;用点按法在病变关节周围的穴位治疗,以酸胀为度;用捻法治疗2~3遍。 (4)用摇法辅助受限关节活动3~5次,操作时幅度由小渐大;用擦法在关节周围治疗,以透热为度;用抖法在病变关节治疗1分钟。 (二)随证加减 1.风(行)痹 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走窜不定,此起彼伏,痛无定处,关节屈伸不便,多见于上肢、肩、背部,初起多兼畏风发热等表证。苔薄白,脉浮而数。 (1)治法 祛风通络,舒筋活血。 (2)手法 同基本治法。 (3)取穴与部位 在基本治法基础上,加风池、风府、心俞、膈俞、肝俞、天应穴及肩胛部。 (4)操作 ①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者侧后方,用按揉法在风池、风府穴治疗2~3分钟,用拿法在风池穴治疗1分钟。②患者俯卧位,医者站于患者身侧,用掌揉法在背部膀胱经的心俞、膈俞、肝俞穴治疗2~3分钟。③继上势,用法、掌擦法在肩胛背部往返操作,配合拿肩井穴,时间2~3分钟,以透热为度。 2.寒(痛)痹 肢体关节、肌肉疼痛明显,遇寒则加重,得热则痛减,痛有定处,日轻夜重,关节不可屈伸,痛处不红不热,常有冷感。苔白,脉浮紧。 (1)治法 温经散寒,舒筋通络。 (2)手法 同基本治法。 (3)取穴与部位 在基本治法基础上,加风池、风府、百会、命门、关元俞等穴及督脉。 (4)操作 ①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者侧后方,用按揉法在百会、风池、风府穴治疗2~3分钟,用拿法在风池穴治疗1分钟。②患者俯卧位,医者站于患者身侧,用掌揉法在背部膀胱经的命门、关元俞穴治疗2~3分钟,用直擦法在督脉治疗,以透热为度。③用按揉法、掌擦法在病变关节周围做重点治疗,以关节内透热为佳,时间3~5分钟。 3.湿(着)痹 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不移,痛处固定,肌肤麻木不仁,或患处肿胀,行动不灵便,喜暖畏寒,得热得按则痛缓,每遇阴雨风冷即发。舌淡,苔白腻,脉濡缓。 (1)治法 疏风祛湿,舒筋通络。 (2)手法 同基本治法。 (3)取穴与部位 在基本治法基础上,加脾俞、胃俞、肾俞、八髎、阴陵泉、丰隆。 (4)操作 ①患者仰卧位,医者坐于患者足端,用按揉法在下肢阴陵泉、丰隆穴治疗2~3分钟。②患者俯卧位,医者站于患者身侧,用一指禅推法或按揉法在背部膀胱经的脾俞、胃俞、肾俞穴治疗2~3分钟,然后用横擦法治疗,以透热为度。③继上势,用按揉法在次髎穴治疗,用掌擦法在八髎穴治疗,以透热为度。 4.热痹 肢体关节疼痛,病变部位红、肿、热、痛,得冷则舒,难以活动,可累及多个关节。可兼有发热、口渴、心烦、喜冷恶热。舌红,苔黄,脉滑数。 (1)治法 疏风清热,活血通络。 (2)手法 同基本治法。 (3)取穴与部位 同基本治法。 (4)操作 ①用一指禅推法或按揉法在病变部位治疗,手法宜轻柔,以酸胀为度,时间5~7分钟。②做关节被动活动时幅度由小渐大,动作宜缓和,以患者能忍受为限。③病变部位不用擦法,可用轻柔的掌摩法,以微热为宜。 【注意事项】 1.病变关节肌肤麻木不仁者可用拍击法治疗;凡风寒痹证,疼痛剧烈或肌肤麻木者均可在手法治疗后加用热敷。 2.在治疗过程中,特别是最初的几次治疗后,如患者出现酸胀加重或扩散,属正常现象。 3.嘱患者注意保暖,避寒湿,忌食生冷辛辣,调畅情志,适当参加体育锻炼。有关节功能障碍者,应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 【疗效评定】 1.治愈 症状消失,关节活动正常,实验室检查正常。 2.好转 症状明显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3.未愈 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无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