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源干细胞产品药学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国家药审中心通告2023年第33号) ...

2023-6-4 20:57| 发布者: 杏林| 查看: 1014| 评论: 0

摘要: 本指导原则主要为按照药品管理相关法规进行研发和注册申报的人源干细胞产品的上市申请阶段的药学研究提供技术指导。本指导原则不涉及生殖细胞、造血干细胞移植等产品。 ... ...


1.2 诱导分化工艺

通过诱导分化,细胞应具备相应的细胞生物学特征,以支持临床拟应用的功能。在定向诱导分化过程中,需结合干细胞的发育或分化进程,引导或调控干细胞变为功能细胞。为有效控制干细胞发生非目标分化,需采用合理的分化诱导剂或适当的分化抑制剂提高定向分化效率。生产工艺应能对不同分化阶段的细胞命运进行有效调控,控制终末细胞不再发生非预期的分化或转分化。对各阶段细胞群的组成、纯度、干性、多能性、分化潜能、标志物表达、生物学功能(分化能力和细胞因子分泌谱)等可选择在合理的分化节点进行监测。

1.3 基因修饰和其他工艺

一些工艺策略,如基因修饰、细胞激活或预处理,可能有助于增强干细胞终产品的期望的生物学活性。其中,通过基因修饰启动或过表达特定治疗活性蛋白,可增强特殊治疗功能。细胞因子刺激、化学物质诱导、物理方式干预(如低氧处理)等,可提高免疫调控功能。采取这些工艺策略时,应进行相关的细胞功能验证,并充分评估引入的安全性风险。

1.4 纯化工艺

纯化工艺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纯度,即提高具有特定表型的细胞与总细胞的比值,减少最终细胞产品中的非目的细胞和其他杂质。应对纯化工艺进行开发研究和工艺表征,对各纯化步骤和纯化工艺参数的纯化效率和收率进行评估。

由于非目的细胞成分复杂,其可能是来自不同或同一谱系的细胞,分化不完全的细胞,或不需要的细胞,如未分化的干细胞,纯度分析时应加强对工艺中间品各组分的分析鉴定,尽可能完整地明确各成分的性质,分析非目的细胞的特性。

2. 制剂工艺

2.1 制剂处方 

剂型的选择需考虑产品的临床应用、储存和运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等因素。处方的设计和筛选需与剂型相适应,并能有效维持产品的活性和稳定性。根据研究,确定最终制剂和使用方式,如确定是新鲜细胞还是冻存细胞,是游离细胞形式还是与基质结合,是冻存细胞复苏后直接给药还是经洗涤等工艺处理后再给予患者等。同时,还需明确处方组成,制剂规格、细胞浓度等。

2.2 辅料

通过风险评估,并经充分的处方筛选研究和验证,证明选用辅料的科学性和安全性,并明确辅料的来源、质量和用量。辅料的使用应符合药典要求。建议尽量选择低风险的辅料,尽量选用药用级辅料。当使用新型辅料时应参考相关指南开展适当的非临床安全性研究。

2.3 制剂生产工艺

制剂生产工艺需结合产品特点、处方、剂型等研究确定,工艺开发过程中,可应用质量源于设计的理念,关注处方的配制方式、工艺操作时间、灌装准确度、无菌条件控制等。如制剂需要冻存,应开展制剂的冻存和复苏工艺研究,鼓励采用带有在线监测的程序降温先进设备开展不同降温程序研究。对于冷冻保存或以其他方式储存的产品,应确定短期或者长期储存对产品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

3. 工艺过程控制

干细胞产品复杂,产品质量难以完全精确表征,可应用质量源于设计的理念,加强工艺过程控制。为了控制产品的批间质量一致,可对干细胞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合理的过程控制,包括明确的工艺参数和中控标准,以确保其质量(一致性、纯度和效力)和安全性。这些工艺参数包括特定步骤的培养条件(温度、溶氧、pHCO2)、工艺添加剂的用量、生产中每个环节的时间控制范围,等等。

同时,可在合理的工艺节点进行工艺中间品检测,检测与产品质量相关的工艺性能指标,如细胞形态、活力、表型特征(包括预期和非预期细胞群)、生物负荷、回收率等,并设置可接受标准,为纠偏限度提供依据。由于干细胞产品一般无法进行终端除菌和除病毒工艺,外源因子污染风险高,生产过程中应在适当环节检测微生物安全性指标(包括无菌、支原体、内毒素等)。

(二)工艺变更 

干细胞产品的变更,可参考一般生物制品的可比性研究的基本原则,但由于干细胞产品的复杂性和异质性,现有的药学表征方法很难全面反映变更前后产品质量(安全性、有效性)的差异。在干细胞产品的开发和上市后变更中,可能需要更多借助非临床和临床研究手段。

对于干细胞产品,不能仅靠终产品的检测来说明变更前后产品质量的可比性,变更研究的内容应该覆盖变更前后的原材料比对、工艺过程比对、工艺中间品与终产品的质量属性比对,以及稳定性比对等,其中质量属性比对应该着重关注鉴别、生物学活性以及纯度和杂质等。全面识别各类变更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的潜在影响,科学合理地制定变更策略和研究方案。可以参考 ICHQ5E 的基本原则,设置合理的可比性研究取样点、检测指标及可接受标准,选用变更前后工艺生产的代表性批次进行可比性研究,关注检测项目的全面性、预设对比研究标准设置的合理性、检测方法的有效性和检测结果分析的客观性等。

随着研发的进展,研发过程中可能存在多个阶段不同的生产工艺,如非注册临床工艺、非临床工艺、临床工艺、商业化生产工艺、上市后变更的新工艺等,应具体分析各阶段工艺之间的差异,研究各工艺版本下的产品质量是否可桥接,如有必要,应进一步提供非临床或人体比对研究数据。一般情况下,在确证性临床试验开展前,建议完成所有预期变更。

(三)工艺验证

为了持续生产出质量一致的干细胞产品,进行切实可行的工艺验证十分关键。经过工艺验证后,生产中所有原材料和工艺严格遵循质量控制体系和标准操作规程。

工艺验证时,需采用商业化生产产能下的生产工艺,进行连续多个批次干细胞产品的生产,关注起始原材料等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商业化工艺验证自体产品时,应关注同时同阶段最大产能的挑战研究,考虑人员、设备、物料、环境、检测等整体运行能力对生产产能的支持能力,还应着重考虑干细胞的体外扩增能力、代次和分化效率、产品纯度对商业化生产产能的支持能力。应详细记录工艺验证中,不同批次工艺性能和产品质量的变化情况,全面确认生产工艺的稳健性和产品质量的一致性,验证关键生产阶段样品的鉴别、微生物安全性、纯度和生物学活性,评估基因组稳定性等,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考虑到生产工艺对生产终末细胞的影响,需对可传代的终产品进行传代稳定性研究和验证,建议重点关注限传代次下的生长特性稳定性、遗传稳定性、成瘤/致瘤性考察以及终末细胞分化和去分化情况分析等。

在输入人体前,干细胞产品到达医疗机构的运输方式、在医院的使用方法(如复苏、洗涤等)、处理时间和储存条件、期限等也应进行验证。在临床回输操作中,重点关注防范不同类型细胞自身特点所引起的风险(如细胞失活、聚团、丧失干性等),以及临床使用过程中微生物污染的风险。对于新型给药装置和给药方式,需验证给药准确度。

 

六、质量研究与质量标准

(一)质量研究

由于干细胞产品具有多样性、异质性、复杂性、特殊性、进展性等特性,因此对干细胞产品的质量研究应全面且持续,建议选择代表性的生产批次(如非临床研究批次、临床试验批次、商业化生产批次)和合适的生产阶段样品(例如原代细胞或细胞种子、细胞库、工艺中间品、原液和制剂成品等)进行研究。质量研究内容可结合细胞特性进行选择,尽量覆盖细胞特性分析、理化特性分析、纯度和杂质分析、安全性分析和生物学活性分析等方面,尽可能采用一系列先进、正交的分析技术,且分析方法应经过研究确认,确保方法适用可靠。

1. 细胞特性分析

细胞形态:形态学分析可能对细胞的生长分化状态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可结合各种成像技术进行细胞形态观察,帮助确定细胞的状态。

细胞鉴别:建议从细胞的表型或遗传型等多种维度,采用种属鉴别和细胞谱系等多种方法对细胞进行鉴别,鼓励开发能鉴别潜在污染细胞的方法,控制生产过程中细胞交叉污染的风险。

细胞活性:干细胞产品通常是活的细胞治疗产品,可通过细胞活率、活细胞数、群体倍增时间(PDT)、细胞周期等对细胞活性进行综合评价。

生物标志物:多种表面标志物可对细胞类型、多能性、谱系、终末分化和/或功能进行表征,常采用相关分析检测方法如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等,进行细胞特性分析。mRNA 标记物与蛋白质标记物表达的有效相关性如果经验证,可使用基于 mRNA 的标记物辅助进行细胞表征。

2. 理化特性分析

 一般理化特性分析需结合产品类型和制剂特征开展研究,常包括外观、颜色、pH 值、明显可见异物、渗透压摩尔浓度、装量等项目。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