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眼、耳、鼻、咽、喉、口齿位居人体上部,为清阳流行交汇之所,皆为清窍,以通为用。一方面,它们通过经络的沟通与内在的五脏六腑关系密切;五脏六腑之精气上注于目,则目能视;上注于鼻,则鼻能嗅;上注于耳,则耳能听;上注于口,则舌能知五味;上注于咽喉,则能正常呼吸等。另一方面,它们又是相对独立的器官,功能不同,各有所司,以通为用。故推拿治疗此类病证应建立“脏腑筋脉整体观”的指导思想,遵循“整体调理与局部调治相结合”的治疗原则,通过脏腑筋脉的整体调理及局部症状的对症治疗,促使该类病证的全面康复。 一、辨证要点 五官科病证的发生,外因主要是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内因多为七情、饮食、劳倦内伤及官窍之间的病变相互传变。各种致病因素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不能正常上行濡养清窍而为病。病变的初期和中期,以外邪侵袭、脏腑实热、痰湿阻滞、气滞血瘀等实证较多;疾病的中、后期,正气虚衰不足,以肝、心、脾、肺、肾五脏虚证较多。故推拿临床常以脏腑辨证和经络辨证为主。 (一)重视脏腑辨证 《灵枢•五阅五使》曰:“五官者,五脏之阅也。”眼能视万物、辨形状、察秋毫、别颜色,主要依靠肝、心、脾、肺、肾五脏精气的充养,其中与肝能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有密切的关系,目为肝窍。《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耳能听声音、赏音乐,与肾、心、肝、胆、肺、脾关系密切,耳为肾之窍。《灵枢•脉度》曰:“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鼻能司呼吸、嗅气味,与肺、脾、胃、肝、胆、肾、心关系密切,鼻为肺之窍。《灵枢•脉度》曰:“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咽喉为肺胃之系,与肺、脾、胃、肝、肾关系密切。《重楼玉钥•喉科总论》曰:“喉者空虚,主气息出入呼吸,为肺之系,乃肺气之通道也。”口齿包括口、齿、唇、舌,与胃、脾、大肠、心、肾、肝等脏腑有密切的联系。《灵枢•脉度》曰:“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故五官科病证的病位主要在局部,但与所属脏腑关系密切。辨五官科病证的寒热虚实应注意脏腑功能的偏盛和偏衰。 (二)强调经络辨证 头为诸阳之会,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眼、耳、鼻、咽、喉、口齿等器官与脏腑之间的有机联系主要依靠经络连接贯通,五脏六腑的精、气、血、津液需要通过经络才能濡养五官,维持五官的正常功能,故五官的功能活动与经络关系密切。其中,“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手、足三阳经脉的循行与头面五官直接相关,手、足三阴经脉虽然不上行头面,但亦直接或间接与五官发生联系。 1.眼与经络的关系 足三阳经之本经均起于眼或眼周围,手三阳经均有1~2条支脉止于眼或眼附近。起止、交接及循行于眼内眦的经脉有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3条。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之睛明穴,上循攒竹,过神庭、通天,斜行交督脉于巅顶百会穴;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迎香穴,经过目内眦之睛明穴,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会;手太阳小肠经一支脉从面颊部别出,上走眼眶之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之睛明穴,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起止、交接及循行于眼外眦的经脉有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3条。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之瞳子髎,由听会过上关,上抵额角,下行耳后,经风池至颈,其一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耳前,再行至瞳子髎,另一支脉又从瞳子髎走大迎,会合手少阳经,到达眶下;手少阳三焦经有一支脉从胸上项,沿耳后翳风上行,出耳上角,到角孙,过阳白、口禾髎,再屈曲下行至面颊,直达眼眶之下,另一支脉入耳中,走耳前,与前一支脉交会于面颊部,到达目锐眦,与足少阳胆经相接;手太阳小肠经有一支脉循颈上颊,抵颧髎,上至目锐眦,过瞳子髎,后转入耳中。 与目系有联系的经脉有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和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的主脉沿喉咙之后,行大迎、地仓、四白、阳白之外,直接与目系相连;手少阴心经的支脉系目系;足太阳膀胱经有支脉通过项部的玉枕穴入脑,直属目,称眼系。奇经八脉中,起止及循行路径与眼直接相关的有督脉、任脉、阳脉、阴脉及阳维脉。 2.耳与经络的关系 耳为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与耳均有直接联系,其中,经脉直接循行于耳的有7条。足少阳胆经,其分支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走耳前,至目锐眦后方;手少阳三焦经,其分支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走耳前,至目锐眦;手阳明大肠经,其络支从颊下过耳前,会于耳中;足阳明胃经,环唇,交承浆,沿下颌后下方,经大迎,循颊车,上耳前,沿发际至前额;手太阳小肠经,其分支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入耳中;足太阳膀胱经,其分支从巅分出,向两侧下行至耳上角;手厥阴心包经,其脉如胸中,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 3.鼻与经络的关系 鼻为血脉多聚之处,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中,直接循行于鼻或鼻旁者有手足阳明、少阳、太阳、手少阴、足厥阴、督脉、任脉、阳脉、阴脉等12条。此外,尚有足太阳、足阳明经筋循行于鼻。 4.咽喉与经络的关系 咽喉为头与躯干气血相连接的重要通道,鼻为经脉循行交会之处。十二经脉中,除足太阳膀胱经外,其余11条经脉皆直接循经咽喉;奇经八脉中,除督脉、带脉、阳维脉外,其余5条经脉皆循经咽喉。此外,尚有手足阳明、太阳、少阳6条经筋循行于咽喉。 5.口齿唇舌与经络的关系 齿为骨之余,舌为心之苗,口唇为脾之外候。口齿唇舌有赖于脏腑经脉气血、津液之温煦滋养,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十二经脉中,与口齿唇舌关系较为密切的经脉有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阴肾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厥阴肝经等。此外,奇经八脉中的冲脉、任脉、督脉也循行于口齿唇舌。 二、推拿操作要点 五官科病证具有局部症状较急、全身症状不明显的特点。推拿治疗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通过选用适当的手法,刺激五官局部,并循经刺激机体的相关经络和腧穴,使局部经络通畅、气血通行,相关脏腑得到调整,阴阳得到调和,从而实现“标本兼治”的目的。因此,正确选用推拿手法,掌握手法的操作要领,合理选择经络和腧穴,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一)手法选择原则 头面五官部属清窍集中部位,肌肉较少,骨窍以通为用,故局部推拿手法的选择宜以按、揉、一指禅推法等接触面积较小、渗透力较强的手法为主;循经远端操作宜选择刺激量较大的点法、按法为主;颈项部操作可适当选用缓和舒适的法。若属外感实证,用力稍重,以求泻其实;凡属劳倦内伤、正气不足者,用力宜稍轻,适当选用摩法、擦法等具有温热作用的手法,以求补其不足。 (二)穴位选择原则 五官科病证选穴主要以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为指导,以局部就近取穴和循经远端取穴相结合为原则。 1.局部就近取穴 主要以病证所表现症状的周围取穴为原则,如近视选择睛明、攒竹、鱼腰、瞳子髎等,鼻炎选择迎香、人中等,牙痛选择颊车、地仓、阿是穴等,耳鸣选择耳门、听宫、听会等。 2.循经远端取穴 根据局部病证的临床表现与脏腑经络的相关性,循经选用所属经络及相应穴位进行治疗。如眼与足厥阴肝经的循行关系密切,近视可取行间、太冲穴;耳与手少阳三焦经的关系密切,耳鸣可取肩髎、外关穴;颌面与手阳明大肠经的关系密切,牙痛可取曲池、合谷穴等。 此外,还可以配合随症取穴法,如取光明穴治疗近视,牵正穴治疗斜视,风池穴治疗鼻炎等。推拿处方的合理性、穴位选用的精准性及手法质量的优劣性,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