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折点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2018年第31号) ... ... ...

2023-6-6 17:49| 发布者: 杏林| 查看: 1033| 评论: 0|来自: 国家药监局

摘要: 本则为药品注册申请人和临床试验研究者在规划、设计、实施和监督抗菌药物敏感折点研究和敏感标准制定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主要用于指导创新抗菌药物折点研究,目前仅限定为抗细菌药物,对于一些针对特殊病原体的药物 ...


确定相关性最好的PK/PD指数:分别以3PK/PD指数为横坐标,药效学数据为纵坐标作图,拟合度最好的即该药物的PK/PD指数。如图2显示AUC/MIC为相关性最好指数,图3显示T>MIC%为相关性最好指数。

需要测定的菌株种类与数量:针对新抗菌药物抗菌谱和预计临床适应症选择,应覆盖主要目标适应症细菌,一般需35株,且部分菌株的MIC值应在其野生型分布的高MIC值端。菌种中有药敏试验质控菌株的建议首选质控菌株。

2. 建立体外动力学模型,确立PK/PD相关指数

所建体外动力学模型需满足以下2个条件:1)至少可模拟出一级动力学的浓度变化,即通过泵速的调节,造成药物浓度呈指数型衰减,可以准确模拟人体血药浓度半衰期;2)药物浓度动态变化时,保证细菌浓度不被稀释。

通过所建体外动力学模型,采用剂量解析法,测定不同菌种的不同菌株在不同给药条件下菌落数的改变,作图得到PK/PD相关指数(同动物模型研究方法)。

体外动力学模型与动物体内感染模型相比有以下优点:1)较易模拟人体血药浓度的变化;2)便于采集多点样本;3)减少动物的消耗;4)对在动物体内不易生长的菌种特别有用。缺点是:1)完全不包含生物体对感染与药物的应答;2)对技术要求高,有些技术问题,如细菌吸附、污染和过滤层阻塞等,如处理不好会影响试验结果。3)体外动力学与体内一致性不易把握。因此,如果采用体外动力学模型进行PK/PD相关指数研究,还需对重要数据以动物模型加以确认,但可以减少动物实验时的菌株数量、给药剂量以及给药间隔。此外,体外建模通常是模拟血药浓度变化,当感染部位组织浓度与血浓度差异大时,注意二者间差异,需要时对模型参数适当调整。

(三)确立PK/PD靶值范围

方法基本同于确立PK/PD指数。不同之处在于:1)根据上述结果适当减少给药频率;2)加大剂量范围;3)增加菌株种类与数量,覆盖新抗菌药物抗菌谱中主要菌种,且每种细菌含若干不同MIC值的菌株,甚至包括超出Ecoff的菌株。以此观察随PK/PD指数值改变时药效学数据的变化,依次找到药效学数据处于静态(菌落数没有明显变化)、降低1log值、降低2log值时所对应的PK/PD值,此数值范围即PK/PD靶值范围。其上、下限值可认为分别对应临床免疫力正常与缺陷患者。

确立PK/PD靶值同样可以选择直接进行动物实验或先在体外模型中试验,再对重要结果以动物实验验证。

(四)计算机模拟获得PK/PD界值

从早期临床试验中获得健康受试者PK参数,以推荐临床试验用给药方案所对应药代参数,结合体外大样本细菌MIC分布,以动物实验中获得的PK/PD靶值范围作为取得不同临床和微生物疗效的靶值范围,通过蒙特卡洛或其他统计学模型模拟,获得PK/PD指数达到某靶值的累积响应百分率(cumulative fraction of response, CFR)以及在不同MIC浓度下的达标概率(probability of target attainment, PTA),以PTA=90%时的MIC值作为PK/PD界值。注意:有效药物浓度一般指游离药物浓度。模拟时需使用可靠模拟软件,药动学参数服从对数正态分布(Log Gaussian distribution),f服从均匀分布(uniform distribution),MIC服从独立分布(random distribution),模拟次数一般不少于5000次。针对不同PK/PD指数,选择相应计算公式。其中f T>MIC%的计算公式中应包含输注时间。健康受试者的PK参数变异较小,临床研究后期,如果获得目标适应症患者的PK数据,可以该数据再进行蒙特卡洛或其他统计学模型模拟,重新确定PK/PD 界值

 

五、确立初始敏感折点

分别获得EcoffPK/PD 界值,PK/PD 界值低于Ecoff要看其位于野生型菌株正态分布的何处。如果落在接近正态分布的高MIC值一端,即按照PK/PD 界值,只有少量野生型敏感菌株被划入非敏感范畴,则选择PK/PD 界值作为初始敏感折点;如位于正态分布的中间甚至低MIC一端,则认为此种或此组细菌对该药物非敏感,应于抗菌谱中去除。PK/PD 界值高于Ecoff时,可参照已知同类药物中化学结构相近药物的临床折点与Ecoff比值,只要不超过此比值,仍可选择PK/PD界值。如PK/PD界值与Ecoff相差过大,需分析原因,必要时重复部分试验。最保守的PK/PD界值在药物最低使用剂量下得到。所以,给出折点时应注明是在何种剂量下得到。

平衡折点时还应考虑到其实用性,在新药临床试验中,不宜针对一个药物制定过多折点。

 

六、建立、确定申请上市折点

(一)通过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验证初始敏感折点

在临床研究期间,对入选感染患者同时进行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PPK)并与之前体外药效相结合,或直接进行群体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在大样本的基础上进行验证。按照稀疏点采样的方法采集不同时间点的血样,同时收集患者的各种信息,建立PPK模型;收集尽可能多患者的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血和感染部位),进行PPK/PD研究;综合体外药敏结果、药代参数、细菌学疗效、临床转归以及安全性,评价初始敏感折点是否合适。抗菌药物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内容、要求及结果分析等详见《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二)患者经典PK/PD研究验证

选择一定例数细菌培养阳性患者,采集完整的药代动力学样本进行药物浓度测定,综合体外药敏结果、药代参数、细菌学疗效和临床转归,对目前所用折点进行评价。但考虑到这种研究所入选患者例数有限,故其结果仅供参考。

临床研究是对初始敏感折点的真正验证,如在期临床试验阶段即出现临床转归与药敏结果不符现象,则应参照临床结果适当调整,并于下一阶段的临床试验中继续验证。如经临床试验阶段的验证,未发现初始敏感折点的问题,则于申请新药上市时提出此折点为该药物的敏感折点。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