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跷、阴跷是足太阳和足少阴经的分支。《太素》作乔,原意为“举足行高”(《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段注为“举足小高”。《素问》王冰注:“谓举也。”脉起于足部,与肢体运动有关,有活动敏捷之意,《难经》杨玄操注:“,捷疾也。言此脉是人行走之机要,动足之所由,故曰脉焉。” 本节分循行分布、功能与病候两部分。 一、循行分布 (一)阴跷脉 起于跟中,出足少阴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至咽喉,会冲脉,入,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而上行。(图15-5-1) 【交会穴】 照海(足少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阴),交信(阴郄;足少阴),睛明(足太阳,此据《素问》王冰注,《甲乙经》无会阴记载)。 【古文献摘录】 《灵枢·脉度》:“(阴)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而上行。” 《灵枢·脉度》:“脉从足至目,七尺五寸……” 《难经·二十八难》:“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 《奇经八脉考》:“阴跷者,足少阴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足少阴然谷穴之后,同足少阴循内踝下照海穴,上内踝之上二寸,以交信为郄,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至喉咙,交贯冲脉,入内廉,上行属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阳五脉会于睛明而上行。凡八穴。” 图15-5-1 阴跷脉循行示意图 (二)阳跷脉 起于跟中,出足太阳之申脉,循外踝上行,沿髀胁上肩,循面,交目内眦,会睛明,入脑,下耳后,入风池 。(图15-5-2) 【交会穴】 申脉、仆参(均足太阳),跗阳(阳郄;足太阳),居髎(足少阳),臑俞(手太阳),巨骨、肩髃(均手阳明),地仓、巨髎、承泣(均足阳明),睛明(足太阳)。 【古文献摘录】 《灵枢·寒热病》:“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阴、阳,阴阳相交……交于目锐(应作“内”)眦。” 《难经·二十八难》:“阳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 《奇经八脉考》:“阳者,足太阳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出于外踝下足太阳申脉穴,当踝后绕跟,以仆参为本,上外踝上三寸,以跗阳为郄,直上循股外廉,循胁后髀,上会手太阳、阳维于臑俞,上行肩膊外廉,会手阳明于巨骨,会手阳明、少阳于肩髃,上人迎,挟口吻,会手足阳明、任脉于地仓,同足阳明上而行巨髎、复会任脉于承泣,至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阴五脉会于睛明穴,从睛明上行入发际,下耳后,入风池而终。” 图15-5-2 阳跷脉循行示意图 二、功能与病候 (一)功能 脉的功能主要为“司目之开合”和主肢体运动。由于阴阳脉交会于目内眦,其脉气濡养眼目,利于目之开合,调节人体的清醒和睡眠,阳脉盛,主目张而不欲睡;阴脉盛,主目闭而欲睡。《灵枢·寒热病》有“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的论述。 另一方面脉起于足,具有交通一身阴阳之气,调节肢体运动的作用,特别是与下肢运动密切相关。 (二)病候 《难经·二十九难》:“阴为病,阳缓而阴急;阳为病,阴缓而阳急。”即说明阴脉气失调,出现肢体外侧肌肉弛缓而内侧拘急;阳脉气失调,出现肢体内侧肌肉弛缓而外侧拘急的病症。脉病候还可出现目痛、失眠或嗜卧及痫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