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确证性临床试验 (一)试验设计 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是镇痛药物临床试验的公认标准设计。 随机 性别、年龄、手术种类等对疼痛评价有明显的影响,临床试验随机中应注意组间的均衡性。对照 确证性临床试验中以安慰剂作为对照是必要的。由于疼痛评价的主观性,单独选择阳性药对照的、非劣效临床试验可能得出非劣效于实际无效的药物的结论,因此,一般不接受仅以阳性药物作为对照的非劣效假设的确证性研究。然而,随着临床可选择的镇痛药物的数量增加,为反映新开发药物与现有可选择药物特别是相同作用机制的已上市药物的相对有效性和安全性特征,有阳性药物对照的临床研究在总体临床开发计划中是必要的,鼓励在确证性临床试验中开展安慰剂和阳性药对照的三臂研究。 补救用药 出于临床试验伦理考虑,镇痛药物的临床研究必须允许使用补救药物。统计计划中应根据研究目的充分考虑补救用药的伴发事件并制定合理的处理策略。以疼痛改善量作为主要疗效指标评价药物有效性时,应当以补救药物在组间均衡或试验组补救药物使用量低于对照组为前提。补救用药的使用量、使用时间、频次,作为间接反映药物作用特点的指标。 观察时间 急性术后疼痛一般持续3-7天,短半衰期药物一般需要多次给药,应当观察多次给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效性观察的时间取决于模型疼痛的一般变化规律,最短不能少于24小时,一般建议有效性评价48小时及以上。安全性评价一般应当持续至受试者脱离医疗监管环境后,且距末次给予试验药物不低于3-7个消除半衰期,或根据药物的非临床、早期临床安全性信息确定。对于一些特殊的药物,例如手术切口局部给药需要考察局部愈合情况的,应当满足相应的要求。 (二)入选人群特征 临床研究入选人群同质化可提高模型检验的灵敏度[9],但临床试验中过于狭窄的人群范围将难以代表临床实践中更广泛的人群。 确证性研究的模型一般应当包括躯体性疼痛和内脏性疼痛模型,也可根据产品特点选择适当的模型。 模型选择 手术种类与疼痛强度存在关联,一些手术的术后患者发生中重度疼痛的比例更高[10,11],从而可能降低临床试验筛选失败率。类型不同的手术合并可能由于异质性而降低检验效能。选择临床试验的模型需要综合考虑药物的作用机制、模型的筛选成功率、检验效能等因素。常用的模型举例见表1。申办者也可根据药物的特点选择或开发新的临床试验模型,如果拟选择的模型的疼痛特征和检验效能等信息不够充分,应在早期临床试验阶段中进行充分研究。 表 1 常见术后镇痛有效性研究的疼痛模型举例
*一些腹腔镜手术例如胰腺癌根治术等 IV 级手术后疼痛强度可能达到中重度。 (三)有效性评价指标 镇痛效果通常是镇痛药物最核心的评价内容[12]。镇痛药物的临床试验中应该测量疼痛强度。 疼痛总是主观的,在具备足够认知和表达能力的儿童[13]和成人患者中,应当使用患者自我报告的疼痛强度评估进行镇痛效应的测量。通常,应当测量静息和运动状态的疼痛强度。 应当注意,对于年龄、文化水平和背景各异的人群,疼痛测量工具的使用偏好和信效度等不同[14],所使用的测量工具的适用性应为公认信效度高或在II期研究阶段进行探索验证。 对于无自我报告能力的婴幼儿、认知障碍患者、持续镇静患者等,尽管已开发了一些医务人员或看护者评价的测量工具,这些工具由于评价者之间的差异用作评价镇痛效果的信效度没有被广泛接受。这些人群中,他评量表可作为参考信息进行测量。 术后镇痛药物的起效时间、作用维持时间是评价药物作用特点的重要参数。根据给药时机的不同,目前有一些不同测量方法。例如术中或术前给药的药物,可采用首次补救镇痛或自控镇痛泵按压的时间等间接测量的方法,作为药物失去疗效的标志;对于疼痛发生后给药的情况,也可以依据患者的直接评价进行测量,例如“双秒表法”。鼓励开发适合于药物自身特点的测量方法。 术后疼痛的临床试验往往有多个影响疗效判断的混杂因素,有时需要采用两个或多个主要疗效指标进行镇痛有效性的评价。鼓励在临床试验开展前与监管机构沟通有效性评价指标。 1、主要疗效指标 以疼痛强度评分为基础的主要疗效指标 术后疼痛一般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偶尔因诱发因素增强,少部分患者转化为慢性疼痛。在疼痛消失前患者所体验的“疼痛量”的变化具有临床意义。主要疗效指标通常应当直接反映术后一段时间的“疼痛量”的变化。最常用的指标是时间加权疼痛强度评分差值和(SPID,sum of pain intensity difference)。术前或术中给药的情况下,无法采集可靠的基线疼痛强度评分,因而不能计算疼痛强度差值,仅能得到疼痛强度评分的时间加权积分(AUC)。AUC 也是常用的主要疗效指标。 这些以疼痛评分为基础的有效性评价指标均可能受到补救药物因素的影响。在进行统计分析时需要考虑使用窗口期最差观测值结转(wWOCF)等方法进行校正后的敏感性分析。以AUC 值作为主要评价指标时,还可能混杂其他影响疼痛评分的药物(例如在手术结束前使用的其他镇痛、镇静药物)因素,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考虑,必要时,可考虑设定两个或更多主要疗效指标。例如在 AUC 以外,增设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反映延迟疼痛开始的时间的相关指标等。注意,延迟疼痛开始的时间是否具有临床意义需结合其他预防性镇痛药物的作用时间和组间均衡性等因素判断。 以吗啡使用量为基础的主要疗效指标 术后中、重度疼痛中与强阿片类药物联合使用,以减少强阿片类药物使用量为目标的创新非阿片类镇痛药临床试验中,阿片类药物使用量(通常为吗啡)可作为主要疗效指标之一。这种情况下,不应牺牲患者的疼痛体验来降低吗啡使用量,试验组的疼痛强度评分应非劣效于对照组。目前具有临床意义的吗啡节约量界值尚未确定,因此,临床研究还需要阿片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有临床意义的发生率或程度降低。 在无法可靠地获得患者自我评估的疼痛强度数据时,由医务人员按需给药或患者自控给药的吗啡减少量可作为替代指标。 2、次要疗效指标 所有确证性研究均应提供疼痛强度评分-时间曲线,曲线的形态可以直观反映试验药与安慰剂的效应差异。有临床意义的关键时间节点的疼痛评分差值和/或 AUC、关键时间节点的疼痛强度评分、关键时间点轻、中、重度疼痛强度受试者比例、补救药物使用量、首次使用时间等反映药物作用特点的指标可为药效学评价提供参考。 (五)安全性评价 已有相似结构或同作用靶点的非阿片类镇痛药物的,临床试验中需充分关注结构或机制相关的不良反应。例如局麻药特征性不良反应心血管不良反应、神经系统不良反应,NSAID 类药物可能相关的出凝血、伤口愈合、肾功能、心血管、肝功能等不良反应。与阿片类药物合用时,阿片类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如镇静、呼吸抑制、恶心、呕吐、腹胀、尿潴留、睡眠障碍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也应当关注。 改变给药途径的改良型新药的研究中,与给药方式改变带来给药局部(如手术切口)不良反应和制剂变更引起药代变化从而可能带来的药理作用相关不良反应(如局麻药相关不良反应)也是关注重点。 五、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2020 年)》.2020 年 4 月.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管理指导原则(试行)》.2011 年 12 月. 3.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物临床试验的一般考虑指导原则》.2017 年 1 月. 5.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创新药临床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21 年 12 月. 6. Henrik Kehlet,Postoperative Opioid Sparing to
Hasten Recovery. Anesthesiology 2005; 102:1083–5 7. Development of evidence-based recommendations for
procedure-specific pain management: ROSPECT methodology Anaesthesia 2019, 74,
1298–1304 G. P. Joshi,1 M. Van de Velde,2,3 H. Kehlet,3,4 and on behalf of the PROSPECT
Working Group Collaborators 8. THE CLINICAL ASSESSMENT OF ANALGESIC DRUGS D.W.
LITTLEJOHNS & D.W. VERE Br. J. clin. Pharmac. (1981), 11, 319-332 9. Farrar, J. Advances in clinical research
methodology for pain clinical trials. Nat Med 16, 184–1293 (2010). https://doi.org/10.1038/nm.2249 10. Heterogeneity in meta-analyses of treatment of
acute postoperative pain: a review,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111 (6):
897–906 (2013) 11. Pain Intensity on the First Day after Surgery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Comparing 179 Surgical Procedures Anesthesiology 2013;
118:934-44 12. 成人术后急性疼痛专家共识,临床麻醉学杂志,2017,33(9):911-917 13. K.A. Birnie et al.·PAIN,160 (2019) 5–18 Recommendations for selection of
self-report pain intensity measure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quality assessment of measurement properties 14. 疼痛评估量表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20 版)万丽、赵晴等 《中华疼痛学杂志》2020 年 16 卷 3 期 177-187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