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简《引书》中的按摩手法 导引专著《引书》1984年出土于湖北省江陵县张家山汉墓。据墓葬年代推算,其抄写年代不会晚于前186年。内容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导引养生学成就。唐代《一切经音义》对导引的解释是“自摩自捏,伸缩手足”,用于“除劳去烦”。《引书》中的基本内容正是肢体运动和自我按摩。但《引书》中的导引并不仅仅是主动的肢体运动,还包括了被动导引手法。如:“失欱口不合,引之,两手奉其颐,以两手拇指口中擪,穷耳而力举颐,即已矣。”失欱,又称失欠。擪,《说文解字》的解释是“一指按也”。这是颞颌关节脱位口内复位手法的最早记载。《引书》还记载了以仰卧位颈椎拔伸法治疗颈项强痛,以腰部踩踏法和腰部后伸扳法治疗痢疾,以后伸颈部治疗喉痹,以“拊腰”治疗癃闭等。 《引书》的导引文字可与1973年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导引图》对照参看。 二、帛书《五十二病方》中的按摩手法 帛书《五十二病方》,1973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墓葬年代为前168年。《五十二病方》涉及的按摩手法,有安(按)、靡(摩)、摹、蚤挈、中指蚤(搔)、括(刮)、捏、操、抚、循(揗)、等10余种。按摩器具有木椎、铁椎、筑、钱匕、羽毛等,运用器具的手法,有筑冲、羽靡、采木椎窡和匕。《五十二病方》记载了按压止血法,用钱匕推刮治疗小儿惊风抽搐,以及药摩和膏摩法治疗皮肤瘙痒、冻疮等,还出现了多人按摩法。《五十二病方》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手法医学的成就。 三、先秦时期的按摩手法异名 先秦时期手法医学有很多异名。 1.挢引、案抏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云:“臣闻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洒,镵石、挢引、案抏、毒熨,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脏,练精易形。”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注:“挢,音九兆反,谓为按摩之法,夭挢引身,熊顾鸟伸。抏音玩,亦谓按摩而玩弄身体使调也。” 2.眦 《庄子·外物》:“静然可以补病,眦可以休老。”郭庆藩集释引郭嵩焘曰:“《广韵》:‘’本亦作‘搣’。《广韵》:搣,按也,摩也。似谓以两手按摩目眦。”类似的还有揃搣和蚤搣。 3.按蹻 见上文引《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王冰注云:“导引,谓摇筋骨,动支节。按,谓抑按皮肉;蹻,谓捷举手足。”明代吴昆注:“按,手按也。”“蹻,足踹也。”《素问·金匮真言论篇》也有“按蹻”之称。 4.矫摩、乔摩 汉代刘向《说苑·辨物》:“子容捣药,子明吹耳,阳仪反神,子越扶形,子游矫摩,太子遂得复生。”矫摩又作“乔摩”,见《灵枢·病传》。5.折枝 《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汉代赵岐注:“折枝,案摩折手节解罢枝也。”折枝是一种为老年人做的以四肢被动运动为主的治疗或康复手法。《金匮要略》救自缢死用的四肢“屈伸”法即为此法。后世陶弘景整理的《真诰》,介绍了一种道家秘传的用以治疗“风痹不授”(中风肢体瘫痪)的“北帝曲折”法,也与此法有关。 6.抑搔 《礼记·内则》:“疾痛苛痒,而敬抑搔之。”汉·郑玄注:“抑,按;搔,摩也。” 7.摩挲 汉代刘熙《释名·释姿容》:“摩娑,犹末杀也,手上下之言也。”按摩的英译名massage即为“摩挲(之)”的音译。 四、《黄帝内经》中的按摩手法 1.确立了手法医学的正式学科名——“按摩” 作为学科名的“按摩”一称,始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血气形志篇》云:“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首次将按摩作为一种疗法、一门学科提出。《灵枢·九针论》有相同的记载。从《内经》始,按摩成了我国手法医学的正式学科名。直到明代中后叶按摩科被政府取消、“推拿”一词出现后,“按摩”也没有完全被“推拿”取代,而长期并存至今。 2.阐述了按摩手法的作用机理 (1)温经散寒《素问·举痛论篇》:“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其中“血不得散”,《太素》“血”作“而”。“血气散”,王冰注云:“手按之,则寒气散,小络缓,故痛止。”此段文字阐明了按摩有温经散寒而止痛的作用。 (2)活血补血《素问·举痛论篇》:“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这段文字论述了手法外治可以补虚,即通过手法的温通经络作用,可以治疗因局部血虚所致的疼痛等症状。清代吴师机的《理瀹骈文》则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外治法“气血流通即是补”的观点。 (3)舒筋通脉《灵枢·九针论》:“形数惊恐,筋脉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3.提出了按摩手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素问·玉机真脏论篇》提出了若干种可按与不可按的情况。大致是病程短者可按,病证轻者可按。《内经》中提到的按摩适应证,有卒口僻(面瘫)、形数惊恐、不仁、肿痛、发咳上气、脾风发疸(黄疸)、疝瘕、寒气客于肠胃而痛、寒气客于背俞之脉而痛、寒湿中人而痛等病证。对于邪入于肾反传心肺、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寒气客于脉中与炅气相薄而痛等则认为不可按,或按之无益,对于伏梁等病则认为按摩可能致死。 4.特殊手法的运用 如按压腹主动脉法:“其著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灵枢·百病始生》)按压颈动脉法:“大热遍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虚者补之,血而实者泻之。因其偃卧,居其头前,以两手四指挟按颈动脉,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复止如前,热去乃止,此所谓推而散之者也。”(《灵枢·刺节真邪》) 5.膏摩的运用 《灵枢·经筋》记载用“马膏”膏摩法治疗面瘫,针对面瘫的痉挛侧与弛缓侧采用不同的膏摩法。配合活血化瘀、祛风通络的白酒和桂,再以手法“三拊”之。拊法是早期按摩的基本手法。 6.手法诊断与定穴的运用 《内经》除了运用手法以治病外,还将手法用于诊断与定穴,尤以《灵枢》为多。如“取之膺中外输,背三节五脏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灵枢·五邪》);“取之下胸二胁咳而动手者,与背腧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灵枢·癫狂》);“以痛为输”(《灵枢·经筋》);“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五脏之俞出于背者。岐伯曰:胸中大俞在杼骨之端,肺俞在三焦之间,心俞在五焦之间,膈俞在七焦之间,肝俞在九焦之间,脾俞在十一焦之间,肾俞在十四焦之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灵枢·背腧》)。这是一种以手法扪摸探索和验证腧穴的方法。《太素》杨上善注云:“言取输法也。纵微有不应寸数,按之痛者为正。”《内经》的这些论述,使手法触诊成了手法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医宗金鉴》伤科八法的“摸法”主要就是诊断方法。通过扪摸软组织的张力是否异常,有无结节、条索状物、捻发感、弹响感等异常触觉,以及有无压痛点等,有助于病证诊断、腧穴和治疗部位的选定,并可进一步指导按摩手法的运用。 7.按摩人员的选材与考核 《灵枢·官能》云:“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可使按积抑痹……手毒者,可使试按龟,置龟于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手甘者,复生如故也。”官能:指用其所能,量能用人。可见《内经》时代已经有了专业按摩、导引医师,从业人员的选材与考核主要注重其生理条件。“爪苦手毒”,指按摩医生所应具备的手部生理条件,有二解:一指手狠,包括力量和耐力;二指手热,即按摩医生的功力体现。明代方以智《通雅》:“手毒:手心热者。黄帝医书有‘官能’之篇,曰疾毒言语轻人者,可使唾痈呪病。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可使按积抑痹。各得其能,其名乃彰。何子元曰:手毒可使试按龟,五十日而龟死;手甘者复生。盖人手心有火,故能运脾助暖,有极热者按物易化。”清代陆凤藻《小知录》亦云:“手心热者曰手毒。” 《黄帝内经》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为我国按摩医学体系奠定了基础。《黄帝内经》的问世,是我国按摩医学体系建立的标志。 五、第一部按摩专著《黄帝岐伯按摩》 《汉书·艺文志》记载有《黄帝岐伯按摩》10卷(已佚),公认是我国最早的按摩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