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代医籍中的推拿手法 1.《理瀹骈文》中的推拿手法 《理瀹骈文》是吴师机(尚先)的一部外治法专著。其特点是药物外用,方法有膏药、敷、熨、熏、洗、坐、塞、吹等,尤为重视药摩、膏摩。吴氏将他的药物外治方法,归纳为“炒熨煎抹”:“炒熨即摩也,煎抹即浴也。”主张“运手法于炒熨煎抹之中”,以炒熨煎抹代替推拿、针灸。对于药物外治的机理,认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治在外则无禁制,无窒碍,无牵掣,无沾滞”。其外治理论,突出一个“通”字,认为“通则不痛”“气血流通而病自已”;并进一步提出了“外治者,气血流通即是补”的观点。前人曾有针灸、按摩有泻无补之说,“气血流通即是补”观点的提出,为推拿手法在临床各科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理瀹骈文》涉及的推拿手法,有擦、三指擦、揉、抹、推、拍、刮、拿、搓、捏、梳、搓挪、足踏等。手法操作上提出“手势不可过重,令病人难受”。其操作部位包括头顶、胸腹、肚脐、腰背、命门、手心、腿弯、足心等全身各部,有摩腰、摩脐、摩巅、擦太阳、擦天庭、擦项、擦背、擦胸、擦足心、擦耳背、揉腹、抹胸背、抹胁、抹胸腹、按胸、拍胸、刮背心、拍手足心等操作法,而以摩腹、擦背为常用。 2.《石室秘录》中的推拿手法 陈士铎的《石室秘录》专辟“摩治法”篇论述手法。多人操作手法:“手足疼痛者,以一人抱住身子,以两人两腿夹住左右各足一条,轻轻捶之千数,觉两足少快;然后以手执其三里之间,少为伸之者七次;放足,执其两手,捻之者千下而后已。左右手各如是。一日之间,而手足之疼痛可已。”“颈项强直,乃风也。以一人抱住下身,以一人手拳而摇之,至数千下放手。深按其风门之穴,久之,则其中酸痛乃止。病人乃自坐起,口中微微咽津,送下丹田者,七次而后已。往往一日即痊。”还用此法治疗“口眼㖞斜”。多人手法的具体操作手法包括捶、伸、捻、摇、按、摩等。 揉腹法:“脏腑癥结之法,以一人按其小腹揉之。不可缓,不可急,不可重,不可轻。最难之事,总以中和为主。揉之数千下乃止。觉腹中滚热,乃自家心中注定病,口微微漱津,送下丹田气海,七次乃止。如是七日,癥结可消。”这里对揉法操作“不可缓,不可急,不可重,不可轻”而“以中和为主”的要求,适用于大多数推拿手法。 在“动治法”篇中,除了介绍自我竹筒转踏法外,还介绍了一种“反转病人之手在背后,以木槌捶之”和“将其手延拳回不已”的上肢被动运动法。 3.《按摩经》独特的推拿手法 《按摩经》抄本,作者未详。成书于1664年以前,1817年又有人做了整理补充。本书的理论与手法均别具一格。 (1)动脉按压法 本书对首见于《内经》的动脉按压法做了系统总结,丰富、发展了这一独特手法。书中多处记载了股动脉、锁骨下动脉、腹主动脉、胸肩峰动脉、腋动脉和腘动脉按压法,认为有发散四肢脉气、引邪热下降等作用。如:“丹凤展翅一:命患者正坐。用右手从左边掐患人水突穴,有动脉应手,按定觉腋下微痛,膊肘引痛,手指酸麻。将大指轻轻抬起,觉热气从胳膊手指出。又用左手从患人右边掐水突穴动脉,按法与左同,令四肢脉气发散,不至闭塞也。”“黄蜂出洞二:令患人仰卧,以两手大拇指按定云门穴,有脉应手,觉膊手沉紧麻木,将大指轻轻抬起,有气从膊手出也。”“烧山火六:用右大拇指按动紧处,重重切之,随呼吸二七数,慢慢抬起,觉两腿麻木,是邪热下降,随经而发下两腿,犹如火热而行至两足是也。如不到复按切。”“透心凉七:用手按膈下脉气不和者,或左或右,随气重按轻抬,使热气行下直至腿足,岂复上攻心哉。经云:脉气和则脏气平,心家自然清凉矣。” (2)踩蹻法 本书还详细描述了足踏、脚蹬法的操作及功用。如“踏破双关十三:必当令患者平伏,两大腿根有横纹,名曰承扶穴,斯为背部总络,腿处大经,此穴若闭,气血不得流通。治从承扶穴以脚踏定,右脚蹬左腿,左脚蹬右脚,踏稳不宜摇撼,觉腿足麻,将脚轻轻抬起,有热气到足。此开关破壁之法也。”“金鸡独立十四:人胃脘结块,手拿不动。用脚踏住病处,觉脚下有动是也。稳稳踏定,觉气散脚足麻木,轻轻抬起,有余热行至足底。此除邪扶正之法。” (3)小儿推拿手法 总论有“神拿”七十二法,手法操作从头部始,至胸胁、肚腹、背部和下肢。另外还载有一套相当于小儿推拿“大手法”的推拿操作法。 4.《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治痰厥手法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痰饮方》中介绍了两种抢救“痰厥”的特殊手法:“点天突穴以治痰厥,善针灸者,大抵知之。而愚临证体验,尤曲尽点法之妙。穴在结喉(项间高骨)下宛宛中。点时屈手大指(指甲长须剪之),以指甲贴喉,指端着穴,直向下用力(勿斜向里),其气即通。指端当一起一点,令痰活动,兼频频挠动其指端,令喉痒作嗽,其痰即出。”“捏结喉法,得之沧州友人张献廷,其令人喉痒作嗽之力尤速。欲习其法者,可先自捏其结喉,如何捏法即可作嗽,则得其法矣。然当气塞不通时,以手点其天突穴,其气即通。捏结喉,必痒嗽吐痰后,其气乃通。故二法宜相辅并用也。” 5.《修昆仑证验》中的揉积手法 《修昆仑证验》,天休子撰于1846年。主要论述以自我按摩(“揉法”)消“积”的机理与方法。作者认为诸多衰老症状之病根皆在于“气血凝结”之“积”,而消“积”之法,莫过于“揉”。“凡有积滞,无不宜揉。”“通则无积。”认为:“凡百病症,皆以气血为主,通则无积,不通则积。新则积小,久则积大。不论大小内外病症,果能揉之使经络气血通畅,则病无不愈者,不必争此揉积之名分今古也。”“揉”的部位,主要在头面部,尤以“夹车”为重点,其次有眉心、百会、目眦、耳门、山根、颧夹和海底(会阴部)。 6.《动功按摩秘诀》中的推拿手法 《动功按摩秘诀》,汪启贤(肇开)、汪启圣(希贤)编,成书于1696年。第一部分为成人推拿疗法,介绍中风、面瘫、劳伤、癫痫、痔疮、脱肛、水肿、呕吐、黄疸、噎膈、瘰疬、咽喉肿痛、鹅掌风、腰痛、胃脘痛、泄泻、感冒、疟疾、哮喘、咳嗽、肺痈、头痛、月经不调、不孕等内、外、妇、五官科病证的推拿治疗。推拿手法以穴道按压和推擦为基本手法,一般是在某穴上“掐五七十度,擦五七十度”,同时指导患者练习静功调摄。第二部分为自我导引疗法,包括自我按摩、肢体动功和调息。自我按摩法有击天鼓、摩太阳、掐太阳、揉耳、擦脚心、摩昆仑、摩脐轮、摩鼻两旁、摩腰膊、摩精门、摩腿、擦胸、捶臂、扳脚、指按尾闾等。第三部分为小儿推拿疗法,有小儿推拿复式操作法“手诀”的介绍。 7.《治眼九法》 中的推拿手法《治眼九法》,作者未详。清抄本附于《陆地仙经》后,有眼病自我按摩手法。全文如下:“治眼九法:梳:将两手之指揸开梳,自眉际至眼下。九次。擂:屈两大指骨,自大眼角横搽至小眼角外。九次。勒:并手指,横勒眼皮。九次。撮:揸五指,撮眼皮上,如撮物之状。九次。一撮一摔。撮时闭目,摔时开目。攀:左手从项后攀右眼,右手从项后攀左眼。各九次。揉:屈两大指骨,蘸少津唾,揉大小眼角。各九次。运:搓热两手心,摩眼上,九次,如勒状。转:闭目转睛。各九次。闭:闭目良久,忽大睁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