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医学发展至近代,在学术上、体制上都面临着无比严峻的考验。既要面对西医的全面挑战和医政部门的中医存废之争,又要抵御西方按摩术引入中国的冲击。此外,更面临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军阀混战、北伐战争、国共内战,以及14年抗日战争的连年战乱和社会动荡。但是,中医推拿仍能顺时而进,在对外抗争中求生存,在自我否定中求突破,在脱胎换骨中求创新,完成了从传统推拿向现代推拿的转身。地区性民间推拿流派的形成和吸纳刚刚传入的西方按摩手法,是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至1949年这一时期推拿手法的特色。 一、近代主要推拿流派的特色手法 1.一指禅推拿流派的推拿手法 一指禅推拿流派的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代河南的李鉴臣。李氏于咸丰年间(1861年前后)传江苏扬州丁凤山(1847—1920)。丁氏早期推拿行医于扬州,1912年定居上海。当时的《上海指南》有其推拿执业介绍。此后在上海和江浙间以门诊和出诊行医,并广收门徒,为江浙两省一指禅推拿创始人。传有推拿著作《一指定禅》。入室弟子有王松山、钱福卿、丁树山等十余人。早期的一指禅推拿流派手法,据《一指定禅》记载,主要有推、揉、缠法。民国《一指禅推拿说明书》和《黄氏医话》记载一指禅推拿有按、摩、推、拿、搓、抄、滚、捻、缠、揉十大手法。以后“又增加了摇、抖两法,演为十二法”(朱春霆语)。 2.法推拿流派的推拿手法 法推拿流派创始于丁季峰(1914—1998),其伯祖父丁凤山、父丁树山均为一指禅推拿大家。1936年在沪开设推拿诊所。最初以一指禅推拿流派正统手法为主治疗内、妇科疾病。为解决越来越多的中风偏瘫和大量的运动系统病痛的临床疗效和工作效率问题,于1939年将一指禅推拿流派原有的滚法加以改进,把手背近尺侧部作为接触面,保留了一指禅推类手法的节律性操作,既加强了刺激量,又柔和舒适,更提高了手法的效率。为与原来的“滚法”相区别,故取名“法”。法最早记载于1945年其所著《推拿医术原理简论》。后来又将法与各部关节被动运动相结合,并辅以揉法和按、拿、捻、搓等法,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法推拿流派。法现已成为我国最有影响的推拿手法之一。 3.内功推拿流派的推拿手法 内功推拿流派的师承脉络,可追溯到清末山东济宁的李振基(字树嘉,1834—1909),传同乡马万起(1884—1941)。马氏于20世纪20年代初来到上海,早期以教查拳兼行医,后专注内功推拿,传马万龙、李锡九。内功推拿强调在指导患者锻炼少林内功的基础上施以推拿治疗,代表手法是擦法(原称平推法),其他尚有击、拿、点、分、合、扫散、理、劈、抖、搓、运、拔伸等法。临床应用中有一套全身常规操作法,有特色者如抓五经、扫散颞部、擦胸背部、抹掌背、理五指、震囟门、震大椎等。 4.脏腑推按流派的推拿手法 清同治年间,河北雄县王文(1840—1930),中年患咯血之症,多方医治罔效。幸遇一游方道人,以手法为他治愈顽疾,并赠以《推按精义》一书。王氏遂因病成医,以手法为人治病,名闻河北塘沽一带。1910年后收王雅儒为单传弟子。王雅儒从师十余年,后据王文所授及个人经验,口授而成《脏腑图点穴法》。该派以推按、点穴为主要手法,以腹部操作为主,重视脾胃,注重调理阑门穴,贯通上下气机。 5.腹部按导流派的推拿手法 安纯如,清末河北保定高阳人,擅腹脉按导术。传《按导经》八卷于湖北袁正道(1891—1981)。袁氏1927年与兄袁正伦在上海法租界开设“兄弟按导医寓”,分别著有《证道居士按导医效录》《按导一得录》。袁氏腹脉按导术的特点是腹部按摩,有腹部总持法、分持法、匀气按导法、提气按导法、复命按导法、辟命按导法等。安纯如的亲传弟子还有天津的刘希增、胡秀璋(著有《推拿学讲义》《腹部推拿学简编》)。 类似的腹部推拿流派还有腹诊推拿流派。河北武邑人骆俊昌(1881—1965),早年随父习摄生之道及推拿治病法,后受教于当地名医李常。传子骆竞洪,继承了几近失传的古代腹诊法,结合独特的手法,形成了腹诊推拿流派。诊法上重视腹诊,常用手法有推、拿、按、摩、捏、揉、搓、摇、引、重等,治法上突出补、温、和、通、消、汗、吐、下八法。 另外,各地均有以治疗骨伤科疾病为主的推拿法流传,可泛称“正骨推拿法”。“捏筋拍打法”“点穴推拿法”等特色推拿法也开始形成。 二、近代推拿著作中的推拿手法 近代的推拿著作仍以小儿推拿为多,手法少有新意。较重要者有: 《一指禅推拿说明书》,黄汉如撰,1913年初版,至1935年已再版14次,以后再版时曾易名《推拿科说明书》。是书为黄氏普及推拿知识并介绍其推拿诊所的宣传资料。简要介绍了一指禅推拿的源流及其与传统推拿法的区别,指出一指禅推拿除传统的按、摩、推、拿手法外,更以搓、抄、滚、捻、缠、揉为特色。强调一指禅推拿医师须习练内外功。将一指禅推拿的效能,归结为诊治切实、奏效神速、攻补得宜。该书提出了推拿戒毒。黄汉如编著的一指禅推拿著作还有《黄氏医话》(1935年)。 《小儿推拿补正》,钱祖荫著于1916年。书中“推拿十三字释义”一节,对推、拿、掐、运、揉、拈、搓、摩、按、摇、摄、分、合等13种小儿推拿手法做了简明扼要的定义。如“推:用指甲循经络穴道之上、下推之,使血气达到病所也。拿:用手指紧握其病之所在如捉物然,然后或用运、揉、搓、摩以散之。掐:用指甲在部位上掐之,以聚乏血于其所;掐后,气血即散。运:或用大指,或屈中指,随左、右、阴、阳、气、血而旋转之。揉:或用指,或用掌,以揉散其血气也。拈:用两指拈病儿手指而左右之,以调和其血气也。搓:与拈不同,拈是有左右,搓则以指向前,较推法短而急,较摩法重而着,使血气随指下往来也。摩:以手或指在皮毛上用之,以去气分、血分之表病。按:用指在部位上扪按之,使气血流通而不骤散也。摇:以手握病儿之手或足,摇动之使气血活动而消痞塞也。摄:摄与拿不同,拿是握其病之所在;摄是在经络穴道要害上提摄其气血,使掣动也。分:于病儿手背中指节末用两手大指分阴阳而理气血。” 《推拿卫生正宗》,唐系祥(元瑞)撰,1925年刊行。作者在《推拿指南》的基础上,详加白话注释,增加了卫生十段锦法(自我养生按摩法)和推拿医案。有卫生说、卫生十段锦法、医箴铭、穴道、问答、图像、手法图像、手法歌、效案等内容。不仅介绍小儿推拿,更将小儿推拿法全面应用于成人,把推拿法作为卫生之法、强民之术。书中的推拿操作图,均为成人形象。记录的180多个推拿医案,也以成人为主。 《证道居士按导医效录》,袁正道(字达三,号证道居士)撰,1929年铅印本。主要内容为袁正道以“按导”术行医的医案,有“证道居士海上医榜记”“证道居士医述”“证道医廛弟子记”等章节,主张按摩之术应称为“按导”。 《推拿儿科秘集》,孙和亭编辑,1929年印刷。有指南赋、病源论、保生歌、观形察色审病歌等儿科诊断歌赋;详细记载了小儿推拿操作法和小儿病证推拿治疗,有痘疹专论。全书以《小儿推拿秘书》为蓝本,其中“余之心法”,为作者之个人经验。 《推拿捷径》,女医师马君淑(玉书)1930年著,为小儿推拿专著。有按、摩、掐、揉、推、运、搓、摇八法解义,以及小儿诸症的八法选择运用;“面部推拿次序歌”“推拿头面各穴歌”“手臂各部推拿次序歌”“推拿指掌肢体各穴歌” 等,均附以图示。马氏提出“小儿及成年男女早夜如患急病,家人不谙推拿,不妨先用提刮”“小儿不药比较服药似为有益”等观点,并编写了“推拿代药骈言”。 《按摩十法》,赵熙(字辑庵,自号遁仙)著,成书于1934年。这是近代较为优秀的推拿手法专著。主要论述摸、推、剁、敲、伸、活、抖、拿、广、意10种推拿手法。主张“血病宜多摸,气滞宜多剁,筋缩不舒宜多伸,行动不利宜多活,骨节屈伸不利宜多抖,癥瘕积聚诸病宜多推,油膜障碍宜多拿,气道不顺宜多广,神志误用宜多意”。其中广法为一种双手复合操作,于经络上下各选一穴,以一手推摩一手敲打,或一手摸一手推,或一手推一手敲,有较好的运气通络作用。伸法是一种被动拉伸软组织的方法。活法主要是一类关节被动运动手法。作者还论述了指针及手法的补泻。 《保赤推拿秘术》,彭慎(蕴公)编,成书于1931年。后改名《窍穴图说推拿指南》。除小儿推拿基本手法外,还介绍了154种“实用手术”(单式操作法)和33种“大手术”(复式操作法),并将推、揉、搓、摇、刮、运、掐、拿、分、和十种小儿推拿常用手法编成了“基本手术歌”:“上下挤动是为推,揉惟旋转不须离,搓为来往摩无异,摇是将头与手医,刮则挨皮稍用力,运须由此往彼移,掐入贵轻朝后出,拿宜抑下穴上皮,惟分两手分开划,和字为分反面题。” 《推拿医术原理简论》,丁季峰著,成书于1945年,1950年《上海名医志》称之为《推拿医术原理简说》。1945年许尚文《当代医家传略》刊登了该书序言:“盖以人体生理组织之复杂,疾病之侵,有者非仅药物所能尽疗治之能事,实有以手术助治之必要,是以本医术之创,殊为当年医学界之推重也。本医术在治疗上所施运之手术有数种之异,如推、按、(缠)、揉、抖、、摩、搓、拿等。其在治疗上之奏功,非仅须医识宏博,经验丰富,尤以精良之手术为依归,决非仅知皮毛而未能运用全部技术者所能为力焉!”这是法首次见诸书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