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成语典故●金针度人暨七夕“乞巧节”由来的故事

2023-6-19 20:24| 发布者: 国正行| 查看: 449| 评论: 0

摘要: 金针度人 原指把刺绣女红用的金属针授予别人,也指用针灸等医技救治病人,后多喻把高明的方法传授给别人。典见唐•冯翊《桂苑丛谈•史遗》:“乃遗一金针,长寸馀,缀于纸上,置裙带中,令三日勿语,汝当奇巧。”讲 ...

金针度人 原指把刺绣女红[gōng]用的金属针授予别人,也指用针灸等医技救治病人,后多喻把高明的方法传授给别人。金针:亦作“金鍼[zhēn]”, 原指缝补刺绣用的金属针和古时多以金、银制成的针灸用长针(今多为不锈钢针制成,即为“毫针”),后多喻某种技能的秘法、诀窍;度:通“渡”,指渡过、越过,引申为救治、传授。典见唐·冯翊《桂苑丛谈·史遗》:“乃遗一金针,长寸馀,缀于纸上,置裙带中,令三日勿语,汝当奇巧。”讲的是,唐肃宗时的郑采娘七夕时祈祷于织女而得其赠留金针并令“三日勿语,当奇巧”的传说。

详见《桂苑丛谈·史遗》载:“郑氏肃宗时为润州刺史,兄偘(一“侃”),嫂张氏,女年十六,名采娘,淑慎有仪。七夕夜,陈香筵,祈于织女。是夕,梦云舆羽盖蔽空,驻车命采娘曰:‘吾织女,汝求何福?’曰:‘愿工巧耳。’乃遗一金针,长寸馀,缀于纸上,置裙带中。令三日勿语,汝当奇巧。”

译成现代文是说,唐肃宗时有一个姓郑的人在做润州刺史,他的哥哥叫郑偘,嫂子姓张。哥嫂有个女儿十六岁,名叫采娘,贤淑而又美丽。七月初七的夜晚,采娘摆上香案,向织女祈祷。当天夜里,她梦见仙人乘坐的用羽毛装饰的车盖遮蔽了天空,车子停下来以后有人对采娘说:“我是织女,你请求得到什么福分?”采娘说:“愿我能获得高超的针线活技艺。”于是织女留给了采娘一根金针,这针长一寸多,缀在纸上,放在采娘的裙带里,并告诉她,只要三天不说话,就会变得特别心灵手巧。

此故事后来被演绎成了七夕“乞巧节”的由来——唐朝时期,有一个美丽的姑娘叫郑采娘,她从小聪明伶俐,心灵手巧,能做一手好针线活。可是,她希望自己能更加心灵手巧,刺绣做得更加精巧。于是,每年七夕都要向织女乞巧。这年七夕又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采娘设案焚香,独自进行祭拜仪式。不一会儿,她似乎听到空中有什么动静,不由瞪大眼睛,只见一溜华丽的车辆遮住了天空。在中间那辆最精致的车上,坐着一位仪态高雅的女子,穿着彩霞似的轻柔衣裳。她走下车来,笑着说:我就是织女,你要祈求什么福气呢?” 采娘一听,高兴极了,跪在地上,激动地说:我希望有一双巧手。于是,织女就拿出一根大约一寸来长的金针,放到采娘手里,并叮嘱道:你把金针别在裙子里。三天之内,自己一个人呆在一间屋子内,不要说话。采娘连连叩谢,等她抬头时,发现天边空荡荡的,车辆、仙女全都不见了。这一切真像是一场梦啊。采娘揉了揉眼,当她看到自己手上的金针时,才明白一切都是真的,于是,她朝天空又拜了几拜。一连三天,采娘都非常谨慎地按织女的嘱咐去做了。三天后,采娘走出屋子,开始织布绣花,飞针走线, 果然手巧无比。

这个郑偘女采娘七夕时祈巧于织女得以金针而刺绣技艺越发长进奇巧的故事,后来就凝练出金针度人的成语。

·罗隐《七夕》即是七律写的传说中天上的牛郎织女相会日即七夕这天晚上情景交合的习风,其中“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这句,上半句讲天上香帐制作成功,安排得很美好;而下半句说(地上)人间各家的女子引线穿好针来拜美好的织女星以乞巧。视角天地之间自如切换,情感在神人之间流淌融通,意蕴深长。

金针度人后来用以比喻把某种技艺的秘法﹑诀窍传授给别人。比如金.元好问《论诗绝句》三首之三:“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织女金针度人,郑采娘得到一双巧手;元好问金针度人,不仅带领后辈学人走进了圣洁的艺术殿堂,而且使白朴成为“元曲四大家”之一。

世人均应有金针度人的心胸,将自己所知交流、传授与他人,使那些经验、技巧和秘法更好地发挥作用。

其近义成语为比喻说话简短、切中要害的一针见血(犹言“金针见血”),反义成语为指医术不高的医生由于误诊或误用药物致使病人死亡的庸医杀人。(国正行中医药研究院出品首发中医启疾光网转载请注明转自启疾光网,未经允许不得商业用途)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