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推拿手法的作用原理

2023-6-20 15:33| 发布者: 蒲公英| 查看: 489| 评论: 0

摘要: 推拿的临床疗效是通过推拿手法的作用来实现的。推拿防治疾病、强身健体的道理,就是推拿的作用原理。推拿是在人体的特定部位上,运用各种手法(包括特定的肢体被动运动)来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手法产生疗效 ...

影响推拿手法补泻的因素很多,因此,在临床治疗时,并不是单凭以上某一个因素就可以达到补泻的目的,而是需要综合运用。在一般情况下,凡用力轻浅、操作柔和、频率舒缓、顺着经络行走方向加力(在腹部为逆时针方向施术),而持续时间较长的操作手法为补法,对人体有兴奋、激发与强壮作用;反之,凡用力深重、操作刚韧、频率稍快、逆着经络行走方向加力(在腹部为顺时针方向施术),而持续时间较短的操作手法为泻法,有抑制、镇静和祛邪作用。此外,强度、频率与操作时间适中,在经线上来回往复操作(在腹部先顺后逆方向等量施术)的手法为平补平泻法,又称和法,有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脏腑的功效。但是,必须明确有关手法的补泻作用的调控方法,还要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在临床上灵活应用。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因素如力度的大小、时间的长短、频率的快慢等都是相对的,同样力度的手法在不同的病人身上操作所起到的补泻作用也是不同的,应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手法、操作部位、疾病的不同而酌情调整。

以上是推拿手法补泻的一般规律,但对于某些腧穴,上面所说的原则和规律并不一定适用,这是由腧穴的特性和古人的约定俗成所决定的,应区别对待。

(三)调理脏腑

脏腑是化生气血、通调经络、主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器官。推拿具有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脏腑功能失调后,所产生的病变通过经络传导反映于外,如精神不振、情志异常、食欲改变、二便失调、汗出异常、寒热、疼痛以及肌强直等,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即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推拿是通过手法刺激相应的体表腧穴、痛点(或疼痛部位),并通过经络的连属与传导作用,调节内脏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临床实践表明,不论是阴虚、阳虚,还是阴盛、阳亢,也不论是虚证或实证、寒证或热证,只要在相应的腧穴、部位上选用相宜的推拿手法,均可得到不同程度的调整,以达到调整阴阳、补虚泻实的作用,而且对脏腑功能具有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这种作用一是直接作用,即通过手法刺激体表而直接影响脏腑功能;二是间接作用,即通过经络与脏腑间的联系来实现。

1.调肾 

腰为肾之府。推拿补肾,常在腰部施术,特别是在腰部的命门、腰阳关、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等处取穴,小腹部的气海、关元、丹田也是补肾要穴。循经远道取穴,则以涌泉、太溪等肾经腧穴为主。手法多取摩法、擦法等。还可运用膏摩法,手法结合药物,而发挥补肾作用。典型者如宋代以后流行的摩腰膏。《丹溪心法》记载摩腰膏主治老人虚人腰痛,并妇人白带。《太平圣惠方》云:治五种腰痛,肾脏久冷,宜用摩腰丸方……每用两丸热灸手,于腰间摩,令热彻为度,偏壮益肾气。《圣济总录》用大补益摩膏摩腰,治五劳七伤,腰膝疼痛,鬓发早白,面色萎黄,水脏久冷,疝气下坠,耳聋眼暗,痔漏肠风。凡百疾病,悉能疗除。兼治女人子脏久冷,头鬓疏薄,面生,风劳血气,产后诸疾,赤白带下。清代《兰台轨范》也记载:有人专用丹溪摩腰方治形体之病,老人虚人极验,其术甚行。《韩氏医通》推荐用外鹿髓丸配合摩腰膏等,以擦摩肾俞,大补元阳。凡骨节痛,属虚寒者,其效如神

自我按摩也是中医推拿补肾的一个重要方面,有擦涌泉、摩丹田、擦肾俞等操作法。《居家宜忌》云:每夜以手握擦涌泉穴,左右各三百,甚益下元。

2.调脾 

调理脾胃是推拿疗法的特长。中医推拿有摩腹运气、腹诊推拿、脏腑图点穴法等以腹部操作为主的流派。一指禅推拿流派和内功推拿流派对腹部操作非常重视,袁氏按导法也有腹部总持法和分持法。《备急千金要方》云:食毕……使人以粉摩腹上数百遍,则食易消,大益人,令人能饮食,无百病。《厘正按摩要术》:胸腹上下,或摩或揉,或搓或推等法,往来轻重缓急得宜,自然消化,切勿偏用,庶脏腑不致有反复不宁之患。即有痰滞食积,在回肠曲折之间,药方所不能到者,此则妙在运动,因之消化而解矣。《石室秘录》用揉法治疗脏腑癥结:以一人按其小腹揉之,不可缓,不可急,不可重,不可轻,最难之事,总以中和为主。”“中和有双向调整阴阳、使脾胃功能趋向于正常之意。其治法一是在腹部局部操作,一是取背俞穴或循经取穴。常用的操作法有摩腹,一指禅推腹部,按揉天枢、关元、中脘,点按脾俞、胃俞、大肠俞、足三里,掌振腹部,擦背部膀胱经等。如对于胃肠蠕动功能减弱所致的便秘不通,多顺肠蠕动方向揉摩,以消食导滞。较为严重的肠梗阻,则可用《肘后方》抄腹法治之。

3.调肺 

推拿对肺系病证的治疗有其独特之处,即具有良好的化痰排痰作用。主要是通过拍法、振法对上背部的物理刺激而达到治疗目的,也可刺激肺俞、定喘等穴,通过经络系统而对肺系起作用。

肺系病证的病机之一就是膈有胶固之痰(《证治汇补》)。推拿在上背部施以掌振法、掌拍法,可振荡气道内的痰涎,加速其由内向外运动,而起化痰排痰之功。如能配合肺部引流体位则效果更好。此法对咳嗽、哮喘等多种肺系病证有治疗或辅助治疗作用。

推拿用于化痰排痰的操作法还有很多。如《动功按摩秘诀》治疗哮吼喘急掐天突穴法,《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疗痰厥点天突穴法捏结喉法,《幼科铁镜》治疗喉内痰壅的指抵气海穴法,《幼幼集成》的药物推熨胸背暖痰法,《卫生二要》的转辘轳法,以及内功推拿流派的擦前胸后背法等。

另外,在小儿推拿特定穴上操作也可起到止咳化痰、宣肺平喘、开胸理气的作用,如按揉掌小横纹、按揉膻中、推膻中、按揉肺俞、分推肩胛骨、运内八卦等。

4.调肝 

肝的主要功能是主疏泄,主筋,主藏血。通过推拿手法在一定腧穴或部位上的操作即可起到疏肝理气、宽胸解郁、行气活血的作用。

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是用一指禅推法或按揉法在期门、章门、肝俞、胆俞操作,搓摩胁肋等,都可用于治疗因肝气不舒而引起的疾病,如胃脘痛、痛经、月经不调、乳腺增生、积聚、忧郁等病证。

强刺激点按太冲、推桥弓,可起到平肝潜阳的作用,治疗由于肝阳上亢而引起的眩晕、头痛等病证。按揉肝俞、胆俞、胆囊穴,可抑制胆囊收缩,减少胆汁排出,使胆绞痛缓解,用于治疗胆绞痛、胆囊炎等病证。

5.调心 

推拿可以调节心的功能,按揉心俞、厥阴俞可以行气活血、疏通经脉,用于治疗由于心血瘀阻、血脉不通而引起的胸痹(冠心病)等疾病。《宋文宪公全集》记载朱丹溪派弟子贾思诚治疗一眩晕耳鸣的病人:其厥逆也,则药其涌泉以寤之;其怔忡也,则按其心俞而定之。

用较强的按法、拿法刺激内关,可使心率加快,用于治疗心动过缓;用较弱的按法、揉法刺激内关,又可使心率减慢,用于治疗心动过速。

推拿还具有强心通脉的作用。《金匮要略》记载了以按摩为主抢救自缢死,有用于急救的胸外心脏按压法: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医学衷中参西录》更有详细的操作记载。又如《肘后备急方》治卒心痛:以手大指按心下宛宛中,取愈。

 

三、推拿手法的其他作用原理

(一)急救醒神

推拿手法不仅可以治疗慢性疾病,还被用于各科急症的抢救。

1.醒脑开窍《肘后备急方》已经用手法抢救卒中恶死(突然昏厥):令爪其病患人中,取醒。《动功按摩秘诀》治疗中风不省人事者,有掐人中、颊车、合谷等穴法。后世用于醒脑开窍的手法还有掐十宣、少商、老龙等。《幼幼集成》用药物推熨开闭法治疗急惊风昏迷:小儿风痰闭塞,昏沉不醒者,药不能入,甚至灸不知痛,总由痰塞其脾之大络,截其阴阳升降之隧道也。证虽危险,急用生菖蒲、生艾叶、生姜、生葱各一握,共入臼捣如泥,以麻油、原醋同炒热,布包之,从头项胸背四肢,乘热下熨,其痰即豁,自然苏醒。此方治小儿可,即治大人亦可。凡闭证皆效。

2.开喉通膈《外台秘要》引张文仲疗咽喉舌诸方爪耳下张口解间突处痛,爪勿止,两三食久,即得咽喉开。《续名医类案》引述《治法汇》喉科擒拿法:金陵黄泥巷杨马军治咽喉拏法,以中指蘸药少许,于喉中用力一捻肿处,出血并痰涎,随即能下汤水,绝妙。即前用针刺之意,药恐伪也。这种喉科擒拿法可用于喉痉挛、喉水肿和腭扁桃体发炎等喉部急性炎症引起的急性喉阻塞的治疗。

(二)养生保健

推拿作为一种副作用甚少的外治法,还有很好的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作用。《金匮要略》已经将按摩作为防治疾病的疗法之一,主张外邪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南北朝时期的《太清道林摄生论》主张:小有不好,即须按摩挼捺,令百节通利,泄其邪气也。凡人无问有事无事,恒须日别一度遣人蹋脊背,及四肢头项,若令熟蹋,即风气时行不能着人。明代王廷相《摄生要义》推出了一套全身保健按摩套路大度关法:凡人小有不快,即须按摩按捺,令百节通利,泄其邪气。凡人无问有事无事,须日要一度,令人自首至足,但系关节处,用手按捺,各数十次,谓之大度关。唐代《一切经音义》认为按摩导引有除劳去烦的作用。《备急千金要方》用五物甘草生摩膏膏摩法治疗小儿外感风邪之疾,还用于预防外感风寒: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寒风。清代的《寿世传真》更明确提出:延年却病,以按摩导引为先。

(三)美容养颜

有很多面部推拿操作法可用于面部美容。汉简《引书》已记载有摩面之法。《诸病源候论》:摩手掌令热以摩面,从上下二七止。去皯气,令面有光。《寿世传真》有擦面美颜诀,包括面部、眼角、鼻部等自我按摩操作,功用能光泽容颜,不致黑皱

但是,推拿更强调面部五官与五脏的关系,强调调整全身对面部的由内而外的美容作用。如《圣济总录》记载的大补益摩膏,其法在腰部做膏摩操作,主治肾虚诸症,而疗效的客观标志之一是久用之,血脉舒畅,容颜悦泽

12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