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二: 耐药性研究的相关问题 考察药物对HIV耐药性毒株是否有抗病毒活性,至少应该评价对相同作用靶点的耐药性毒株的抗病毒活性,所选用的耐药性毒株应该经过全面的鉴定。由于抗HIV药物已经有很多种,交叉耐药性是临床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应关注药物对于相同作用靶点有耐药性的病毒的抗病毒活性,及已上市药物对受试药物诱导的耐药毒株的抗病毒活性。耐药毒株的试验结果可提示药物用于该类耐药株的临床有效性。 考察药物是否容易导致病毒产生耐药性以及耐药性毒株的生物学特性,可在体外进行耐药毒株的诱导试验,以确定药物是否容易导致病毒产生耐药性以及耐药性毒株的基因型和表型特征,并检验交叉耐药性。 有些药物的遗传阈值比较低,病毒基因发生1~2个点突变就可产生耐药性,而有些药物的遗传阈值比较高,需要多个基因位点的突变才能产生耐药性。可采用两种方法诱导药物的耐药毒株:(1)病毒在固定的药物浓度下连续传代,可使用多个不同药物浓度的培养系统,这种方法对于遗传阈值低的药物比较有效;(2)病毒在逐渐增加药物浓度的情况下连续传代培养,药物浓度从IC50值的一半起始,监测病毒复制的情况并诱导出耐药毒株。 用基因型和表型方法对诱导出的耐药毒株进行鉴定。基因型分析可以确定哪些基因突变导致HIV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主要方法是对HIV基因组中药物作用的靶基因进行核酸序列测定,并与野生毒株的靶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对传代过程中不同代次的毒株进行序列测定可确定多个突变出现的先后顺序。表型耐药性分析能够确定突变的病毒是否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以及下降的程度。耐药性相关基因突变的确定有助于使用重组病毒系统评估这些突变导致的表型耐药性,也就是使用定点诱变系统或PCR方法扩增病毒基因组相应的部分引入这些特定的突变,以便检测重组病毒在体外对药物的敏感性;也可以采用在含有不同浓度药物的培养基中培养的方法,通过测定HIV抗原、HIV RNA、HIV逆转录酶、细胞毒性或报告基因的表达等确定IC50值并与参考毒株的IC50进行比较,以IC50增加的倍数作为衡量表型耐药性的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