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一)发展概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事频繁,社会动荡,玄学盛行,“八王之乱”使经济生活发展滞缓,人们的健康生活得不到保障,佛、道二教因此大兴,但功法理论与实践在神秘的玄学思想影响中仍然得到了较大进步与积极发展。如《黄庭经》对内丹理论得到发挥。此时期的功法注重人体内部的积极因素,强调动静结合,并提倡不必拘于形式,要重实效。 (二)发展主要内容 1.内丹经典《黄庭经》 它是一部道教炼养著作,倡导存思炼养术,被内丹家奉为内丹修炼的主要经典,据传为魏华存所著。全书分《外景经》与《内景经》两部。书中首次提出了三丹田的理论——黄庭三宫,即上宫脑中、中宫心中、下宫脾中,这与后世的三丹田位置基本相合。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曾用楷书写过《黄庭经》引,并以此与山阴道士换得一群鹅,以鹅掌划水动作为启发,创编了一套动功“鹅掌戏”。 2.葛洪与《抱朴子》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为晋代医学家、道教理论家、炼丹家,他对功法的最大贡献在于极力倡导和遵循“形神合一”思想。其所著《抱朴子》总结了战国以来道教神仙的理论,从此确立了道教理论体系,同时继承魏伯阳炼丹理论,集魏晋炼丹术之大成。书中倡导胎息法,强调“行气有数法……其大要者,胎息而已”。他也发展了《太平经》的守一法,提出了意守三丹田的理论与方法,明确了三丹田的部位,收集了较多行之有效的动功功法,并丰富了仿生功法,但在论述养生长寿时所强调的神仙方药与鬼怪变化是不可取的。 3.许逊与《灵剑子》 晋代许逊著《灵剑子》,书中以四季配五脏,设计了16个姿势,形成一套完整的简单易行的动功功法。同时在丹药养生中提出“内丹”概念,“凡服气调咽用内气,号曰内丹,心中意气,存之绵绵”。这比《周易参同契》的描述更为明白易行。“内丹”概念的形成主要由于外丹修炼的失败,不少想寻求长生不老之人因服外丹(丹药)慢性中毒而死,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内丹养生术在功法锻炼中慢慢总结并开始兴起。 4.陶弘景与《养性延命录》 陶弘景为南北朝时期著名医药家和道家,他是这个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所著《养性延命录》是我国古代较早且颇具影响的一部道教养生专著。书中辑录的《五禽戏诀》是现存文献关于五禽戏功法的最早文字记载。书中提出锻炼功法应动静结合,以静为主,所以将以静功为主的《服气疗病篇》列为先,介绍了闭气法、吐气法、引气攻病法等,并最早记载了著名的“六字气诀”功法,还将动功部分的《导引按摩篇》列在后,内容更为丰富。其中的躯体运动八式,从动作术式可以看出有“八段锦”发展前期的印记。 5.菩提达摩与壁观 佛教功法方面,天竺僧人菩提达摩于南北朝时期来中国传授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成为中国佛教禅宗初祖。面壁而坐,终日默然,其所创制的面壁参禅方法,称之为“壁观”,对以后的禅定派功法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四、隋唐时期 (一)发展概要 隋唐时期的导引功法十分盛行,并广泛应用于内、外、伤、妇、五官科病证的预防和治疗,是功法发展的黄金时期,相传为唐代钟离所传的“八段锦法”是这一时期影响最广的功法。隋代巢元方所撰的《诸病源候论》及唐代孙思邈所撰的《备急千金要方》、王焘的《外台秘要》等均记载了大量的导引按摩内容。由于《诸病源候论》的引用,才使不少内容得以保存下来,对隋代以后的医学影响很大,孙思邈和王焘在他们的著作中也引用了《诸病源候论》的一些内容。隋唐时期的推拿功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临床应用上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当时的佛教功法亦得到很大发展,并形成了不少宗派。隋唐时期还在太医署内设按摩科。此期我国对外交流活跃,因此国外的按摩导引术亦传入中国,如天竺国按摩法与婆罗门导引法的引进。其中的天竺国按摩法名为按摩法,实为健身功法。 (二)发展主要内容 1.太医署与功法 随着隋唐时期导引按摩医学教育的展开,导引按摩专业技术人员得到了广泛的培训。这也反映了当时医疗临床和功法养生对导引按摩人才的迫切需求,所以官方设立了“太医署”,负责培养导引按摩的医学专业人才。太医署内设按摩、导引、伤科并列,可见当时对功法的重视。 2.巢元方与《诸病源候论》 巢元方为隋朝太医令,医术高明,精通医理,他对疾病病因病源和证候的研究尤为精深,临床经验丰富。他在《诸病源候论》中未涉及一方一药,但却辑录“养生方导引法”289条,用来治疗110种病候,其中可见不同疾病用不同功法治疗、一种病候可用多种导引法治疗,体现了推拿功法辨证应用的原则,书中功法数量之多、方法之全、实用性之强,在功法的发展史上是少见的。它对隋朝以前代表性的功法进行了收集、整理,使不少内容得以完整或部分保存,有的融入该书创编的多种导引功法中,六字诀就是该书完整收集的代表功法。该书对后世功法创编的启示不可忽视,书中的徒手导引动作与现代体操十分类似。该书还提出“内视丹田”“存心念五脏”等意念内视的概念,在推拿功法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3.孙思邈与《备急千金要方》 孙思邈既是著名医药学家,又是造诣极高的练功家。孙氏认为保护精、气、神是实现延年益寿的前提,是祛病延年的内在因素,所以提出功法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旨在安神。《备急千金要方》中除记载了针灸、导引、按摩、养生之术外,还记载了以“调气”“闭气”法为主的静功,并对动功“天竺按摩法”“老子按摩法”等做了详细说明。《备急千金要方》是对唐代以前中医导引学发展很好的总结。 4.智顗与《童蒙止观》 隋唐时期的佛教功法得到很大发展,并形成了不少宗派。佛教天台宗创始人隋代智顗(yǐ)所著的《童蒙止观》,被视为吐纳养生的经典著作之一。书中首先提出八触(痛、痒、冷、暖、轻、重、涩、滑)的概念,为后世的功法练功效应打下了基础。五、宋金元时期 (一)发展概要 由于宋代印刷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为推拿功法理论的保存提供了基础。宋代在关注功法养生、发展行气按摩的同时,还创造了成套徒手功法,这个时期汇集散在的功法理论,并使其理论得到融合,是功法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称为“新学肇兴”。金元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乱,人民生活贫苦,疾病流行,奠定了产生金元四大家的社会基础。道教的修炼与理学主静思想相结合,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坐功的发展,在前人基础上丰富了推拿功法的理论和实践操作。 (二)发展主要内容 1.邹朴庵与《太上玉轴六字气诀》 六字诀功法历史久远,流传广泛。在六字的发音及与脏腑的配合上,也有不少发展和变化,其中尤以宋代邹朴庵论述最详。他在《太上玉轴六字气诀》中,不仅对呼吸和读音方法提出具体要求,如“念时耳不得闻声……念闭低头闭口,以鼻徐徐吸天地之清气……吸时耳亦不得闻声”,而且还加了叩齿、搅海、咽津等预备功。 2.徒手八段锦 宋代整理成套的徒手八段锦,最早出现在南宋《夷坚志》。南宋书籍《道枢》中记载了八段锦最早的口诀:“仰掌上举以治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雕;东西独托所以安其脾胃,返而复顾所以理其伤劳;大小朝天所以通五脏,咽津补气左右挑其手;摆鳝之尾所以祛心疾,双手攀足所以治其腰。”这套八段锦包括四肢及全身活动,是较为科学的徒手功法,成为后世大众健身的功法。 3.内丹术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内丹术进入了一个不断繁衍、创新的发展阶段。一是神仙道教中金丹派(外丹)的衰落和内丹学的兴起。外丹术在唐代失败,在失去其宗教诱惑力后,内丹家应运而生。修内丹有成,开发了人体潜能,获百岁以上高寿,隐显世间传道度人,屡有灵异,被世人传为活神仙。神仙道教内丹派多以内丹的观点解《周易参同契》,汲取其中以日月运行规律描述炼丹过程的理论框架和套用其龙虎铅汞的术语,故尊《周易参同契》为丹经之祖。张伯端晚年得道,著《悟真篇》,被后人尊为南宗五祖。 4.金元四大家 此时期最值得一提的是金元四大家的功法特点。寒凉派代表人物刘完素(河间)在他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就有“六字功法”养生的记载:“吹嘘呼吸,吐故纳新……此皆修真之要也。”他将五行学说与六字气诀相结合,完善了六字气诀功法与季节的关联性。补土派代表李杲(东垣)曰:“夜半收心静坐少时,此生发周身血气之大要也。”他还主张“安于淡泊,少思寡顾。省语以养气,不妄作劳以养形,虚心以维神”。攻下派的张子和主张“邪去则正安”,多用攻伐药,将导引作为汗法的一种。朱丹溪则以“相火论”和“阳有余阴不足论”的滋阴理论为核心,探讨人之情欲无涯,极易引起相火妄动,阴精耗损,因而提出去欲念、主静养,以养阴保精为原则,借以指导人们养生保健、延年益寿。 六、明清时期 (一)发展概要 明清时期经过很多练功家的提炼更新,使推拿功法更加系统科学,功法的形式更加多样,如功法与武术的结合,促进套路功法的产生,使其以独特的锻炼风格深受人们喜爱。这一时期专论功法、导引、武术之著作很多,积累了大量的功法资料。其中静坐法和各种动功在医疗应用上发挥了很大作用,这是明清时期对推拿功法的重大发展和贡献。此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功法成就就是易筋经的创编,八段锦也在此时期演变出了十六段锦、十二段锦等功法,形成了庞大的八段锦体系。 (二)发展主要内容 1.《普济方》与运气功法 原作168卷,其中卷六至卷十二部分着重描述了运气练功方法。 2.李时珍与《奇经八脉考》 仙丹多用含汞、铝、丹砂、硫黄、锡等成分的矿石炼取,当时有不少人服用后中毒而亡。李时珍(图2-14)大声疾呼:丹药能长寿的说法绝不可信! 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阴
脉》(图2-15)中对经脉的本质做了说明,指出经脉是“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这是对《内经》经脉学说的发展,说明经络是气血运行的环形通道。李时珍进一步指出经络是可以内视返观的通道,使后世练功之人对奇经八脉的循行有了实证依据。他综合历代医家的看法,首先提出肾间命门的观点,明确指出了命门的位置在“两肾之间”;命门为有形质,填补了历代没有论及命门之形质的空白;强调命门为生命形成的本原,精气之府,相火的发源地。命门的作用在男子促进精室藏精、在女子维系胞宫,均可维持人的成长和生殖。
图2-14 李时珍 图2-15 奇经八脉考 3.菩提达摩与易筋经 易筋经在明代方在社会上流行。一说是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后所创,开始在寺内秘传,明代时流传至社会。一说是明代紫凝道人所创,“易筋”“洗髓”等术语本源自道家。历代学者认为,练此功法可以使人体的神形合一,经过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锻炼,使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及全身得到充分的调理,平衡阴阳,舒筋活络,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图2-16)。 图2-16 易筋经 4.敬慎山房主与《导引图》 敬慎山房主彩绘二十四幅《导引图》,将功法、导引、按摩熔为一炉,使其有理、有法、有方,自成体系,便于练习,的确起到了“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的保健延年之效。在此时期,由于武术功法的空前发展,不论道佛寺院,还是山寨水乡,都有练功习武的时尚,武术健身得到了普及。 七、近代 (一)发展概要 近代功法的发展主要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百余年中,由于各种原因,使功法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但这一时期的一些著名医家为功法的发展也作出了一定的努力。 (二)发展主要内容 1.潘蔚与《卫生要术》 《卫生要术》(图2-17)系潘蔚(图2-18)辑录《十二段锦》《分行外功诀》《内功静坐气功图说》《易筋经》及《却病延年法》等著作编撰而成。潘蔚认为对待疾病应“防”重于“治”,而功法锻炼是疾病预防的方法之一,若“能日行一二次,无不身轻体健,百病皆除”。《卫生要术》后又经王祖源于1881年重摹,改称《内功图说》,此书重视动功锻炼,并配有插图。 图2-17 卫生要术 图2-18 潘蔚 图2-19 蒋维乔 图2-20 因是子静坐法 2.蒋维乔与《因是子静坐法》 蒋维乔是著名教育家、功法养生家(图2-19),自号因是子。他青少年时期体弱多病,医治服药无效。从“民国”初年开始,在知识分子阶层中,静坐功法较为流行,因是子后来坚持练习呼吸静坐功法,体魄日益康健。1914年,他总结自身静坐实践经验,写成《因是子静坐法》一书(图2-20)。之后,他又研习佛教的“止观法门”与“六妙法门”,并结合多种坐禅法,于1918年写成《因是子静坐法续编》,专讲止观禅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应上海市卫生局之邀,他主持静坐法训练班,成为中国倡导科学锻炼静坐法的第一人。 八、现代 (一)发展概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药事业得到空前的重视,推拿学科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全国各中医药院校相继开设了推拿功法学课程,课程设置对象从最初的中专、大专学历教育,发展到本科、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学历教育。推拿功法的现代科学研究也得以逐步深入而广泛开展。 (二)发展主要内容 1.推拿功法现代研究的兴起 在临床研究领域中,研究人员开始进行推拿功法临床效应的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推拿功法的普及,临床观察研究也从少数病例发展到上千例的临床统计研究。研究的疾病涉及呼吸、消化、循环、泌尿、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等人体各系统多种常见病、多发病,诸如呼吸系统的阻塞性肺气肿等。在实验研究方面,研究人员开始应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对人体生理、生化、生物力学等客观指标进行检测及观察,如观察了推拿功法对血压、心率,以及皮肤温度、血管通透性、血液成分等指标的影响等,对推拿功法的保健作用亦开展了相关临床与实验研究。 2.推拿功法应用的推广 进入21世纪以来,推拿功法事业迅速发展。在传统功法基础上,现代医家创立适应现代人群的功法,如放松功等。尤其是近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国家对功法进行了规范管理和科学推广,向全国推出多种传统健身功法,如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和八段锦等;并组织科研人员对功法的功效进行科学研究,对功法的作用机理及传统理论作进一步阐述。 3.推拿功法教育的开展 为了适应新时期大学生的锻炼及推拿学科人才培养的需要,推拿功法学课程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广为开设。一指禅推拿、
法推拿和内功推拿成为主要推拿流派,而易筋经和少林内功功法也逐渐成为推拿功法的重要内容(图2-21)。
图2-21 学生功法锻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