疮巨衅深原指创伤大、祸患深,即比喻遭受巨大创伤和损失。出自宋·叶廷珪《海录碎事·政事》:“疮巨衅深,不胜荼毒。”疮:外伤、伤口,引申为创伤、伤痛、痛苦,也作“创”;衅:祸患、祸乱。犹“创巨痛深”。典故见《荀子·礼论(第十九)》。 也见于《礼记·三年问·第三十八》:“三年之丧何也?曰:称情而立文,因以饰群别,亲疏、贵贱之节而不可益损也。故曰无适不易之术也。创巨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迟,三年之丧,称情而立文,所以为至痛极也;齐衰、苴杖、居庐、食粥、席薪、枕块,所以为至痛饰也。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哀痛未尽,思慕未忘,然而服以是断之者,岂不送死者有已,复生有节哉?” 用现代白话文就是说,“守丧三年是根据什么制定的呢?”答道: “这是根据与哀情相称而制定的礼文,藉此来表明亲属关系,区别亲疏贵贱的界限,因而是不能任意增减的。所以说这是不能更改的原则。”创伤巨大,复原的日子就长;悲痛愈深,平息的时间就迟,所以要守丧三年,这是与长久的哀情相称的礼文,也是为极度的哀痛而制定的。(守丧三年)要穿斩衰,拄着粗陋的竹杖,住在倚墙搭起的茅棚里,吃稀饭,睡草垫,枕土块,等等用这些来表明内心的无限哀痛。所谓守丧三年,其实是二十五个月就结束。虽然人们的哀痛还没有平息,对死者的怀念还没有忘却,但丧服要在这个时候除掉,这难道不是守丧有终止的期限,恢复正常的生活也得有限界吗? 这是讲的守丧三年的原因、要求及意义,出自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
《礼记》与《周礼》、《仪礼》构成“三礼”,且为首(自东汉郑玄作"注"后);它也是"五经"和"十三经"之一。它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因此就诞生了“创巨痛深”这个成语,原指伤口大,痛苦深。比喻遭受重大的、令人极其沉痛的损失。也说“创深痛巨”,即创伤很深,痛苦很大。(“中国文化”首发于中医启疾光网,转载请注明出自启疾光网,未经授权不得商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