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申田,1939年3月生,黑龙江呼兰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名誉院长、教授,黑龙江省针灸学科创始人之一。创新头针疗法,善用独特的“孙氏针法”和“孙氏腹针疗法”,为临床针灸选穴配方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擅长运用一针疗法治疗痛症以及针灸、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内科杂病。 如“风之吹云”般神速,这是人们对国医大师孙申田施针后起效之快的生动描述。 即使在东北的凛冬季节,早已过了退休年龄的他仍坚持去工作室出门诊。每日百余患者,千根针灸针,对于已年逾八十的他,却从未显得吃力,提插捻转,如行云流水一般干净利落,片刻间,为患者除去病痛。 “我出生于龙江这片土地,喝着松花江的水长大,要为家乡的人民做些有价值的事。”杏林躬耕数十载,孙申田不仅愈人无数,还致力于学科建设,培育了一批批优秀的中医人才,推动传统针灸学研究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
结缘岐黄—发愿解民疾苦 1939年3月,孙申田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16岁读初二时,他因左侧的膝关节肿胀疼痛四处求医,月余病情未见好转,用了不少西药及物理疗法仍未痊愈,不得不休学。 经熟人推荐,父亲带着孙申田去县里的中医李先生那里求诊。李先生询问病情、把脉、看舌象,几分钟后就告知了结果:痹病,因受潮湿而得。他开了中药,并很有把握地说半个月后肯定能好。父亲带孙申田回了家,按医嘱服药并热敷,果真,十来天后病情好转,再去复诊被告知,病已痊愈不用再吃药。 “看病很简单,摸摸脉、问一问、开出药后就可以治病了。”这是年轻的孙申田对中医的第一印象,他也至此立下鸿鹄之志,要学习中医救死扶伤。 在那之后,他每年都看招生简章,看看哪里招中医专业的学生。1956年,他惊喜地发现,牡丹江卫生学校招收中医专业,这也是全省第一家开设中医专业的学校。他将3个志愿都报了这所学校,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 当时学校的教师都是从省内各市县和基层抽调的名医,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深厚的中医功底。他们教学时除了讲一些理论问题,还会讲很多具体的病例与诊疗经验,这让抽象的中医理论一下形象起来。 在学习中医经典时,老师们会让学生先读医书原文,然后再解释,并严格要求背诵下来。很多学生望而生畏,而孙申田却学得很起劲,不仅背会老师留的作业,还饱读课外书籍,一头扎进中医的书海里,觉得博大精深,意趣无穷。 “老师们为了让中医知识更好记忆,把很多内容比如每个穴位的作用、药物的功效等都编成了歌诀,每个句尾都是合辙押韵的,非常具有艺术性,同时在临床中也很实用。这段学习经历对我来说非常有启发,一个合格的中医应该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和古代文学艺术素养。”孙申田说。
坚定意志—走出人生低谷 1959年,孙申田进入黑龙江中医学院(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分配到针灸教研室从事教学与临床带教工作。那时,学校刚组建不久,各个专业都很缺教师,年轻的孙申田与同事们一起扛起学科建设的重担,还承担着学生们课后的辅导工作,一有空,他就去医院出诊,锻炼临床技能。 1963年,他被派至天津中医学院(现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科进修一年,这是对他从事针灸专业影响极为重要的一年。进修期间,他有幸师从著名针灸前辈于伯泉、曹一鸣。于伯泉对中医学造诣颇深,博览群书,尤偏爱《黄帝内经》《针灸大成》,常一卷在手,细心玩味,孜孜以求,其条文和歌赋可脱口而出。“不做徒手门户的粗工和书本的奴隶”,于伯泉放在口边告诫学生的话语时至今日仍然给孙申田很深的影响,所以他每读经典时都坚持将各家所长反复细心实践于临床,并总结出自己的见解,既博采众长又独树一帜。 研修结束回到学校,本想大展宏图,命运却给了他一记重击。1965年,孙申田的左膝犯病了,严重到不能走动。去医院检查诊断,医生怀疑是恶性肿瘤,要求尽快手术,孙申田无奈之下听从了安排。可手术虽然切除了肿瘤,却带来一个无法改变的后果:关节愈合后不能弯曲,这意味着他终身不能正常行走。 病床上的孙申田一度失去生活下去的希望,正值二十几岁的青春年华,腿残疾了,今后的生活该怎么办?痛苦中他开始从书中寻求慰藉,慢慢,他找到了榜样——保尔·柯察金。榜样的钢铁意志震撼了他的心灵,那段激励了无数青少年的文字终日回荡耳边:“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从书本中,他汲取了力量,同时,他的很多学生和同学天天来病房陪伴他、鼓励他,渐渐地,他振作起精神,不想再虚度年华、碌碌无为,他清楚,自己的目标就在前方。 不能自如行动的近一年时间里,他学习了8册医学英语专业书籍,背了大量的单词,想着自己即使今后不能站起来行医了,也可以做一些翻译工作,把中医知识推向世界。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虽然左腿处于强直状态,但是他可以走路了,也能够正常工作了。“有了那段时间的经历,我想我虽身有残疾,但是我的大脑和双手没有问题,我要努力做得比正常人还要好,事实证明,我做到了。”孙申田说。
深研针灸—传承与创新并重 20世纪60年代,黑龙江中医学院针灸教研室解散,孙申田被安排到黑龙江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 “工作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了一个难题,针灸科在门诊中似乎只是一个服务性的科室。”孙申田说,古代名医的针灸水平都很高,他们在临床中都采用了针灸疗法。孙申田决定提升针灸的地位。 为了寻求可行的路径,孙申田来到了大内科病房当医生。病房的主任都是全省各大医院著名的西医专家或主任,他们有着扎实的基本功和前沿的新知识,且又学过中医,经验丰富,孙申田和他们朝夕相处4年多,中西医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都得到飞速提高。 之后,他又被派到哈尔滨医科大学神经内科进修,师从于著名的神经内科专家葛茂振,这位西医名家鼓励孙申田大胆应用中医疗法。经过实践,孙申田发现,针灸医治脑血管病、脑性瘫痪、延髓麻痹和某些神经疾病,以及中药治疗脊髓空洞症都取得很好疗效。 1972年,他进修回来就主动跟医院要求组建针灸病房,结合北方地区多发脑病特点,系统地把中医、中药、针灸疗法引入神经内科学领域,命名为针灸神经内科病房,创建针灸学新的临床、教学及科研模式。病房一经投入使用,疗效和口碑都非常好,如今针灸神经内科病房床位数已超过1000张,对于引领学科发展、促进人民健康发挥着积极作用。 临床中,孙申田创新了头针疗法,善用独特“孙氏针法”“孙氏腹针疗法”治疗各科疾病。他通过“经颅重复针刺运动诱发电位研究”等一系列研究成果,从实践与理论研究证实了大脑机能定位与头皮对应关系选穴正确性,强调手法与疗效重要性,扩大了头针疗法治疗范围;首次证实了头穴对周围神经损伤治疗作用,他主持的针刺促进神经损伤修复研究,从周围神经损伤、脊髓、脑研究,客观证实了针刺促进神经损伤修复作用机制。 同时,孙申田突出经络辨证的重要作用,一是根据经络之循行与疾病发生部位之间的关系进行选穴配方治疗疾病,这里既包括运用十二经脉之循行,同时亦包括运用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及十二经筋之循行选穴治病,他根据病痛部位,先查明其属何经,再将《灵枢·终始》篇所说的“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腘” 理论有机结合在一起综合应用,以循经辨证选穴配方;二是运用经络病候作为辨证选穴配方的又一纲领熟练应用。 慕名找他的病人来自全国各地,很多是疑难杂症。孙申田认真倾听每一个患者的叙述,仔细询问他们的病史,对每个病人都尽量应用中西医两法诊断清楚,然后给病人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他娴熟的经络辨证选穴方法,其疗效之神速,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简直难以相信。 曾有一位双膝关节疼痛的病人,病情严重到行走困难,多方求医不见好转后找到孙申田,诊断为骨关节疾病。孙申田对他说:“我给你扎一次针,见好再来,不见好就别来了。”他让病人端坐于椅子上,在头部选6个穴位针刺,大约5分钟左右,病人缓缓地站起来了,能自己走路了,并兴奋地边走边惊呼:“神了!神了!” 一个13岁的女性患者,主诉发作时胸部烦闷,喘不过气,严重时双手抱胸,视力模糊,肩背部冒冷风,一天发作数次,不发作时如常人。曾去过多家医院诊治,心电图、脑电图、肺部X光等各种检查无异常,应用中西药、理疗、针灸治疗均未见明显改善,慕名求助于孙申田。他诊过病人后,根据症候表现诊断为手太阴肺经经脉病候,“肺胀满……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遂在其发作时取双侧列缺穴,采用快速捻转进针法将针刺入相应深度,针刺得气后施以泻法。1次即明显好转,针5次而痊愈,患者家属赞以“神针”之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