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姚希贤:衷中笃西攻肝胃两病

2023-11-1 21:10| 发布者: 宝尤好| 查看: 418| 评论: 0

摘要: 姚希贤,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高徒导师,河北省中医院特聘专家。在临床中以瘀血证、调畅气机立论研制“益肝康”“胃忧康”治疗慢性肝炎(病)、慢性胃炎萎缩性病变获得良好疗效。 .. ...

姚希贤19294月生,河北衡水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政协第六、七届常委。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高徒导师,河北省中医院特聘专家。1955年毕业于河北医学院(现河北医科大学)医学本科。在临床中以瘀血证、调畅气机立论研制“益肝康”“胃忧康”治疗慢性肝炎(病)、慢性胃炎萎缩性病变获得良好疗效。

 

天光将亮,鸡鸣渐起,当这座城市的人尚未睁开惺忪的睡眼,河北省中医院名医堂的“鉴微阁”诊室就已传出了开门声。

“啪嗒”一声开关响动,明亮的灯光瞬间照亮楼道中的身影,正如这间诊室的主人屡次用他那精妙的医术为患者驱散疾病阴霾那样——干脆且充满力量。

94岁的国医大师姚希贤又一次早早地来到诊室,身姿挺拔地坐在诊桌旁等待着今天的第一位患者。

“比患者早到诊室”,是姚希贤几十年如一日的习惯;“为更多的老百姓看病”,是姚希贤一贯的坚守。

 

01少年立志 破除艰辛循医道

燕赵之地,岐黄沃土。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医卫人才辈出,姚希贤赫然在列。

翻看姚希贤的行医经历,自能体会其中的辉煌与艰辛。但没人知道,故事的开始,源于一个少年最质朴的坚守。

1929年,姚希贤出生在河北省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百姓普遍衣食不足、缺医少药的年代,姚希贤也早早地体会到了生命的可贵。作为家中长子,亲眼目睹了年幼的弟妹得不到妥善医治而离开人世,在悲伤之余,“治病救人”的想法也在姚希贤的脑海中深深扎下了根。

怀揣着行医的梦想,8岁的姚希贤以“程门立雪”的精神打动了行医的叔叔,为他进行了中医启蒙。这是一段充实的日子,采药、炮制、跟诊,姚希贤在叔叔的指导下初窥中医门径。

但好景不长,1942年,由于战乱的影响,姚希贤举家迁往北京谋生,跟随叔叔的学习被迫中。

时局的动荡,让原本平静生活起了波澜,而命运似乎也在考验这个志气满满的少年。由于过度劳累,姚希贤的父亲不幸患了肾炎,家中积蓄全部充作了医药费。一贫如洗的家境,甚至无法再继续支持姚希贤完成学业,学医的梦也再次变得遥不可及,但他没有选择放弃。

没有钱,就半工半读,卖肥皂、做木匠、当家教,姚希贤不但撑起了自己的求学梦,更是撑起了家庭的半边天;没有机会学医,就去诊所帮工,耳濡目染学习老师的诊病方法。“披星戴月”是少年姚希贤最真实的生活写照。

功夫不负有心人,聪敏好学的姚希贤很快得到了当地名医孙瑾广的认可,慧眼识人的孙老师惊讶于姚希贤不薄的中医功底,于是为他破例讲解疑难问题,并让他利用假日到门诊学习;而姚希贤所就读的中学,也因他成绩优异而免除了学费。

宝剑锋从磨砺出。艰苦的生活没有让姚希贤退缩,反而给了他愈战愈勇的气魄和求知若渴的学习信念。1950年,姚希贤凭借自己不懈的努力被河北医学院录取。

姚希贤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五年的大学生活,让姚希贤完整地接受了西医学系统教育,与此同时,他也没有放弃对中医的探索。

在他的认知里,中医和西医都是治病救人的良策,如果能将二者结合运用,也许会碰撞出更奇妙的火花。

 

02初出茅庐 融汇中西探良策

1955年,姚希贤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河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现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工作。

同年,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正式成立,全国首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开设。熟识两套医学理论的姚希贤在临床中如鱼得水,他积极承担起了医院内“西学中”桥梁的工作,一方面跟随名老中医继续深造,另一方面学以致用,率先在全院推广针灸治疗。

“中医、西医两条腿走路”让姚希贤在临床诊疗时有了更多的选择。

他发现,在治疗一些亚健康症状时,如“梅核气”“呃逆”“阴虚内热”“五心烦热”等症,患者自觉痛苦,但找不到器质性损害,西医治疗无从下手,用中药调理效果就很好。而在处理一些急症、重症时,西医治疗则靶点明确,常有药到、术到病除之效。

在一次为危重患者诊病时,患者出现了高烧、腹痛、血水样便、意识障碍等表现。姚希贤仔细询问了病史,并检查了病人的粪便,最后诊断为“嗜盐菌属感染致胃肠型食物中毒”,予患者芍药汤、犀角地黄汤加减,中西医结合诊疗令人满意。

自此,“中西医结合”的广阔天地在姚希贤面前掀开了一角。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姚希贤所在的医院接收了许多患有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的患者。

在治疗过程中,姚希贤观察到,有时单纯的西医治疗无法收到让人满意的疗效,但肝硬化腹水所表现出的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腹筋暴露等表现,与中医“臌胀”高度相似。

抓住了这条“线索”,姚希贤积极组织优秀的医疗力量,成立专门的肝炎门诊 , 一方面向名老中医请教,精心研究中医组方、辨证论治;一方面参考国外先进治疗方法,采用腹水回收等方式为患者解决病痛。在姚希贤的反复摸索下,一套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方案落实临床,不少接受治疗的患者病情好转。

此后,姚希贤又利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患有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患儿展开救治,同样大幅度地降低了患儿的死亡率。

正是这两段特殊的经历,让姚希贤头脑中的中西医两种思维模式发生了激烈碰撞、融合,也更加坚定了他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03衷中笃西 潜心学术克难题

在尝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甜头”之后,姚希贤很快又开始了新的思考。

他发现,中医西医虽然分属于不同的医疗体系,治病理念有所不同,但二者治病救人的目的却是一致的。

这意味着,中医学和西医学在大方向上并没有相互排斥,那么,“各取所长,为我所用”也就有了出发点和落脚点。

20世纪80年代,我国病毒性肝炎感染者激增,由此引发的慢性肝病患者也不在少数。

而根据传统的认知,一旦病毒性肝炎发展成慢性肝病,就有可能走上一条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少数癌变的不归路。

彼时,国际上针对肝炎病毒的抑制研究已初见成果,随着干扰素、核苷类药物如拉米夫定(LAM)及恩替卡韦(ETV)等抗病毒药物投入临床,肝炎病毒活跃复制的问题得以控制,但对于此类病毒导致的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病变等,西医始终没有良策。

面对业内公认的慢性肝病治疗学术难题,姚希贤坚信可以用中西医结合疗法破局。

姚希贤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与数据分析,将西医前沿研究中提到的有关病毒性肝炎的病因、病理、症状、诊断、鉴别、治疗、预后等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与中医古籍中所载的相关症候进行推演、联系。

最终他以“瘀血证”立论,将祖传治疗肝病的有效药“益肝丸”二次研制,开发为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的中成药“益肝冲剂”。

1985年,该药通过了312例切实有效的临床观察评估,获河北省批准投放市场,由于效果显著,该研究成果还获得了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1988年,姚希贤继续潜心学术研究,基于大量临床和病理学研究,将原本的“益肝冲剂”进行拆方、筛选,通过重用丹参、黄芪和一组活血化瘀药,研制出了疗效更为确切的新一代中药——“益肝康”,并获国家发明专利。

临床研究显示,“益肝康”对消除肝纤维化、肝脂肪变性、炎症、坏死的疗效确切,总有效率高达82.1%~88.3%。该药能有效缓解症状、降酶、恢复肝功能,82.6%的炎症、坏死改善,肝纤维化逆转的总有效率更是高达92.8%

为把这一中西医结合的科研成果推向世界,姚希贤出版专著《肝纤维化的基础与临床》,为学界攻克肝纤维化、肝硬化等疾病作出了突出贡献。

此后,姚希贤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诊疗优势,针对多种消化系统难治病攻关克难,他研制出的“胃忧康”、中药“灭HP四联疗法”,提高了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对慢性胃炎、萎缩性病变亦有良效。

此外,他还积极针对泄泻、疫毒痢、臌胀大出血等病症展开探索,在国内较早提出了“急性消化病”概念,并撰写了《急性消化病学》一书,开创我国对急性消化病诊治研究的先河。

 


12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