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煎代茶饮 属热证者,伴有大便干燥、舌红苔黄:决明子9 g,牛蒡子9 g,火麻仁9 g,苦杏仁6 g;属虚证者,伴有排便无力:炙黄芪6 g,肉苁蓉9 g,郁李仁9 g,紫苏子9 g,炙甘草6 g。 (三)穴位贴敷 处方:大黄9 g、枳实9 g、姜厚朴9 g;药物研末,水调成糊状,敷神阙穴,每日更换1次,4周为1个疗程。注意中药外用的皮肤刺激作用,避免皮肤起疱,继发感染;糖尿病病情较重者禁用;皮肤过敏者禁用;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参照《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9部分 穴位贴敷》。 (四)耳穴贴压 实秘可选脾、神门、内分泌、大肠、直肠下段、便秘点;虚秘可选脾、神门、内分泌、大肠、直肠下段、肾、肺;每周1次,每次留置2~4天,2周为1个疗程。
六、腹胀 (一)辨证选方口服 1.脾胃虚弱证:可选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15 g、炙黄芪15 g、麸炒白术9 g、炙甘草6 g、陈皮6 g、木香6 g、姜厚朴6 g)。 2.肝胃不和证:可选柴胡疏肝散加减(北柴胡6 g、麸炒枳壳9 g、香附9 g、陈皮6 g、佛手15 g、炒白芍9 g、茯苓15 g、砂仁6 g、姜半夏6 g、炒麦芽15 g、炙甘草6 g)。
3.寒热错杂证:可选半夏泻心汤合枳术汤加减(姜半夏9 g、黄芩6 g、干姜6 g、党参6 g、炙甘草6 g、黄连3 g、麸炒枳实6 g、麸炒白术6 g、大枣4枚)。 4.胃阴不足证:可选益胃汤加减(麦冬12 g、北沙参9 g、炙甘草6 g、生地黄9 g、麸炒山药9 g、玉竹9 g、扁豆15 g)。 5.饮食停滞证:可选保和丸加减 [炒神曲15 g、炒山楂18 g、姜半夏9 g、陈皮9 g、连翘9 g、茯苓15 g、麸炒白术9 g、麸炒枳实9 g、炒莱菔子9 g、黄连9 g、酒大黄(后下)6 g]。 (二)水煎代茶饮 属虚证者,伴有乏力、舌胖:党参9 g,豆蔻6 g,荜苃6 g,炙甘草6 g;属实证者,伴有饱闷、嗳腐、舌苔厚:莱菔子9 g,神曲9 g,焦山楂9 g,炒麦芽9 g,桔梗6 g。 (三)穴位贴敷 中药材:酒大黄。操作:取大黄5~10 g研为细末,用食醋稀释,调糊制成厚约0.5 cm、大小约3 cm×3 cm的药饼,外敷足底涌泉穴后胶布固定。每次8 h(时间可视患者具体情况而定),每日1次,5天为1个疗程。
七、腹泻 (一)辨证选方口服 1.肝脾不和证:可选痛泻要方加减(麸炒白术9 g、炒白芍18 g、防风6 g、陈皮9 g)。 2.湿热内蕴证:可选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12 g、黄芩6 g、黄连6 g、姜半夏9 g)。 3.脾胃虚弱证:可选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12 g、茯苓9 g、麸炒白术9 g、桔梗9 g、麸炒山药9 g、炙甘草6 g、炒白扁豆12 g、莲子肉9 g、砂仁6 g、麸炒薏苡仁12 g)。 4.脾肾阳虚证:可选附子理中汤加减 [炮附片6 g(先煎1小时)、粳米9 g、姜半夏9 g、炙甘草6 g、大枣4枚、补骨脂9 g、肉豆蔻9 g、吴茱萸3 g、醋五味子6 g、生姜9 g]。 (二)水煎代茶饮 属脾虚者,伴有舌胖、苔腻:草果6 g,白扁豆花6 g,麸炒薏苡仁18 g;属湿热者,伴有舌红、苔黄:炒白扁豆6 g,葛根9 g,甘草6 g,槐花6 g。 (三)耳穴贴压 选穴:内分泌、神门、肾、脾、交感、胃、小肠、大肠;方法:每次可选取穴位3或4个。使用中药王不留行籽进行贴压,每周1次,每次留置2~4天,2周为1个疗程,双侧耳穴交替治疗。
八、肢体凉麻痛 (一)辨证选方口服 1.气虚血瘀证:可选补阳还五汤加减(炙黄芪30 g、当归尾15 g、赤芍9 g、川芎9 g、地龙30 g、桃仁9 g、红花9 g、枳壳9 g、川牛膝15 g)。 2.寒凝血瘀证:可选当归四逆汤加减 [当归12 g、赤芍9 g、桂枝9 g、细辛3 g、通草6 g、干姜6 g、制乳香6 g、制没药6 g、制川乌3 g(先煎30~60 min)、甘草3 g]。 3.阴虚血瘀证:可选芍药甘草汤合四物汤加减(炒白芍15 g、炙甘草3 g、生地黄15 g、当归9 g、川芎9 g、木瓜6 g、牛膝15 g、麸炒枳壳9 g)。 4.痰瘀阻络证:可选指迷茯苓丸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茯苓18 g、姜半夏9 g、枳壳9 g、炙黄芪30 g、桂枝9 g、炒白芍15 g、苍术9 g、川芎9 g、炙甘草6 g、麸炒薏苡仁30 g)。 5.肝肾亏虚证:可选壮骨丸加减 [醋龟甲15 g、黄柏9 g、知母9 g、熟地黄15 g、炒白芍9 g、锁阳9 g、虎骨9 g(现用狗骨9 g或牛骨9 g代替)、牛膝15 g、当归12 g]。 6.湿热阻络证:可选四妙散加减(黄柏9 g、苍术9 g、牛膝15 g、麸炒薏苡仁30 g)。 (二)水煎代茶饮 炙黄芪6 g,肉桂6 g,大枣9 g,炙甘草6 g。 (三)中药熏洗 气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肝肾亏虚证、痰瘀阻络证可选用四藤一仙汤外洗方加减。处方:海风藤、鸡血藤、忍冬藤、钩藤(后下)各30 g,当归、威灵仙、玄参各15 g,炙黄芪、丹参各20 g。上药水煎30 min后,取汁500 ml,待水温约38 ℃,泡洗患肢,每次30 min,药液随时加温以保持38 ℃左右,每日2次,15天为1个疗程。若下肢伴拘挛者加用木瓜9 g、伸筋草12 g;若见痛如针刺、痛有定处者,加乳香9 g、没药9 g;若下肢冰凉者加用附子6 g、肉桂(后下)3 g、干姜9 g;阳虚寒凝证、痰瘀阻络证可选用制川乌15 g,花椒、当归各9 g,艾叶、白芷、徐长卿、桂枝、鸡血藤、独活各30 g。水煎后,保持水温38 ℃左右,然后进行双足熏洗,每次熏洗时间为30 min,每日熏洗1次,15天为1疗程。 九、食欲下降 (一)辨证选方口服 1.脾阴不足证:可选资生汤加减(麸炒山药30g、玄参9 g、麸炒白术9 g、炒鸡内金6 g、牛蒡子9 g)。 2.胃阴不足证:可选麦门冬汤加减(麦冬30 g、法半夏6 g、党参9 g、炙甘草6 g、粳米3 g、大枣4枚)。 3.脾胃虚弱证:可选异功散加减(党参9 g、茯苓9 g、麸炒白术9 g、陈皮6 g、炙甘草6 g); 4.脾胃虚寒证:可选理中汤加减(党参9 g、麸炒白术9 g、干姜9 g、炙甘草6 g)。 (二)水煎代茶饮 1.属阴虚者,伴有口干、舌红、少津:北沙参9 g,麦冬9 g,石斛6 g,党参6 g,炙甘草6 g,焦山楂9 g,陈皮6 g。 2.属阳虚者,伴有口淡无味、便溏、畏寒:党参9 g,豆蔻6 g,肉豆蔻6 g,佛手6 g,焦山楂9 g,炙甘草6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