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检查。 1.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大多升高,常达(20~30)×109/L 以上,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还可见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减少。 2.尿常规:可见蛋白尿及血尿,尿沉渣中可见红细胞、白细胞和细胞管型。 3.便常规:大便潜血可呈阳性。 4.凝血功能:肺鼠疫和败血症型鼠疫患者在短期内即可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表现为纤维蛋白原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激酶时间明显延长,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明显增加。 5.血生化: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及同工酶(CK/CK-MB)、肌酐(Cr)、尿素氮(BUN)和乳酸(LAC)等可不同程度升高。 6.脑脊液:脑膜炎型病例可表现为脑脊液压力升高,外观混浊,白细胞常大于4.0×109/L,多形核细胞为主,蛋白明显增加,葡萄糖和氯化物明显下降。
(二)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 可采集患者的淋巴结穿刺液、血液、痰液,咽部或眼分泌物,或尸体脏器、管状骨骨髓等样本进行检测。 1.细菌培养。 样本中可培养到鼠疫菌。 2.显微镜检查。 样本涂片、革兰染色,镜下可见革兰染色阴性、两极浓染的短小杆菌。 3.核酸检测。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或实时荧光PCR(Real-Time PCR)方法检测上述样本鼠疫菌核酸阳性。 4.抗原检测。 上述样本中使用胶体金、反向间接血凝试验(RIHA)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鼠疫菌F1 抗原阳性。 5.抗体检测。 IHA(间接血凝试验)或ELISA 检测血清鼠疫菌F1 抗体阳转或恢复期较急性期滴度呈4 倍及以上升高。 6.实验室操作生物安全要求。 对鼠疫菌进行大量活菌操作(如菌种冻干等)应当在生物安全三级(BSL-3)实验室内进行;对未知样本的病原菌涂片染色、显微镜检、培养、菌种鉴定、药物敏感性实验、生化检测、免疫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测等可在生物安全二级(BSL-2)实验室内进行;非感染性材料的实验,包括不含致病性活菌的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实验可在生物安全一级(BSL-1)实验室内进行。在不同等级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内进行实验操作,应配备和使用相应等级的设施、设备及个人防护装备。
(三)胸部影像学。 肺鼠疫患者早期可见肺内单一或多发的浸润性阴影,可分布在多个叶段;随着病情进展,可迅速发展为双肺大片实变。
七、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一)疑似病例。 具有上述临床表现,且存在可能的鼠疫流行病学史。 流行病学史:患者在发病前10 天内到过动物鼠疫流行区;在发病前10 天内接触过来自鼠疫疫区的疫源动物、动物制品,进入过鼠疫实验室或接触过鼠疫实验用品;在发病前10 天内接触过具有上述临床表现(见“五、临床表现”)或明确诊断鼠疫的患者。 (二)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具有以下任一项者: 1.临床样本镜下可见革兰染色阴性、两极浓染的短小杆菌。 2.鼠疫菌F1 抗原阳性(胶体金、RIHA 或ELISA 法)。 3.单份血清鼠疫菌F1 抗体阳性,且排除既往罹患鼠疫或接种过鼠疫疫苗。 (三)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以下任一项者: 1.培养到鼠疫菌。 2.鼠疫菌特异性基因caf1 与pla PCR 扩增均为阳性。 3.血清鼠疫菌F1 抗体阳转或恢复期较急性期滴度呈4 倍及以上升高。 (四)排除鼠疫诊断。 疑似病例至少满足以下其中1 项,可排除鼠疫诊断: 1.以下实验室检测结果至少2 项为阴性:鼠疫菌F1 抗原(胶体金、RIHA 或ELISA 法)、直接镜检、PCR 检测、鼠疫菌培养、恢复期血清鼠疫菌F1 抗体检测,或恢复期血清F1 抗体滴度与急性期相比无明显改变。 2.当无法进行确诊病例的检测时,间隔24 小时采集的两份临床样本鼠疫菌F1 抗原检测(胶体金、RIHA 或ELISA法)均为阴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