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中医治疗。 鼠疫之核心病机是疫毒入血,瘀热互结,以凉血活血解毒为基本治法,临床可分轻症、重症施治。 1.轻症。 临床表现:发热,汗出,口渴,全身乏力,肌肉疼痛,咳嗽咯痰,胸胁疼痛,偶有痰中血丝;或腹股沟部、腋窝甚至全身淋巴结肿胀疼痛;舌红苔薄,脉数。 推荐方剂:轻剂活血解毒汤。 常用药物与参考剂量:金银花30g、连翘9g、荆芥穗9g、浙贝母9g、紫草9g、板蓝根6g、生石膏30g(先煎)、赤芍9g、桃仁12g、红花9g、生地黄15g、大青叶15g、冰片1.5g(冲服)、芦根30g。 煎服法:每日1 剂,水煎服,每次100~200ml,每日2~4 次,口服。以下处方服法相同(如有特殊,遵医嘱)。 外治法:淋巴结肿痛处,可予凉血解毒散结类制剂外用。 2.重症。 临床表现:高热,有汗,咳甚,咯黄痰或脓痰,痰中带血,喘憋明显,皮疹,甚则周身黑紫斑点遍布,皮肤、黏膜出血,神识昏沉,舌红绛,脉大。 推荐方剂:重剂活血解毒汤。 常用药物与参考剂量:金银花60g、连翘12g、浙贝母15g、紫草15g、生石膏60g(先煎)、赤芍20g、桃仁24g、红花15g、生地黄30g、大青叶24g、冰片3g(冲服)、芦根30g。 推荐中成药:血必净注射液。
十一、出院标准 (一)腺鼠疫。 体温恢复正常,全身症状好转,肿大的淋巴结明显缩小,停药观察48 小时,病情无反复。 (二)肺鼠疫。 体温恢复正常,全身症状好转,痰或咽拭子连续2 次(间隔24 小时)鼠疫菌培养或核酸检测阴性。 (三)败血症型鼠疫。 体温恢复正常,全身症状好转,血液连续2 次(间隔24小时)鼠疫培养或核酸检测阴性。 (四)其他类型鼠疫。 可参考败血症型鼠疫出院标准。
十二、医疗机构内感染预防与控制 (一)隔离。 坚持就地、就近原则,对疑似和临床诊断病例单人单间隔离;确诊病例可多人同室隔离。对直接接触者单人单间隔离状态下进行医学观察9 天,其中曾受预防接种者应医学观察12 天。 (二)个人防护。 凡接触鼠疫或疑似鼠疫患者的医护人员进入隔离病房应着相应个人防护装备,主要包括隔离衣、医用防护口罩、手套、鞋套或靴套等。行吸痰、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时,应加戴防护眼镜或防护面屏。同时,严格执行个人防护装备的穿脱顺序,注意手卫生。 (三)患者转运。 对鼠疫或疑似鼠疫患者的运送应使用专用车辆,并做好负责运送人员个人防护和车辆消毒,常压车辆运输中注意通风。 (四)消毒。 1.日常清洁消毒。 可使用日常消毒剂进行消毒。空气消毒以开窗通风为主,也可采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消毒,照射时间≥30 分钟。具体可按《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2012)中第4 章执行。 2.终末消毒。 从病房移出的被污染的物品、患者排泄物等需进行终末消毒后方可进一步处置。患者治愈出院或尸体移出病房后,需要对病房进行终末消毒。终末消毒按《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和《疫源地消毒总则GB 19193-2015》的要求进行。 (1)室内环境物体表面与空气消毒。 物体表面消毒:可用含氯消毒液行擦拭消毒。 室内空气消毒:可用过氧乙酸进行喷雾消毒或熏蒸消毒2 小时;或采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消毒,照射时间≥30 分钟。 (2)污染物品的消毒。 一般耐热耐湿的污染物品,可煮沸15 分钟;也可使用高压蒸汽或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 需要洗涤的物品,先用含有氯或其他有效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按照常规洗涤程序进行。 不能使用化学消毒剂浸泡或压力蒸汽消毒的仪器、设备和物品采用甲醛或用环氧乙烷熏蒸消毒。使用其它消毒产品参照产品说明书。 (3)排泄物分泌物的消毒。 具备传染病污水处理系统的医疗机构,可直接倒入下水道。不具备传染病污水处理系统的医疗机构,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等应有专门容器收集,用含氯消毒液浸泡2小时,消毒后排放。 (4)医疗废物应焚烧处理或交由取得当地集中处置废物资质的机构集中无害化处置。 (5)尸体处理。因鼠疫死亡的患者尸体应先用含氯消毒液浸泡过的棉花堵塞口、耳、鼻、肛门、阴道等自然孔穴,再用上述消毒液喷洒全尸,装入不透水的双层尸袋密封,外表面喷洒含氯消毒液后火化处理。
十三、预防 (一)一般预防措施。 野外活动或作业时,穿长裤、长袖上衣,必要时穿高筒靴或防蚤袜。不接触、不剥皮、不携带和不煮食病(死)旱獭、鼠、野兔等动物;不在野外,尤其是不要在鼠类、旱獭、野兔等动物洞穴周围进行休憩,更不要挖刨动物洞穴。凡接触鼠疫或疑似鼠疫患者的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 (二)暴露后预防。 对鼠疫患者的直接接触者、被疫区蚤叮咬者、接触染疫动物分泌物及血液者,以及鼠疫实验室工作人员操作鼠疫菌时发生意外暴露者,经评估存在感染风险时,均应当实施鼠疫暴露后预防治疗。 药物可选用多西环素、环丙沙星等,疗程为7 天。 |